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吏治腐败总的特征是“滥权”、“贪利”和“侵害公共利益”。腐败行为可能出现于公共权力的各个部门和行政管理、行政执法过程的各个环节 ,因此表现形式复杂多样。从构成要素来划分腐败的一般表现形式 ,构成腐败行为首先要有行为的主体 (即腐败者 )和行为的客体 (即腐败行为指向的对象 ) ;其次还要有腐败的动机和机会 ,前者指腐败行为的主观心理准备即主观条件 ,后者指腐败者所拥有的权力条件 (稀缺资源 )和制度条件即客观条件 ;其三 ,要完成腐败 ,把可能变成现实还要通过一定的手段 ,即做案手法 ;其四是腐败行为的完成 ,即腐败的结果。如此 ,就可以对腐败行为的表现形式有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了解。  相似文献   

2.
“猴子定势”使腐败弱势一方为了自身的少许利益而攻击行为不一致的同类,致使腐败行为或腐败者不能得到鞭挞或惩治。要消除“猴子定势”,彻底遏制腐败,就应进一步完善权力的生成过程,完善阳光做法,改革集体负责制,大力鼓励打破“猴子定势”者,并严惩腐败受益者。  相似文献   

3.
朱玲玲 《江淮论坛》2014,(4):41-48,60
在布朗肖解构主体的策略中,言语是关键。言语是越向"外边"、面对"他者"的最佳路径。通过"人之说"与"语言之说",或"说"与"所说"的阐释,海德格尔与列维纳斯给布朗肖带来深刻影响和启发,因而他最终设想一种"非辨证"复数语言存在之可能。在这种语言里,自我最终消解,转而成为一种他异性新的主体。布朗肖认为,在这种言语中他者表达自身,并将自己保持为他者。如果说存在着一种关系,他者与同者在其中维系自身又消散于其间,这种关系就是言语。由此可见,在自我与他者的纠葛中,言语承担无限的责任和权能,它体现了异质性、他者与外边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在风险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生活重要因素的技术时代,以后果确认责任承担方式的责任伦理学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困境和实践难题,表现出了"有组织地不负责任"状况。这种状况的产生,不仅表明了技术时代风险的人为性、结构性、不易控制性、潜在性等特征,而且也表明了责任伦理本身的抽象性、建构性及远离人生活的现实性等特征。个体主体作为伦理责任的真实承担者是从事实际活动的现实个人,只有个体伦理责任能力的生成及个体伦理责任行为的落实,才能从根本上使责任伦理规避风险成为可能。在技术风险时代,个体伦理责任是全面的、丰富的,它不仅表现为个体主体对自身、他人及社会的责任,而且也表现为对自然及未来人的责任。新个体伦理责任是以个体主体对自身责任为核心的"五位一体"的新结构,具有自然、社会、价值三重向度的生态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存在于历史上各阶段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中,不同社会中的腐败和反腐败既有其普遍性,又各有其特殊性。腐败行为的普遍性特征是:1.行为者主观上有谋取私利的不良动机。2.谋私的动机已变成侵犯公众利益的行为。腐败行为表现于思想、文化、道德经济、政治等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在经济上,腐败行为者侵占社会物质财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权谋私、钱权交易是腐败的突出表现。政治上的腐败行为以谋取权力为直接目的,归根到底仍然是追求非法经济利益。3.腐败是腐蚀、破坏社会有机体即社会关系的行为。当前…  相似文献   

6.
李玲 《中州学刊》2005,(3):81-83
运用心理学理论对腐败行为心理进行研究发现,经济、政治、制度是腐败现象滋生和蔓延的外部条件,而主体的腐败动机是腐败行为产生的内驱力, 腐败行为必定伴随着一定形式的心理活动过程.所以腐败产生的根源是体制缺陷 心理缺陷两个源头.防止腐败必须既立足于"制度防腐",又立足于"心理防腐".  相似文献   

7.
“二战”以后,法国哲学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就是讨论如何建立新的伦理。在此背景下,列维纳斯提出以他者理论来重新认识言说、责任和主体。语言是自我和他者发生关系的主要场所,言说具有前本源性,是接近他者的运动。列维纳斯主张通过所说向言说还原的方式去认识言说的这种前本源性。在言说中,自我被暴露在他者面前,在对他者的回应中形成了责任关系。主体首先作为责任的承担者出现,其不仅要承担起自我的责任,还要承担起对他者的无限责任。这一思想是对近代哲学主体思想的一次批判,也是对伦理思想的一次重大的反思和重建。  相似文献   

8.
西方国家的反腐败措施及对我们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腐倡廉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和突出任务,我们应借鉴西方国家的反腐败措施以及预防 腐败的成功经验,加快反腐败立法的步伐,建立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加大腐败者的"腐败"成本来扼制腐败。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导致公务员走向腐败的侥幸心理、失衡心理、攀比心理等十大心理原因进行了简略考察,并提出了治理措施。这有助于对腐败者进行心理矫正和预防公务员腐败行为的进一步蔓延。  相似文献   

10.
任建明 《学术界》2023,(4):80-88
腐败是廉政学科的核心概念,但却一直众说纷纭甚至谬误很多。争议和问题主要有4个方面,即定义视角的差异、重要概念的数量、公共权力和委托权力之争、腐败主体的模糊性。基于事实和逻辑的严格证明表明,应当基于委托权力而非公共权力定义腐败;尽管现有的基于委托权力的腐败定义可继续使用,但需增加两个重要注解。腐败主体范围甚广,包括所有组织以及个体中凡具备人的基本智力和行为能力者。使用一个过程工具,可辨识嫌疑腐败行为。应当基于正确的腐败定义调整我国现有的反腐败法律和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