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谈经济法     
在制定民法的同时,是否需要制定经济法,我国法学界、经济学界,以及政法部门、政府部门的同志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在我国,民法是调整财产关系的基本法,对经济立法具有统率和指导作用;有的认为,除了民法,还应有相应的经济法,还有的同志提出,把民法和经济法合并制定一部财产法的意见。我们认为我国的民法是社会主义民法,不存在象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所谓“私法”的概念,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的、调整商品经济财产关系的基本法。但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在制定民法的时候,同时还应完善经济法。经济法是民法的发展和补充,它们两者之间起着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作用。本文试就经济法的概念,经济法调整对象,及其本质等几个问题,作一次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吴慧 《学术探索》2003,(3):41-43
近几年来 ,理论界对民法与经济法孰轻孰重的争论已越来越少 ,民法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法 ,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 ,两者构成互补的有机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理论正为更多学者所接受。理清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各自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 ,不但有助于经济法自身基础理论的完善 ,而且对“入世”以后我国经济法与民法各自功能的充分发挥尤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恩格斯指出:“法不仅必须适应于总的经济状况,不仅必须是它的表现,而且还必须是不因内在矛盾而自己推翻自己的内部和谐一致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第488页)这就是说,经济法应当反映经济关系的要求,又应当具备法的科学性。如果只具备前者,不具备后者,就不成其为法;只具备后者,不具备前者,法就没有生命。经济法是经济合理性和法科学性的统一。我国经济立法的历史还比较短,对经济法理论的研究探讨非常不够,而且在经济立法实践中又存在着经济法同其他独立法律的复杂关系,存在着经济法自身内部相互交错的关系。这样,研究经济法的科学问题,就成为完善我国经济立法的理论前提之一。本文主要是就经济法的特征、内部结构和分工等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作为我国现阶段经济法的描述,国家干预法说的定义大体上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给经济法下一个“通用”的定义,以至于其能适用于各个国家、不同时期的经济法,它应该是指,国家在自然经济或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根据特定的价值考虑,在经济各部门、各主体间重新配置生产要素与经济利益,重新分配其权利、义务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就此,笔者提出“重新配置说”。本说不以调整对象为定义的基础,强调经济法与民法之间的互动性、层次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经济法向何处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立足于中国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从定位、定界、定构等多个方面对中国经济法的走向进行探索,主张经济法与时俱进,认为中国在经济法方面应当对人类作出较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6.
一 过去说经济法是在民法的基础上产生的,那主要是就经济法的由来而言。经济法最先出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法不是对民法的否定,而是在继承民法范畴的前提下对其原则及调整方法等加以补充和发展,形成了同民法相联系又相区别的经济法的  相似文献   

7.
现行经济法规范之间的重叠、交叉与冲突迫切需要统一协调;随着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等新问题不断涌现,民法、行政法解决不了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管理关系等方面的问题会更加突出,而这些问题仅仅通过经济法的各部门单行法来调整是难以胜任的;另一方面,经济立法和经济理论的发展又为<经济法纲要>提供了基础,因此制定<经济法纲要>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 马克思没有留下一个现成的哲学体系,更没有留下一个时下流行的且引起人们颇多争议的“板块结构”体系.那末,这个板块结构体系是如何来的呢?有人认为它起源于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有人把它归于苏联三十年代的哲学家米丁等人的创造.尽管近年来,这些议论被尊为定论,人们不厌其烦地、牵强附会地去发掘斯大林和苏联三十年代哲学家创造这种板块结构体系的政治背景,甚至把苏联三、四十年代的政治异常状态归之为这种体系的必然恶果,但是,这种议论是有悖于历史的事实的.具体地考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史,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苏联的发展史,笔者认为,“板块结构”体系的形成与列宁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在列宁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法的历史、与民法的价值比较、经济法总论和各论的考察,论证经济法的价值在于经济秩序和实质正义。经济法是人们运用法律维护市场秩序和弱者利益的产物;民法崇尚自由,追求形式正义,而经济法更强调秩序,追求实质正义;经济法的总论研究,体现了经济法以经济秩序和实质正义为理念;经济法各组成部分则在实践中体现了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0.
顾明同志在全国第二次经济法理论工作会议上作了关于“加强经济法理论研究,为建立经济法规体系而奋斗”的讲话。讲话分为三个部分:一、中国经济法是调整有计划商品经济关系的法;二、运用经济法律手段,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三、为“七五”期间建立比较完备的经济法规体系而努力。第一部分已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今年第2期刊用;第二、第三部分,本刊现以“经济体制改革与‘七五’经济立法”为题发表。  相似文献   

11.
经济法的基本价值是实现社会整体利益。这一价值取向是经济法的功能和目标所决定的。是克服市场失灵、民法失灵的要求;是追求公平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经济法的社会整体利益,对政府失灵也要有所控制,因此,笔者提出要加强法制建设,转变政府职能,“限制政府”。  相似文献   

12.
章礼强 《社会科学》2003,4(11):50-56
本文认为民法哲学之研究关系到民法学之兴衰。作者通过对法哲学原理的阐发 ,对法哲学作了大体分类 ,认为民法哲学是法哲学体系中的重要部门法哲学之一。在此基础上 ,对民法哲学的界定和构建提出意见和向度 ,指出“公平”和“规范”是民法哲学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随着“包容性”理念的发展,以法治推进包容性经济、政治制度渐成改革共识,基于此,笔者曾提出“包容性法治”概念。此文对经济法治的包容性问题作进一步探讨,认为包容性经济法治需要从基础理论上兼容并包,在法实现上系统一体。具体而言,以经济法基本范式的包容性分析为出发点,构建包容一体的经济法基础理论体系;通过对经济法子部门体系安排和经济法运行机制的包容性分析,达至包容性经济法实现的系统一体。包容性的经济法治,是基于包容一体的一元论经济法学范式、体系和经济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七五”宏伟计划的实施,民法通则应运诞生了。它是继我国已颁布的宪法、刑法等若干部重要基本法之后,又一部极其重要的基本法。王汉斌同志说:“民法有很大一部分是调整商品经济关系的。”恩格斯曾经指出,法律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民法“只是以法律形式表现了社会生活的经济条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48页)深深植根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生活的民法,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借助民法特有的法律手段(即权利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地位平等、自愿、公平、等价、有偿原  相似文献   

15.
经济法不能到达预期目的,并引起经济绩效低下与社会福利损失,究其原因包括经济法规范和经济法执行两个层面。加强对市场调节和国家调节的客观规律及相关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国家调节的准确性合理性,是经济立法得以完善和创新的前提,是经济法有效性得以实现的关键;重构经济法规范本身的内在合理性、可操作性;完善经济法运作中的协商民主机制,是提高经济法运行的效果保障。完善经济法调节机制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做到既有主导的国家调节机制,又有补位性调节机制的协调配合。适度地强化司法监督机制和引入“判例法”,使经济法能灵活发展以弹性适应复杂的经济变革的制度诉求。  相似文献   

16.
在三十年代独特的政治文化氛围下,因其成员共同的政治文化意识,使三十年代文学群体事实上都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呈现出“亚政治文化”形态,或体现出“亚政治文化”特征。在这方面,对三十年代自称为“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群体来说,也未能成为例外。本文通过三十年代“自由人”、“第三种人”文学群体所呈现出的“亚政治文化”特征的揭示,论证了在三十年代特殊政治文化语境中,文学组织或文学群体的政治化趋向的不可避免性。  相似文献   

17.
经济法的本位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法的“本位”是指基本观念、基本目的或基本作用、基本任务。人们常常从“本位思想”出发去考察一个法律部门,确定其调整对象、范围等问题。这种本位思想构成一个部门法区别于另一个部门法的主要标志。通过认识经济法的本位去揭示经济的本质,进而确定其调整对象与范围,这是经济法学对经济法现象进行解释与论证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普遍流行的观点认为,经济法是“社会本位”法。这几乎被奉为公理。经济法基础理论就在这个公认前提之下开展。然而,众所周知,目前经济法理论界对上述理论问题依然存在较大分歧。笔者认为,与其停留在问题的…  相似文献   

18.
自20世纪50年代起,人道主义、人性论在中国就失去了自身的合法地位,被视为反马克思主义的“地主、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屡遭批判。60年代初,曾经对巴人(王任叔)的人性论思想进行过有组织的批判,接着又有对“苏联修正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大规模批判。主张人道主义的文学家、哲学家都噤若寒蝉,大部分人则是远离人性、人情、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9.
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经济法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的理念是对法的基本立场和追求的最抽象、最概括层面上的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让我们对经济法的理念进行重新审视。“和谐社会”与经济法“以人为本、平衡协调、社会责任本位、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统一”的理念不谋而合。应抓住两者的契合点,在“和谐社会”视野引导下促进经济法理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一、现实主义是一个美学范畴现实主义原本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起到六、七十年代在法国出现的一股文学艺术思潮。三十年代初开始,苏联和东欧的文艺理论家们开始把现实主义从历史上特定的文艺思潮、流派中抽象出来,把现实主义归结为一种“创作方法”或“艺术方法”,而这里“方法”的含义,如波斯波洛夫所说的,是指“艺术地反映生活的一种原则”。从此,现实主义同历史上的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等一起,从历时性的文艺思潮、流派变为共时性的创作方法;以后又被更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