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传统主要是一种语义学的语言哲学,中国传统则主要是一种语用学的语言哲学。前者强调语言是之于对象内容的指示,其意义是确定性的,有严格的语法规则,以主客符合为意义实现的旨归;而后者则强调语言是人自身工具的使用,其意义是非确定性的,没有其严格的语法规则,以主体间交流为意义实现的旨归。二者之间看似相悖但从根本上来说却是会通的。故不应厚此而薄彼,两者互综方为步入人类语言之大道的真正入径。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哲学的存在论是没有经过主客关系洗礼的原始存在论。其“天人合一”论不同于西方近代哲学的主客统一论。后者主要是认识论上的“统一”,前者则为存在论上的“合一”。程朱与陆王两派从不同角度所讲述的“天人合一”,都存有漠视主客关系和认识论的情况。形而上学本体论与反形而上学本体论,是西方近代哲学与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水岭。程朱理学大致属于前一阶段,而陆王心学则与后者有相近之处。海德格尔在西方哲学史上起了打破旧形而上学本体论传统,把人从抽象本质世界中解放出来的作用,人的独立自主性被他拉回了具体的现实的世界;王阳明在中国哲学史上也有着打破形而上学观点,把人心从抽象的理的世界拉回到唯一现实的具体世界中的首创精神,但王阳明的非形而上学存在论与海德格尔那种经过了主客关系思想长期发展之后的非形而上学存在论相比,实有时代上的新旧高低之分。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哲学长期以“万物一体”、“天人合一”为主导思想 ,类似西方近代主客二分式的“天人相分”模式不占主导地位。鸦片战争以后 ,一批先进的思想家认识到 ,要想富国强兵抵御外侮 ,不仅要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科学技术 ,而且要学习与之相联系的西方近代的哲学思想。他们着力介绍西方近代哲学主客二分式 (即主—客关系式 )和与之相联系的主体性哲学。例如 ,梁启超就曾以介绍西方近代哲学“初祖”为题 ,撰文盛赞笛卡尔和康德的主客二分思想和主体性哲学 ;谭嗣同则强调“我”与“非我”之分 ,高扬“心”之力亦即主体性 ;孙中山明确提出精神…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哲学与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哲学以天人合一为主导,西方传统哲学以主客二分(包括主体性原则)为主导.中西传统哲学的主导思想之不同带来了两者一系列不同的特征,其中有的特征又有共同之点.中国传统哲学因重天人合一,不分主客,故较少关于主体如何认识客体的认识论,不重自然科学而侧重于讲人如何生活于世界之中的人生哲学和人伦道德哲学;中国哲学史上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因重天人合一,而又把封建道德原则的义理之天与天人合一紧密结合在一起,于是造成了中国传统哲学长期以“天理”压人欲的特征.这两个特征可以简单归结为缺乏科学与缺乏民主两者.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因重主客二分,故注意发挥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和人对统治者的主体性,这两方面的主体性在近代哲学中就表现为科学与民主这两个概念的明确建立和发展,这也是西方近代哲学的两大特征.  相似文献   

5.
在伦理规范、道德原则的普遍有效性上,康德与哈贝马斯坚守着同样的普遍主义立场.前者的义务论伦理学不仅使伦理规范、道德法则重新有效奠基于自由理性,而且使自身的伦理探究方式与经验主义者、功利主义者分道扬镳;后者的对话伦理学既认同理性是伦理规范普遍有效的根基,又对道德怀疑主义、道德相对主义予以了彻底的清算.不过,虽然康德与哈贝马斯有着上述共同的伦理旨趣,但二者所基于的哲学视域、思维范式、诉求方法却迥然相异.就哲学视域而言,前者为意识哲学,后者为语言哲学.就思维范式而言,前者为独白范式,后者为对话范式.就诉求方法而言,前者为先验主义,后者为程序主义.尽管二者的伦理诉求皆难逃某种局限与困境,均面临诸多挑战与诘难,但依然不啻为医治诸如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社会病象的良方和确立人们行为合理性基点的有效门径.自在的纯粹面貌,人在普遍的呈现中保持存在的纯真又促其显露,这是真正的本质直观.  相似文献   

6.
中医哲学的"元"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林 《河北学刊》2007,27(3):27-29
刘长林探讨了中医哲学的"元"创性问题,认为中医哲学的认识论从主客相融一体出发,所把握的是事物自然整体层面的规律.运用这些规律可以避免西方科学技术的缺失,并有望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王星 《重庆社会科学》2007,(12):109-115
涂尔干的道德科学是面向道德实在的,韦伯的道德科学是面向道德动机的,两大思想家道德科学的建构出于对欧洲现代性的忧思,可是二者的诊断方案却走向不同的方向:前者求助于法人团结组织形式,后者则寄希望于志业伦理的倡导。二者之间的冲突无意中演绎了西方社会科学的困境,分析他们分道扬镳的原因,反思西方社会科学的困境,对我们建设中国本土社会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西方伦理学史上苏格拉底和斯宾诺莎将道德学从属于知识论、柏拉图将道德学从属于政治学、快乐论将之归属于功利原则、基督教神学将道德学归为神学奴仆;在此基础上.文章追寻了西方道德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历史线索:从马基雅弗利、培尔到休谟,都试图区分道德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而康德则综合了三者:区分了政治学与道德学并使前者服从后者;区分了宗教与道德学并使后者高于前者;区分了知识学与道德学、特别是净化了行为的动机,完成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对净化道德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一部中国近代哲学史从一个角度看可以说是先进的思想家们向西方寻找真理的历史。他们向西方学习的究竟是什么呢?我们当然可以说,五四运动的民主与科学两个口号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但如果追溯一下两个口号的哲学根源,则可以归结为学习西方近代哲学的主客思维方式及其与之相联系的主体性哲学①。科学就是要发挥人的主体性,以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民主就是反对封建统治者的压迫以及各种变相的封建压迫,以发挥人的主体性。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其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不重视主体与客体、我与非我的区分,不重视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和支配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主客二分"是人之为人的起点和标志。但人之为人的意识的特点,不仅在于主客二分,而且更在于由此而进入主客的结合。只有主客的结合,才有自由的可能。求知意识以主客关系为基础,主客间的结合还具有外在性,客体及其规律仍外在于主体,是对主体(自我)的一种限制,限制就是不自由。道德意识作为人生追求自由而成为"完全的人"的一个更高境域,虽然在结合主客的程度上前进了一大步,但对于实现人的自由而言也有其局限性。人生意识发展的最高境域是审美意识。只有审美意识才完全超越了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进入到主客融为一体的领域。审美意识,依主客结合程度之高低深浅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其中,"超理性之美"既是审美意识的最高层次,也是人生整个意识发展过程的最高峰,"主客符合"意义的求知意识和"应然"意义的道德意识都在它的门前终止。"新的万物一体"("万物不同而相通之一体")主张主客的最终融合,在这里,真善美融为一体。人能达到此境,就是一个既美且善且真的"完全的人"。一个"完全的人"所处之境,就是"有我"而又"忘我"之境。  相似文献   

11.
一般地说,意义诠释理论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由伦理诠释学与伦理应用逻辑规则理论所构成。伦理诠释研究的是世界、人生之真和伦理、道德范畴之真,伦理应用逻辑规则则关心这种真的范畴如何才能应用到人的生命活动中。前者关心的是认识确定性如何通过理念范畴而得以表达,后者则关心此种范畴如何通过一定应用规则而得到践行,以求达真实人生。  相似文献   

12.
批判与超越:论马克思"完全彻底的人本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人本主义祛除了宗教神学的魔咒,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但由于囿于"主客对立"的二元模式,最终不是将人归结为"理性人",就是"道德人",人成为与物毫无区别的直观的、抽象的存在物.马克思则立足于人的生活世界,以实践为基础,把人看作是生成的、展开的、自为的存在,确立了"完全彻底的人本主义",揭开了现代哲学的序幕.  相似文献   

13.
郑臣 《兰州学刊》2007,(6):17-21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哲学开启了西方实践哲学的传统,而"实践"正是这个实践哲学传统的核心概念."实践",也就是行为,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主要意指与生产劳动相区别的伦理和政治行为.因此,伦理学和政治学便构成了亚氏实践哲学的主要内容.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伦理学通过对善的思考导向对人的有目的的行为的思考,进而研究统摄一切目的的目的--人存在的意义这一根本问题,从而成为实践哲学的基本科学.而政治学研究的是人在共同体中的自由生活,研究的是善在自由的政治共同体中的实现.伦理学指向道德行为的政治起源,政治学指向政治共同体的道德意义和道德目的,伦理学和政治学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从伦理学到政治学,标志着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完成.  相似文献   

14.
现代新儒家的历史哲学既非纯粹哲学分析又非历史考据,而是探寻历史事件之后的客观价值。此客观价值为综合尽理之精神、综合尽气之精神和分解尽理之精神。前两者为中国历史传统发扬的道德主体与艺术主体,后者为西方历史传统发扬的知性主体。现代新儒家的历史哲学理论可以与西方史学理论进行对话,弥补其不足。  相似文献   

15.
庄子道境中的物——以庄书中的两段对话为切入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与惠子有关大树的一段对话,呈现了对于物的两种态度.惠子代表的是世俗的实用功利主义态度:物只是一种工具,没有独立意义;而庄子则代表道的态度:物存在本身就是其意义.孔子与吕梁丈夫有关蹈水之道的一段对话,同样呈现了对人物关系的两种认识.孔子代表的是知性立场:人与物是驾驭与被驾驭的主客分化的关系;而吕梁丈夫则代表道的立场:人与物是浑然一体的亲缘关系.庄子的物论,深远地影响了古代中国人的生存态度与艺术理念,直至今日,对于构筑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仍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康德开创了主体论思维和研究方式,建构了西方近代第一个具有典型性和转折意义的实践哲学。康德实践哲学以自由为核心,将主体性问题研究由认识论提升到主体论的高度,使之由纯粹的认识问题升华为道德实践问题,展示了人的主体能动性的广阔领域和深刻内涵。康德实践哲学对现代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它的局限则暗示人们,建构彻底唯物主义的、科学的实践观,运用实践论思维方式,是建立合理形态的实践哲学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哲学之美:从西方后现代艺术谈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要美,首先就应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那种专讲脱离人生的超感性的概念哲学,把哲学界定为仅仅是认识普遍规律之科学,以至人生被变得千篇一律,苍白枯燥,就谈不上有哲学之美.为维护中国传统哲学之美,我们不能停留在哲学仅只是寻找最普遍规律之学的界定上,不能停留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而应该在此基础上进而把哲学理解为提高人生境界之学.有生活境界之美,才有哲学之美,哲学应当像西方后现代艺术那样生活化.继承和发扬老庄哲学、道家哲学,借鉴西方后现代艺术所蕴含的生活哲理,似乎是我们提高人生境界、追求哲学之美的一条可行之道.  相似文献   

18.
人的问题构成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对马克思主义诸问题理解中的总问题。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诸流派对人的问题的诠释中,形成了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科学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两种不同的解释路向:前者将劳动理解为关于人的本质问题的先验基础和哲学范畴,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还原为关于人的哲学;后者则将劳动理解为政治经济学概念,理解为马克思主义意义上的历史科学范畴,最终将人的问题化解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传统哲学有着不同的着眼点。西方哲人“仰天思索”。以茫茫宇宙为根本思考对象。由此形成两个基本的哲学派别:物本论与神本论。前者认为宇宙本源是物质实体。后者认为宇宙本源是精神实体。这两大派别的对立统一构成西方传统哲学的基本线索。无论今人怎样“还原”西方哲学史,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西方古代没有人本哲学。  相似文献   

20.
在牟宗三的哲学观中,发现哲学原型及其间架具有基础性意义,而"道德的形上学"及"一心开二门"正是这种原型及其间架,这是一个普遍的哲学原型,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系统,若要称之为哲学,必须"二门"全开,不然就不是完满的哲学。从这个意义上看,"有无哲学"的问题不只是可考问中国文化,亦可考问西方文化。具体对于中国哲学来说,在现象界,中国哲学没有开显出知性形态以成就知识系统,故说中国没有哲学是可以接受的;但在本体界,中国哲学有玄妙的体悟与圣证工夫以冥契本体,故说中国没有哲学则不可接受。所以,中国哲学可能的发展途径就是要开显其现象界之所缺,固守其本体界之所成。由此,哲学始真成为一切知识的系统,且哲学亦可上升至宗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