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冯峙明  陈樱 《老人世界》2011,(11):12-13
贺麓成本名叫“毛岸成”,是毛泽东三弟毛泽覃之子。又因其母贺怡的胞姐是毛泽东之妻贺子珍,所以他既是毛泽东的侄子,又是毛泽东的外甥——贺是母姓,“麓”是湖南岳麓山之意,表示对故乡的怀念,“成”是革命事业必定成功之意。他之所以长期用贺麓成这名字,年幼时因处于白色恐怖之下,姓毛会暴露他的真实身份。他成年后不姓毛,内中的原因与李敏、李讷不姓毛一样,因为毛泽东成了中国人民的领袖,他不愿意暴露自己与毛泽东之间近亲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共五老”之一的徐特立,是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的老师。他德高望重,深受全党全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毛泽东称赞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他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革命的一生,伟大的一生”:周恩来称他是“人民之光,我党之荣”;朱德更是称他为“当今一圣人……”  相似文献   

3.
王香平 《老人世界》2014,(11):18-18
毛泽东:“只有讲历史才能说服人”毛泽东嗜书如命,以史书为最。早在1920年12月1日,毛泽东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书信中分析袁世凯称帝、段祺瑞执政之所以失败,就是“均系不读历史之故”。他说“读历史是智慧的事”。走上革命道路后,毛泽东更是以史书为伴,他一生到底读了多少史书已无从统计。  相似文献   

4.
陈新征 《老年人》2010,(7):38-39
作为一国领袖,毛泽东对青年一代寄予厚望,非常重视青年人的教育和培养;作为一家之主,毛泽东同样肩负着教育子女的责任。毛泽东一生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节俭朴素的作风,他的子女也正是父亲这种“艰苦朴素”作风的继承者,这是毛泽东言传身教的结果。可以说,教子是毛泽东精心耕种的一块教育“试验田”。  相似文献   

5.
“团结一致,争取胜利”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受到全党的拥戴.还在于他善于团结同志.即便是犯了严重错误的人。任弼时便是其中的一个。任弼时从反对毛泽东.经过自我批评.而成为毛泽东的得力战友。他不仅主持起草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这样重要的文件,而且成为中共五人领导核心之一。最为典型的要算是博古。毛泽东取博古而代之,成为中共领袖。博古经过自我批评,心悦诚服地在中共“七大”上发言.拥护毛泽东。  相似文献   

6.
博兰 《老年世界》2011,(12):6-6
毛泽东的几个主要秘书都是经他本人发现和挑选的。他认为:“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的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因此,毛泽东选秘书一个重要标准就是“有学问”。  相似文献   

7.
在各种交谈中,毛泽东经常发出妙趣盎然的提问,或使谈话按他的预想进行,让对方不得不接受他的观点;或曲折有致地在笑声中表述了自己的意见;或使人疑窦大开,进而积极思考;或打破僵局,顿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景……毛泽东幽默的提问技巧,常使他驾驭谈话的全局,左右逢源,潇洒自如。一、用问句驳斥对方,论证说理。1957年11月,毛泽东赴苏参加十月革命40周年纪念活动。十分精明而又极为党诈的苏共中央总书记赫鲁晓夫,很重视毛泽东的到来。在一次午餐时,他在餐桌旁对毛泽东暗示说:“兄弟党的同志们都很关心文件的起草情况呢2”…  相似文献   

8.
首都北京。中南海新华门的门内影壁上,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服务”五个大字同门前飘扬的国旗、高悬的国徽相互辉映。据考证,除了在会议报告或讲话中多次阐述“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外,毛泽东还经常用“为人民服务”作题词,这是他一生中题词用语最多的一句话。  相似文献   

9.
卞迁 《老年世界》2014,(16):13-13
“小人物,大历史”的说法,放在王百得身上再恰当不过。说是小人物,他出身农民,后来成为炼钢工人;说是大历史,他后来在文革中鬼使神差地当选为了中共“九大”、“十大”中央委员,而且得票与毛泽东一样一全票当选。  相似文献   

10.
金毅 《老人天地》2013,(4):20-21
提起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人们至今还对剧中人物解放军剿匪小分队团参谋长少剑波记忆犹新。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者便是上海京剧院表演艺术家、高派老生传人沈金波。与毛泽东切磋《逍遥津》沈金波生就一副超高清亮的“金嗓子”,他的演唱风格,深得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欣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经常被邀请参加为中央首长演出的内部晚会。在一次晚会上,兴致勃勃的毛泽东竟先后点他唱了11段高派名剧。其中,对《逍遥津》毛泽东更是百听不厌。  相似文献   

11.
李卫国 《公共关系》2000,(12):10-11
作为战略家的毛泽东,在处理重大国际外交问题时,非常善于“打牌”。例如,为了打破中美关系的僵局,他先后打出了两张“牌”:“斯诺牌”和“乒乓球牌”。  相似文献   

12.
《中外书摘》2014,(10):10-13
“一二·九”运动、地道战、武工队……北大才子黄敬文武双全,解放后被任命为天津市首任市长时才三十多岁,毛泽东总是亲切地称他为“小黄”。  相似文献   

13.
在共和国开国大典上,有一位老者格外引人注目。他头戴瓜皮帽,身着褪了色的土布长衫,蓄着银白色长须,时不时还用梳子梳理几下。毛泽东对他格外尊重,口口声声称他“表老”(张澜字“表方”)。他就是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张澜。  相似文献   

14.
我认为,今天我们所讲的“公共外交”活动起源于1936年7月16日,在陕北中央红军所在地保安村,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接见了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美国医生乔治·海德姆,并接受了斯诺的现场采访。毛泽东向两位远道而来的美国人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联合战线的问题。这是毛泽东第一次真正同他邀请来的两位美国客人进行长时间的会谈。现场还有毛泽东夫人贺子珍、翻译吴亮平。这是中共早期“公共外交”的第一个活动。  相似文献   

15.
略知书法的人都知道舒同是创立“舒体”的一代大家,但这远不是这位革命家兼书法家的全部。 他的字名闻天下,甚至每一台电脑的字库里都有他创立的字体;毛泽东同志曾送他两个外号:“党内一支笔”和“马背书法家”……他,就是舒同。  相似文献   

16.
赵霞 《老年世界》2006,(7):34-34
陈嘉庚,1874年10月21日生于福建厦门市集美镇。17岁赴新加坡随父经商。1940年3月,他亲率“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冲破障碍,到达延安。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又组织“新加坡”抗敌动员总会”,被毛泽东誉为“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相似文献   

17.
人称天才外交家的乔冠华,是中国共产党内高级领导层中的大才子。早年,他以擅长撰写国际时事述评著称,著名“乔木”,与毛泽东主席的秘书胡乔木同名,人称“南乔”“北乔”。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乔冠华进入外交部成为周恩来总理的左右手。毛泽东、周恩来的许多外交文字都出自他的手笔。乔冠华不仅是位学富五车的大手笔,而且还是位出色的宣传家、天才的演说家。他性格外露,谈笑风生;他满腹经纶,出口成章。30年代末,界冠华在香港期间,经常组织党内的一些同志以及文化舆论界的进步人士,以读书会的形式学习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8.
赖晨 《当代老年》2013,(12):27-27
1953年2月19日,毛泽东首次视察组建不久的人民海军舰艇部队,与水兵官兵共同度过4天3夜。他先后乘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长江”、“洛阳”舰从武汉到南京。在这几天几夜的时间里,毛泽东和水兵谈话、握手,像慈父般关心年轻水兵的成长。他用手摸着大家的衣服问水兵们穿的冷不冷,亲自到厨房拿起汤勺,问大家吃得香不香。他一个战位一个战位地探望,还问水兵们团结不团结,闹不闹别扭。大家齐声回答:很:团结,不闹别扭。毛泽东连连点头说,团结就好。  相似文献   

19.
王贞勤 《老年世界》2013,(20):18-20
在著名小说《铁道游击队》中,有个善搞国共摩擦的顽军头目秦荣,其原型就是抗战时期国民党顽固派中最卖力的“摩擦分子”秦启荣。秦启荣“摩擦”出名后,受到当时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共同“关注”,毛泽东冠封他是“摩擦专家”、痛斥他“无法无天。和汉奸的行为很少区别”;而蒋介石则对他非常青睐,不仅给予接见和表彰,还每月另拨2万元的整军特别经费。  相似文献   

20.
1970年埃德加·斯诺曾问毛泽东“什么时候明显地感觉到必须把刘少奇这个人从政治上搞掉”时,毛泽东毫不讳言地答道:“那就早啰,1965年1月,《二十三条》的发表。”从下文所涉及的1964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以及其间毛泽东在他的寿宴上的谈话内容中是否即已初露端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