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为了保存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精华,中国东、中部地区许多著名高等院校历尽艰辛内迁西移。抗战胜利后,为了重振中华民族文化伟业,为了中国教育文化事业的整体布局和长远利益,内迁西移的各重要高等院校及其教育文化人,又辗转跋涉复员东返,历经近乎于二次创业的筚路蓝缕。抗战时期高等院校西移和抗战胜利后西迁高校东返的艰辛历程和奋斗精神,至今仍是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
西部抗战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化重心的西移、政治局面的相对宽松、共产党的领导推动、知识分子的奋斗抗争以及爱国主义的激励影响等方面 ,是西部抗战文化繁荣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西部抗战文化与西部文化开发--写在抗战胜利6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日寇东侵迫使中国文化重心西移,使得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历来相对滞后的祖国西部地区,历经了前所未有的文化变迁,出现了文化繁荣的旷世奇观。研究西部抗战文化,对于建设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特别是西部文化大开发,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面对近代的文化认同危机,中华民族选择了来自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来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因此,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建过程实际上也就是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的中国化历程。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立足于当前中国现实实践、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来铸造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形式,由此成为在今天中国社会得到广大人民认同的主流文化。在当前全球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在民族文化认同遭遇新的挑战之时,中华民族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化解民族文化认同危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西部抗战文化在配合抗日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 ,在动员民众、推动文化工作者团结抗敌、声讨日伪及战地服务 ,在保存民族精华 ,在培养人才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战斗作用。它是中国文化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精神财富和珍贵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唐正芒  李衍增 《中州学刊》2008,3(1):146-148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升华,是中国人民革命精神的高度体现.湖湘文化的精华爱国主义、经世致用、民本思想、独立根性通过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对延安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内涵探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赵玉华 《东岳论丛》2003,24(5):118-120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可大致概括为三个方面: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易传》所强调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崇尚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中庸",既是思想方法、原则,又是修养境界。二、注重人的内在修养,轻视对外在客观规律的探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价值指向。三、重家族、重血缘的家庭伦理本位的价值观。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且精华与糟粕并存,要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在现代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不仅要批判地继承,更要进行创造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公务员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公务员精神是一种天下为公、积极向上的公共精神,谱写出中华民族的时代最强音,传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深邃的历史意识、民族意识、文化意识、现代意识和国际意识,富有中国特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明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有其独特的魅力,有不朽的生命力,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宝库,培育子孙后代民族魂的教科书,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文化软实力与当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安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宇宙 《天府新论》2008,(6):113-117
国家文化安全是国家之间文化软实力的比较优势,是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国家综合安全度的重要保障.在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与发展上,我们必须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性,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主流意识形态融入民族文化之中,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借鉴西方文化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切实增强文化的创新力;致力于中国文化的产业化、国际化,努力提高文化和文化产品在国内外文化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10.
<正>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累的文明成果,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今天提倡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首要议题,就是要清理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从而使传统文化的精华发扬光大.本文拟通过考察中国传统文化发生嬗变的历史过程和内在契机,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的生长和发展开辟道路.  相似文献   

11.
朱威烈 《文史哲》2002,(1):30-32
季羡林教授关于文化交流的著述,包含着重要的文化战略思想——将主综合的东方文化与主分析的西方文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坚持“拿来”与“送去”并举,即将对外开放,吸收西方、国外文化中的精华,同弘扬我优秀的传统文化,主动向外传播结合起来。当前,学术界面临的长期战略任务是,既要对中国文化进行整理、筛选、扬弃,也要对国外文化作研究、甄别、评介,以构建起21世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代史上,在救亡与启蒙的双重时代主题下,中西文化发生了激烈交锋,向西方学习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主旋律。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走向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的延续。以文化自觉为基础的文化自信不是简单盲目的自信,不是妄自尊大,而是一种崭新的姿态、开放的胸怀,是漂泊已久的中华文化的回归,是荒芜已久的精神家园的重建,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相似文献   

13.
季桂起 《齐鲁学刊》2012,(1):139-14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虽然在文化革新路径的选择上有其历史的局限性,但其方法论意义却具有跨时代的价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毕竟为中国人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文化领域的大门,促使中国人走出以往文化的固定圈子,真正"睁开了眼看世界",从此确定了"会同中西"、再造文化的思路和方向,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转折。"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路在近代知识分子文化人格的形成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培养了近代知识分子的开放心态;二是确立了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三是形成了近代知识分子多元化的价值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4.
构建当代社会价值体系要以社会主义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为主要资源。在利用这些文化资源时要有所侧重,在政治价值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文化为方向,坚持平等原则;在文化价值方面要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依托,继承和谐精神;在经济价值方面要以西方现代文化为参照,借鉴其中的自由观念。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的败落及中国学人对西方文化认识的深入,使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在20世纪20~30年代发生了重大变化:由近代以来的文化自卑转向文化自觉——即文化的自知、自省和自我超越的意识。主要表现在对民族文化的价值重估与主体地位的坚持,在文化“会通观”指导下构建现代中国文化的实践探索等方面。其结果是奠定了现代中国文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海亭 《兰州学刊》2008,(5):168-170,173
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内容之一,是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文化全球化一方面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和发展,另一方面,在文化霸权,文化殖民主义影响下,中国传统文化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中国文化应该以开放的态度,在保持文化发展主权前提下,积极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成果,实现中国文化创新发展,为人类文化发展贡献中华民族的新智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作家在女性崇拜的情结中融入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他们发掘民族文化的精神宝藏,传播西方文化的先进性,倡导中西文化的交融,体现出重建民族伦理文化人格的理想。  相似文献   

18.
毛亦农 《云梦学刊》2002,23(6):76-77
在东西方文化交汇日趋频繁的今天,西洋水彩画和传统中国画,在艺术语言、艺术精神、审美意识等方面一定程度上互渗互融,形成了多元发展,共存互补的新局面。这是东西方绘画艺术上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东西方文化差异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隽 《云梦学刊》2006,27(2):31-32
东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文化、非语言文化、价值观和饮食文化等四个方面,我们要通过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达到借鉴别国文化中的精华,发展我们的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太平天国对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进程和模式起着直接的促进和影响作用。一方面,它促进了鸦片战争之后陷入困境的中西文化交融进程,不仅身体力行学习西方文化,且把清政府也逼上了学习西方文化的轨道;另一方面,它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背叛,使传统文化面临的危机凸显出来,激发了近代文化保守思潮,从而使中西文化交融在保守的文化氛围中,严守着“中体西用”的模式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