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孝悌是"仁"的根本和基础。北宋思想家张载对"孝悌"思想作了重要发展:首先,把天地当作父母,把所有的人和万物都当作兄弟和朋友;其次,把孝悌由一种品德提升为一种精神修养。张载对传统孝悌思想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提升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需要从孝悌开始,同时需要具备感恩和移情能力。  相似文献   

2.
吕本修 《东岳论丛》2023,(7):89-98+192
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通常称为“八德”,它肇始于先秦,确立于宋明。“八德”从形式来看,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并列关系,但是从内容上来看,孝悌是调节家庭关系的社会规范,忠信是调节社会关系的准则,礼义廉耻则是个人应当具有的德性与品质。“八德”自身的理论品格仍能满足现代社会生活的客观需要,从而彰显其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3.
中原"孝悌观"的产生及其文化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原孝悌观念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身具有理念的传承性与使命性,是社会历史的本源化显现.在原始的自然血缘关系上,它维护了群体生存的稳定性、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性.在历史循环更替的进程中,它秉承了社会传统的礼制观念,对历史的进步产生过促进作用.在当今社会,以历史批判的审慎态度继承并发扬中华民族的孝悌观念,对国家的稳定、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晚清民间传统儒家学派太谷学派领袖周太谷、张积中等人在坚持传统儒家孝悌学说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将孝悌学说与政治进行联系,并以释字等方式阐述自己的理念,较传统儒家更注重子女与父母的互动.更接近自然伦理,赋予孝悌学说以丰富的时代内涵.  相似文献   

5.
后儒家:以现代化超越前现代——对石永之先生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永之先生认为,后儒家试图用西方现代性的普遍主义观念应对后现代,这是一种误解。后儒家实际上是试图凭借以儒家仁爱观念为基础的普遍主义构架,消解以传统儒家孝悌观念为基础的特殊主义构架,克服前现代的传统儒家在伦理和政治领域内所产生的种种负面效应,最终使儒家文化能够经由创造性转化适应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需要。就此而言,后儒家不是"以现代性应对后现代",而是"以现代化超越前现代"。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德思想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基石,曾国藩家庭伦理思想作为传统文化的延伸,主要涉及孝悌伦理、勤俭伦理、教化伦理和睦邻伦理四个方面.他大力倡导的以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道德教化、扶贫济困、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为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7.
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名臣,儒家中庸思想的坚守者与杰出实践者。其注重修身,学贵有恒、以仁治军、孝悌持家、勤政为本等家训思想深刻体现了其一生谨慎的行事规范与儒家中庸的行为准则。深刻挖掘其思想精华,对于贤达家训的更好继承,对于当代和谐社会的有序推进,对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尧舜时代中国确定了家庭的重要地位和家庭建设的基本目标,还以孝为核心确定了家庭生活的道德准则。舜作为中华道德文明先祖,在践行孝悌准则,构建和谐家庭,推进全社会家庭建设,促进社会治理等方面费尽心力,卓有成效,影响深远。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特别重视家庭,中国人往往公私不分,公德意识匮乏,对人对事总要区分远近亲疏等,这些也与舜德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9.
虞舜亲亲论     
尧舜时代中国确定了家庭的重要地位和家庭建设的基本目标,还以孝为核心确定了家庭生活的道德准则。舜作为中华道德文明先祖,在践行孝悌准则,构建和谐家庭,推进全社会家庭建设,促进社会治理等方面费尽心力,卓有成效,影响深远。但另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特别重视家庭,中国人往往公私不分,公德意识匮乏,对人对事总要区分远近亲疏等,这些也与舜德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10.
2500年前我国大思想家孔子创立了以"仁爱孝悌"为内核的伦理文化思想,对我国社会生活秩序做出了深层设计。沿着历史发展进程我们对"孝"文化进行考察,发现传统"孝"文化曾经历了农业社会的被强化及异化,工业社会的被弱化及丢失,以及在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对"孝"文化产生了前所未有冲击的过程。"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核心,是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剂,我们必须继承弘扬、自觉坚守,同时应根据时代需要,不断创新充实"孝"文化内涵,探索以"孝"文化建设引领我们做好老龄工作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1.
现行的技工教育体制过于注重技能实操,忽略了人格和德行教育培养。而《弟子规》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经典的启蒙读本,总结了几千年来古圣先贤们累积下来的为人子弟在家、在学校、在社会待人接物、为人处事的的基本规则和行为规范,它所包含的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的德育思想及教育理念,技校生人格和德行培养有着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的君子人格,包括尚德重仁,孝悌安乐;用礼贵和,恭让忠信;重义轻利,改过徙义;好学笃行,进德修业;时、中恰当,文质彬彬;慎独自律,"三畏""三戒";友道切磋,堪担重任;内省不疚,君子"九思"等内涵。探析君子人格内涵,对于当前社会建设具有多方面启示。  相似文献   

13.
巴蜀家风家训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中华传统主流文化和巴蜀地域文化的影响,巴蜀家风家训重视家庭教育,以经、史、百家之说传家;把孝悌忠义作为修身立德的标准;重视家族内部和睦邻里关系的培养,把睦族亲邻、行善乡里作为家教的重要内容。巴蜀家风家训中包含的这些优秀精神文化不仅能为树立现代公民美德、培养新时代优秀家风提供丰厚滋养,也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赵凯杰 《理论界》2014,(5):145-148
作为儒家经典,《四书》构建了一套完整的理想社会政治秩序。儒家理想的社会政治秩序首先强调个人修身,逐步推己及人、推己及家,在家庭内部实现以孝悌支配的理想秩序,进而将家庭秩序上升到国家秩序,主张以伦理道德规范社会政治。《四书》描绘的"修齐治平"秩序构建路径,为秦汉之后的帝国所不断效法。帝国现实的秩序在阶级结构上主要分为士绅、农民、商人,他们的行为规范、价值依归等遵循的都是《四书》中所展现的儒家理想社会政治秩序。在帝国兴替之际,《四书》所主张的秩序理想又为帝国秩序的重建提供了合法性支持。  相似文献   

15.
王晓娣 《理论界》2022,(10):37-42
孔子的儒家伦理建构的是以“五伦”为基石的伦理社会,所遵循的是敬天法地、忠君孝悌、家国一体的由家及国、由内及外的伦理秩序。“天地”为自然生命之源,要求个体以德配天,遵循天道;“君”“师”为社群生命之源,要求个体敬上而尊长,维护社会礼制;“亲”为血缘生命之源,强调血缘孝亲伦理。借此从这五个角度将《论语》所描绘的以“亲亲尊尊”为价值主旨、带有礼乐文化符号化象征、具有儒家伦理合理内核和特殊的文化基因的伦理生活画面一层层地展现。  相似文献   

16.
杨廷强 《理论界》2015,(1):6-10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对现代社会的起源进行了集中分析。马克思认为,现代社会是以资本居于支配地位的社会形式,是一种具有历史暂时性质和过渡性质的社会形式。现代社会在形式上起源于传统社会的解体;在本质上起源于劳动和劳动客观条件之间的分离;现代社会的起源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对现代社会起源的分析在当代具有重要意义,对现代社会起源的历史性说明为人类通过自身活动改变世界提供了根本的可能性,指明超越现代社会的根本出路在于扬弃劳动与劳动客观条件之间的分离,指出超越现代社会是现代社会自身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它指向现代社会自身,不外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17.
现代信用社会与征信社会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并不完全等同的概念。现代信用社会应是以制度信任为基本支撑,以人际信任为交往基础,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完善,信用文化建设卓有成效,实现社会成员互信互利的和谐社会。现代信用社会显然比征信社会层次更高,征信社会仅仅是现代信用社会建设的第一阶段。现代市场经济交易经济、契约经济、信用经济和法治经济的特征,使现代信用社会建设成为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内生要求。  相似文献   

18.
古今“德治”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家"德治"思想是以忠君孝悌为核心,特点是道德与政治一体化,重义轻利、重德轻法,其价值导向是整体主义;我们的"德治"思想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道德与政治相对分开,规避"双重人格"的出现,主张义利并重、德法兼治,其价值导向是集体主义.  相似文献   

19.
曾国藩家庭伦理道德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庭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国藩的家庭伦理道德主要体现于读书、修身、家庭教育三方面。在读书上,他要求子女要勤奋,要有志、有识、有恒;在修身上,他主张慎独、克己、敬恕、谦虚;在家庭教育方面,提倡勤俭持家、孝悌友仁爱。  相似文献   

20.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其伦理思想的根本原则和最高道德规范。对孔子《论语》中仁学思想的剖析主要是探索孔子仁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仁学思想的内涵及其主要内容。孔子从“孝悌”的自然亲情出发,以推己及人为方法,进而把对人类的道德关怀推及到自然万物,突出强调了仁的爱人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