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衬字、衬词是我国务民族、各地域民歌中常见的艺术处理手法之一。一般说来,衬字在山歌中多属补充音节的性质,而在小调中则具有较强的表达感情、塑造形象的意义,并对音乐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东北民歌中的衬字大多来源于感叹词和助词,常在歌词的中间或句子后面出现,起着加强语气、活跃气氛、调节节奏的作用。常用的有“哎嘿哎嘿哟”“嗯哎嘿呀”“得儿腊梅呀依呀”等。演唱者多是根据需要自由即兴地加入衬字或衬词,使整个歌曲的节奏和情调显得格外欢快热烈,富于音乐美。常见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
"河湟花儿"异彩纷呈的衬词运用是非常具有特点的。因此常有:"无‘花’不有衬,无衬不成‘花’"的提法。不难看出衬词在"河湟花儿"中举足轻重的作用。衬字、衬词、衬句的应用体现了"河湟花儿"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其浓郁的地方色彩和语言特征也构成了"花儿"独特的艺术风格、手段和艺术特征。根据衬词在"河湟花儿"中的应用,可把它们分为虚衬字、词,句首呼唤性衬词衬腔,句中衬词,句尾衬词几类。  相似文献   

3.
比喻本质的再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是一种非常生活化、应用广泛的修辞方法,无人不用无处不在。从比喻的形式看,各种语言形式都可以为比喻所用。比喻可以是词、词组(“心田”、“思想的野马”等比喻性名词、借喻、明喻等),可以是单句(明喻、暗喻、较喻等),复句(引喻等),可以是句群(’91年上海高考试卷就有这么一题:“大理人别有情趣、很有福气。几乎家家院内是繁花,户户门外有清流。好花还须绿叶衬,这翡翠般的绿叶,正衬托着他们那社会主义幸福的‘生活之花’呢。”这道题就要求从句群中找出本体和喻体来,本体“优美环境(繁花、清流)”和喻体“绿叶”分…  相似文献   

4.
衬字、衬词是我国各民族、各地域民歌中常见的艺术处理手法之一。一般说来,衬字在山歌中多属补充音节的性质,而在小调中则具有较强的表达感情、塑造形象的意义,并对音乐结构的形成和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东北民歌中的衬字大多来源于感叹词和助词,常在歌词的中间或句子后面出现,起着加强语气、活跃气氛、调节节奏的作用。常用的有“哎嘿哎嘿  相似文献   

5.
论河南民歌歌词特点与衬词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南民歌的歌词在艺术表现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它沿袭和继承了中原文化的传统,发展创造出丰富多样的体裁和形式。河南民歌中的衬词按字词长短可分为衬字、衬词和衬句三类,按词性可分为语气助词类、象声拟声类、指代称谓类和表意性衬词,按应用形式可分为首衬和习惯性用语衬词、间衬、尾衬和衬词段。衬词结合独特的河南地方方言和词曲音调,表达了特定的情绪和氛围,丰富了河南民歌的内涵,进一步体现了河南民歌的地方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6.
再谈“训诂”一词的最早出现本刊1994年第1期“补白”《“训话”一词的最早出现》说“训诂”最早见于东汉河休(129一182)《春秋公羊经传解诂》,近读书,发现“训诂”早在西汉未即已以固定词的形式出现。一见于刘歆《与杨雄书》:歆先君(按:指其父列向)数...  相似文献   

7.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故论词之格局之先,必讲求字、句与章法。词之用字,于音义外,更有添、减、偷、衬之法。于调中本字,不足于意,而添字以助之者,谓之“添字”;减调中本字别成新调,而仍不失本调声情者,谓之“减字”;调中本字,于声觉有未足,而加字以衬声者,谓之“衬字”;约调中之虚声本字别成新调而仍保持本调声情者,谓之“偷声”。词之有“添字”、“减字”、“衬字”、“偷  相似文献   

8.
形式含义的演变与西方美学本体论方文竹(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一在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形式”是一个最易产生歧义乃至误用的词。波兰学者托塔凯维奇在其著名的《六概念史》中梳理了西方关于形式的五种含义:(1)事物诸部分的安排,与之相对的词是原素。(2)直接呈现...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讨论现代汉语复合词的理据(内部形式)的由来,理据理解障碍的主要原因,以及理据词典收词的基本原则。通行各种语文词典着眼于解释词的理性意义(概念意义),而未照顾到或不必照顾到词的理据。挖掘词的理据与语素义、词结构、造词心理和社会文化历史等无不有关。此文为作者《汉语理据词典》(待出版)的“弁言”,发表时略有删节─—编者。  相似文献   

10.
对于《诗经》中“北风其凉”之类的“其”字.学术界的看法颇为分歧.立说繁多而论证单薄。笔者认为这类“其”字其实相当于“极”、“甚”的用法,是一个副词,从而否定了“其”是“词头”或“衬字”、“助词”等说法。  相似文献   

11.
舞席歌场时有击碎唾壶之意──论姜夔词所蕴含的爱国情感肖向明(娄底师专中文系)姜夔号白石,南来一大词家.他的词风早有千秋定论:深知白石的张炎概括之为“清空”、“骚雅”、“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词源》),杨慎在《词品》中亦称白石“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  相似文献   

12.
巴家“巴东”连用一问,笔者在明治H活小说中见到了两例。两例意义与用法切然小同:其一,《醒世姻缘传》(下自称《酬》)第四十四回:“(薛夫人)回送了一匹红段,一对银花,一顶方巾,一件很红己家绢道抱。”按:“巴家”一词于此当为形容词尾,用犹“巴巴”。贵州贵阳,安  相似文献   

13.
金夫 《金陵瞭望》2006,(7):40-40
近日从北京传来消息:经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S周年大型诗文集”——《红色经典》编辑部,对向海内外征集的数千篇文学作品层层筛选.最后本刊专栏作家陈风棱的散文《鲜花,和鲜花一样的笑容》(本刊2006年2月1日第三期“雨花石”副刊刊出:笔名:阿朋)等1000篇遴选作品已被正式收入大型诗文集《红色经典》。  相似文献   

14.
1连词范围的争议吕叔湘在《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指出:“连词也有范围问题,一方面要跟有关联作用的副词(又,越,就,才等)划界,另一方面要跟有关联作用的短语(一方面,总而言之)划界。”史有为在《呼唤柔性———汉语语法探异》中指出:“连词和介词的界限,连词和副词的界限,的确是连词的两大问题。”胡明扬在《现代汉语词类问题考察》中指出:“比较麻烦的是副词,特别是语气副词和关联副词和连词的划界问题。”由此可以看出,连词虽是一个封闭的类,然而它也是一个复杂的类,其范围难以确定。张静认为“越...越...”、“…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来,因编撰《全唐五代词》(中华书局1999年12月版)的需要,刘尊明先生将其相当一部分精力投入到唐五代词的发生、发展等理论和史实问题的探讨上,有系统地撰写了一系列相关论文,发表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献》等刊物上,这部《唐五代词史论稿》(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0年10月版,以下简称刘著)就是在相关论文的基础上加工、整理、拓展而成的。刘著的内容与精神,与《全唐五代词》互相发明,相得益彰,其价值与意义不容忽视。全书由“发生史论”、“发展史论”、“作家述论”、“学术史论…  相似文献   

16.
试说连词“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来”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关于它的词性,目前语法界一致认为:一是用作动词(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等),二是用作助词(如:《现代汉语八百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等),三是用作衬字(如:《现代汉语词典》、华南师范学院中文系编《现代汉语虚词》等)。但是,还有一些“来”的用法与上述论断不尽相符。例如:  相似文献   

17.
李字明先生认为所谓的名词词头“有”字,实际上是一个表特指的指示词,我们通过《尚书〉《诗经》等文献中“有+名”用例的分析,发现“有”为指示词的用法并不具有普遍性。另外,我们将大家公认的一部分指示词与“有+名”中的“有”字作比较,发现他们之间的用法差异很大:前者在句中不能省去,一旦省去,句子就指代不明,句义就不能自足;而后者“有”字在句中大多可以去掉而不影响句义。我们由此推断“有+名”中的“有”是一个既没有词汇意义也没有语法意义的衬音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质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代“浪漫主义”文学质疑康金声“浪漫”一词,古已有之,为叠韵连绵词。《淮南子》作“澜漫”(见《览冥训》),亦作“漫澜”(见《齐俗训》、《精神训》),意为不事修饰。魏晋时代的“浪孟”(见潘岳《笙赋》)、“浪莽”(见《陶渊明《归园田居》之四),虽然换...  相似文献   

19.
《孟子》中的复音词凝固现象(二)张觉以为:“以为”原来也是一个词组,相当于“以……,为…”,如:1)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梁惠王下》)“以为大”即“以寡人之圃为大”。只不过“以”的宾语因与上文相同之故而省去了。“以为”既与“以…为,...  相似文献   

20.
以语法单位为分类标准,将湘潭民歌的衬词分为衬词(包括字)、衬句、衬段三类,并分别论述了各级衬词的形式、应用场合、形成原因及其功能;发现这些衬词都体现了湘潭的地理特点、文化特点和人民的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