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国内外对凉山彝族军事历史尚无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凉山彝族军事历史研究的意义;阐述了凉山彝族军事历史研究的目的、视角、方法、途径;提出了以军事理论、军事组织、军事科技、战例、军事人物、军事伦理、战争与彝族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关系等方面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夫呷是凉山彝族婚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角色,研究凉山彝族婚姻中夫呷的职能以及作用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对当前凉山彝族婚姻习俗中礼金的规范研究是很有价值。本文从夫呷的定义、职能、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得出它不仅是凉山彝族婚姻文化见证人,也是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人。  相似文献   

3.
解读穿越时空的艺术——凉山彝族服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凉山彝族服饰是彝族民间艺术中最精彩、最耀眼的组成部分,它的完美均达到了“色彩组合之美、造型风格之美、材质图案之美、工艺制作之美、缺陷掩饰之美”。它的形成是彝族人民经历了千百年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生活等传统观念完整的和深层积淀的一种文化符号,并是凉山历史变迁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在凉山彝族民间文艺里,月亮意象承载着彝族历史文化记忆,是彝族生命情感和审美情感的凝聚之物,表达了彝族先民 的生存智慧与奉献精神。从凉山彝族民间文艺对月亮文化的追溯、重铸和延展三个部分,探讨月亮文化的民族性、地域性和时 代性,厘清凉山彝族月亮意象的文化内涵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藏彝走廊东端,尔苏藏族与凉山彝族和其他民族长期和谐共处,相互间的文化涵化现象显著。尔苏藏族与凉山彝族婚俗文化体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态势。本文通过田野调查从尔苏藏族与凉山彝族的婚姻制度、婚俗礼仪和本土信仰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凉山四位彝族画家的简要评述 ,引申出对凉山绘画目前现状的思考以及对凉山绘画未来的展望 ,着重探讨凉山绘画应回归凉山本土文化 ,创“彝族绘画”之路的学术命题 ,阐释了“彝族画”具有广阔的拓展空间之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7.
从“整体主义”视角出发,综合观念、制度、礼仪、行为等方面视凉山彝族婚姻文化为一个有机整体,将其置于凉山彝族社会转型的特定背景进行观照。基于现有婚姻文化研究成果,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凉山彝族婚姻文化的变迁脉络与变迁内容,分析变迁中出现的积极趋势与负面问题,形成对凉山彝族传统婚姻文化及其变迁的整体性认识,为凉山涉及婚姻文化的移风易俗治理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凉山彝族漆器"2008年6月7日被国家确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彝族漆器髹饰技艺是先辈留下的宝贵遗产,给彝族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便宜,升华了彝族人民的审美观。彝族漆器以餐具和酒具等生活日用品为主,以其产品的实用性、工艺的独特性受到人们的青睐。本文通过对凉山彝族漆器的产生与发明,凉山彝族漆器传承元素,凉山彝族漆器髹饰传承地,凉山彝族漆器髹饰传承人的调查,分析凉山彝族漆器髹饰技艺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凉山彝族漆器的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的漆器,在彝族文化宝库中不失为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彝族先民情感、思想、信仰等审美观的浓缩、凝聚和积淀。本文拟从漆器的产生、造型和材料的选用、纹饰与图案的布局以及色彩等诸方面,谈谈凉山彝族漆器的美学价值。 一、凉山彝族漆器的产生 凉山彝族的漆器也象兄弟民族的工艺品一样,是时代的产物,生活的折射。彝族先民曾经历过漫长的游牧生活,他们“热天把羊群赶上高山,冷天赶回低处”。因而,凡是易碎、  相似文献   

10.
彝族"尔比尔吉"是生产与生活经验知识的结晶,其内涵丰富,独具特色,与凉山历史文化相辅而行,反映了凉山彝族自然地理和各个民族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以及人民心理素质、语言风格等各方面的特点,成为广义的、独特的、典型的凉山彝族文化特征,具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和保留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利用信息技术来开发中国古代彝族文化资源,对于弘扬彝族文化意义深远。本文主要是想尝试用卡通的形式再现《支呷阿鲁》的巨大魅力,论述神话故事《支呷阿鲁》卡通化的意义及特点。  相似文献   

12.
日本学者小门典夫《凉山彝语词类研究》一书中取消形容词,说"所谓形容词不算是一个词,而不过是一个词素"。根据彝语词类划分来看,形容词是区别于其他实词的一个类,它不能归并于其他实词。文章就彝语形容词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彝族古典民间抒情叙事长诗《阿嫫妮惹》是民间口承口传的文本,它不仅是平面传播的文本,而且是立体运行的文化。在口头叙事的行为方式里,渗透着民众的心理,因而获得了世代传承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丰富的彝族民间口头传统在各种婚丧礼仪过程中以真实的、活灵活现的状态存在,它们在这些场合里获得了极强的生命力,并一代又一代地传承着。笔者选择了安宁河流域的一个平坝彝族村子——冕宁县回龙乡"舒诺村",对他们的哭嫁歌进行调查研究,试图从中分析平坝彝族口头传统的传承及变迁过程。  相似文献   

15.
彝族英雄史诗《支格阿鲁》中人神支格阿鲁“射杀五日六月,降伏雷公,克风降雾,铲妖除恶,战天斗地,济世救民”的神话传说在广大彝区(川、滇、黔、桂)可谓家喻户晓,然而缘于长期族群迁徙所导致的彝语方言化,又使其在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诸多不同的称谓。与此同时,也造成了该史诗在具体内容、风格和数量上的一些差异。不过,就总体来讲,还是一致的。综合各彝区关于人神支格阿鲁身世的传说来看,支格阿鲁是“龙鹰之子”的说话较为显著。于此,激起了笔者对于人神支格阿鲁神性血统中“龙鹰情节”的兴趣并期望能藉此作为论述的切入点,开启一扇窥探彝民族族群美学观的幽扉。  相似文献   

16.
三星堆文化距今5000到3000年,学术界对三星堆文化的族源属性考证众说纷纭。由于时间的久远,文化的变迁,以当下文化形态和思维模式,对三星堆文化进行一脉相承的族源文化研究已不现实。彝族的宗教和神话形成时间较早,对彝族传统文化元素的保留相对完整,变异性最小,三星堆出土的部分文物与彝族宗教和神话中的文化元素有许多相似性。  相似文献   

17.
儒学的主体精神肇始于孔子和孟子,其本质是对人的担当的发现与认识。仁、义是儒学主体精神最核心与最显著的标志,孔孟围绕两者建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儒学主体精神的根基。然而,儒学主体精神在孔孟那里仅完成了初步现实化,与之相伴而生的“不仁不义的主体精神”“单向度主体精神”“共同主体精神”及它们现实化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历代儒者。经过不断探索,人们发现了儒学生存问题的关键,即面向大众仁义主体精神如何现实化。  相似文献   

18.
比较吕祖谦《易说》与程颐《易传》,分析《易说》的解《易》体例及其中体现的理学思想认为:吕祖谦从“势”“理”两个维度解《易》,视诸卦阴阳爻是循环转移的,他把《易》视为讲道德修养的书,体现了鲜明的实用主义倾向,又以柔顺为“明德”,突破了程颐的解《易》思路。此外,《易说》还对君臣职分作了限定。《易说》较全面地体现了吕祖谦的易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黑、红、黄三原色与凉山彝族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凉山彝族人民在我国古代五行色彩的基础上,在数千年历史的变迁与生活实践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创造力,通过认真反复地梳理,将神秘的、跳跃着生命的、传统的黑、红、黄三原色,确立认同为本民族的信息纽带和标志符号,并以此如实地传达出这个族群的色彩信息,表达了他们在不同时期的各种感受和情绪。  相似文献   

20.
凉山彝族色彩象征文化和黔、滇等彝族地区不同,由于受地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保持了自身厚重的文化传统,整体上具有原始的古朴特征,并折射出用色彩描述的原始宇宙观。凉山彝族对赤、黑、黄色彩特别喜爱,赤、黑、黄整体色彩特征是凉山彝族的主体色彩标识。彝族将"三色文化"解释为"赤色为热情;黄色为高贵;黑色为正义"等,但赤、黑、黄三色所内含的历史文化深层象征意义却深厚得多,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