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在总结以往治国理政经验和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作为党的前任总书记,胡锦涛鲜明地提出了治国理政的重大命题,并围绕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思想。胡锦涛的治国理政思想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一个重要来源。习近平继承和发展了胡锦涛治国理政思想,并在多个方面实现了创新,为有效治理国家提供了行动指南。探究习近平与胡锦涛在治国理政思想方面的内在联系,对于准确把握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脉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地进行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逐渐形成了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和新战略。四十年来,改革开放中所出现的国际国内情况以及党内情况,给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挑战,但在这些各种挑战中,中国共产党也取得了不小的历史成就,因此,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治国理政经验,对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治国安邦智慧和经世理政哲理,对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对传统文化深入地学习,为其治国理政思想奠定了坚实的文化根基;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为其治国理政思想把握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对传统文化的灵活运用,又为其治国理政思想提供了思想启迪.深入研究和学习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的传统文化意蕴,对于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深悟透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民生是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也是治国理政的根本问题.科学执政是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执政理念层面的拓展和延伸.又是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执政实践层面的运用和展开.民生问题是科学执政的题中之义.而科学执政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证,并能够正确引领破解民生难题.我们应该在科学执政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推进科学执政.  相似文献   

5.
领导人的政治品格和工作作风是历史形成的,习近平的治国理政理念同样是在其长时期的执政实践中逐渐形成并日益成熟的。习近平曾在福建宁德主政近两年,为宁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许多富有前瞻性的思想观点,也为其日后长期的执政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研究这些思想观点有助于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也有助于全面把握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思想精髓。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有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治国理政的目标指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治国理政的道路遵循,"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治国理政的总体方略,新发展理念是治国理政的理念指引,国家治理现代化是治国理政的核心命题,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依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发展安全两件大事是治国理政思想的战略保障,党的领导是治国理政的根本保证和最本质特征。这些内容构成一个内在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相似文献   

7.
《东岳论丛》2017,(3):5-14
政治就是参与和推进国家治理。无产阶级执政党治国理政,说到底就是从政治的高度正确处理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从而有效发挥政治对经济和社会的特殊促进作用。这就是治国理政所特有的政治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处理政治与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关系,在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中鲜明彰显了一系列特有的政治逻辑。突出体现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强固治国理政的民主政治架构;坚持国家治理与制度改革有机统一,把握治国理政的民主政治精髓;坚持发展民主与加强法治有机统一,夯实治国理政的民主政治基础;坚持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有机统一,拓展治国理政的民主政治渠道;坚持惩治腐败与立规严纪有机统一,优化治国理政的民主政治生态。  相似文献   

8.
在治国理政中运用哲学智慧,是习近平总书记领导艺术、治理思想和执政风格的突出体现;立足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滋养,则是习近平哲学智慧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是我们党改革和完善执政方式的重大成果.十七大报告在两处强调"三执政",并写入新修改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正式以党规党法的形式把"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确定了下来,使之具有了党内最高的法律效力.这鲜明地表明,新一届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将以什么样的执政方式治国理政.文章阐述了为什么提出"三执政","三执政"是怎样提出的以及坚持"三执政"的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从历史逻辑来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从理论逻辑来看,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当代表达和具体形态。从历史维度和理论维度的综合把握中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继续,是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起点和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1.
无产阶级政党在革命时期的党内矛盾和争论主要围绕怎样"夺取政权"问题进行,在执政时期则主要围绕如何"治国理政"问题开展.执政时期的党内矛盾,主要是大政方针方面的意见分歧,有时是党内政治权力之争.当两者交织在一起时,党内矛盾和争论就显得特别激烈.研究苏共在执政时期如何认识和处理党内矛盾,如何对待党内争论和组织处理的关系,如何看待党内出现的派别和争论等问题,可以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围绕政党、国家、社会之间的基本关系,形成国家的治理体系,构筑起实现国家和社会治理中的秩序。当我们党夺取政权成为执政党,历史方位的根本转变,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党、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治理体系。治国理政成为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性地改变党的执政环境,党的治国理政面临着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等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行动纲领,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3.
站在全球化和当代政治学的角度,把党的执政能力放到国家的整个政治系统中加以定位和认识,就会看到,取得人民群众认可的能力、用民主的方式治国理政的能力、党自身力量的坚强有力和清正廉洁三方面的综合统一构成了党的执政能力,民主是贯穿其始终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4.
人事制度是国家机器的重要部件,治国理政人才的培养是构建现代国家的重要环节.对经过长期斗争而诞生的新中国来说,社会自然无法为它提供大量的治国英才.军队作为社会中的先进组织,在长期的斗争中锻炼了军队干部管理国家的能力和素质,培养了大批治党治国的干部,成为治国理政人才的策源地,为新政权的运转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促进了新中国国家政治的成长.  相似文献   

15.
在即将到来的胜利面前,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充满责任担当意识和忧患意识,清醒地直面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加强制度建设,巩固党的团结统一,扩大民主,强化纪律;强调在胜利面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力戒腐败变质;提出要重视学习和善于学习,提高治国理政本领。这一系列推动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的探索,为后来的全面执政积累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16.
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治国理政的根本理念,成为党巩固执政的社会基础和永葆先进性、提高执政能力的重要社会实践。党的基层支部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应发挥三大作用,即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的示范带动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为深刻领会和贯彻落实这一决定中的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的要求,本文着重研究探讨了邓小平的选人用人理论的三大方面。这对于我们当前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理论界》2017,(1)
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即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能丢,同时要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充分体现了关注中国现实问题的特点,并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想在语言表述上具有鲜明的特色,即使用人民群众熟悉的、通俗易懂的语言,借鉴中国传统典故,使用和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事例和道理。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11月25日在北京举办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暨‘历史新起点'系列丛书编写专题理论研讨会。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发言谈到:科学发展观是对新形势下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我们党治国理政经验作出的新概括,其理论贡献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20.
胡安国身处两宋之交历史与政治重大变故时期,现实的屈辱逼迫他思考政治变革的出路问题.他坚守儒家政治立场,从孔孟仁义之道与董仲舒“天命”君权的信念出发,在《春秋传》中集中阐述了他治国理政思想的“义理”精神.其内容主要涉及崇义理之天,坚定儒家理论自信;释尊王之理,坚定君主制度自信;申尊华攘夷之义,坚定华夏民族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胡安国把儒家治国理政思想的“义理”精神推向了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