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徽州武术文化源远流长,异彩纷呈。在它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不但浓缩了极其丰富的徽州历史文化信息.而且对中华武术的传承、创新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健全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所谓徽文化,实质上是在这种刚柔文化一张一弛、相辅相承的互动中,构建起以和谐为秩序的辉煌。为弘扬徽州武术文化,下面仅对徽州武术文化在中华武术文化中的地位和贡献,谈谈我的浅见。  相似文献   

2.
历史上徽州人曾经创造了丰富而深厚的文化。由于徽州山多田少,使得徽州人不得不出外经商谋生,所谓“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徽州商人在明清两代的市场上极为活跃,他们在获得丰厚商业利润的同时,也广泛接触和吸纳了各地的文化营养。有力的经济支撑和不同文化要素的融入,使得具有独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徽州获得了孕育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的契机与可能。内涵丰富的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朴学、徽州工艺和戏曲,以及保存相对完好的古村落、祠堂、牌坊等大量文化遗存,数十万件徽州契约文书和各类文献,既反映出徽州文化在历史上的繁荣昌盛,也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具有重大价值的文化遗产:徽学正是以此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相似文献   

3.
民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创造和形成。并反复出现、世代相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文化事象。这里所记徽州民俗.是旧时徽州府所属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和婺源等地的民俗。徽州民俗做为富有地域特点。徽州地处安徽南部山区.与浙江、江西二省相邻.境内群山环抱.山谷纵横.在地理上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的单元。由于这一相对封闭的山区自然环境.使得这一地区在历史上除极少数情况下的例外。一般很少受到战乱的侵扰,徽州民俗的地域特征十分地显著。徽州民俗起源较早,考古发现证实,史前,徽州先民们生活的民俗事象就十分丰富。徽仆1人从旧石器时代末到新石器时代初.已经形成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诸多民俗事象。徽州民俗的演变。依附于社会变迁。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演变。一是“百越”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大体介于夏、商、周三代至秦朝以前.这一阶段青铜器较为发达。民俗事象主要与生产生活结合。  相似文献   

4.
徽州文化是中华中原文化的厚实积淀.是宋以后汉民族民间社会生活实态的生动再现,是明清时期中华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而作为徽州文化重要特色板块的徽州方言,不仅带有鲜明的徽州地域特色,成为徽州社会风俗习惯的突出表征,而且积淀了丰厚的中华远古文化内容,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活化石。  相似文献   

5.
古徽州得“新安大好山水”钟灵毓秀之气,受程朱新儒学思想的漫润和熏陶,承徽州先民之智慧,实现中华传统生态伦理,经过长期的营造和构建,宋明以来,逐渐成为世人艳羡的特色宜居家园。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在《徽州人的新使命》一文中写道“我们徽州,山水灵秀,气候温和,人民向来安居乐业,真可谓世外桃源”.可见,徽州是人们心中和谐社会的典型。  相似文献   

6.
徽州与景德镇相毗邻,两地历来联系密切。百姓交往频繁。徽州与景德镇一地的商业贸易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即开始了茶叶、瓷土贸易。明清时期,由于徽商的崛起,流寓景德镇的徽州人更多了。并在这里建立了会馆.他们的活动不仅促进了该地商业的繁华,也为景德镇瓷器业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徽州方言有着很强的独立性和封闭性,唯此,它才能经千年,转万里,而仍能自成一统,在语音和词汇上保持着它特有的风格和韵味。历史上一代代出外闯世界的徽州人,或是从商,或是行医,或是求学,或是文场弄墨,或是宦海沉浮,其足迹所到之处。一般都能以徽州方言为纽带.结成徽州人的社交圈子、会馆、商号、作坊、家庭,这都是徽州人最容易也最善于构筑的方言领地,一个在外漂泊的徽州人,只要一进入这样的领地,顿时就有归乡的感觉:纯正的方言。纯正的家乡茶和家乡菜,脱口而出的家乡话题……  相似文献   

8.
朱熹理学自宋至明清在徽州地域社会各个层面深入人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徽州人的思想观念、行为处事方式,影响了徽州的民风民俗。这种理学的普世化、民间化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原因。朱熹理学在徽州的普世化形成的独具特色的徽州文化生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生动示范。  相似文献   

9.
徽州地处万山丛中,山民逐水而居,民居村落多借助山水布局,或因山而建,或临水而筑,依山傍水,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讲究村头、村尾组景,徽州人称为“水口”。水口都有水口林,又称风水林。水口林如绿色屏障环绕、环抱、掩蔽村庄,远远望去,只见林木,不见村落。徽州人家在水口植树主要依据传统风水理论:村庄林茂,烟雾团结,吉气所钟;林木尽伐,风吹气散,未有不败,以及树有荫,可福荫村人子孙发达兴旺等。  相似文献   

10.
与其它历史文书档案相比.徽州文书档案有哪些不同,或者说,徽州文书档案有哪些特点,这是我们正确认识徽州文书档案,从而认清徽州文书档案重要性的关键所在。本文将徽州文书档案纳入中国历史文化大视野之下,系统考察了徽州文书档案的特色,指出徽州文书档案具有民间性、具体性、真实性、典型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等六大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数千年历史风云的蒸育胚变之中,皖南古徽州一府六县之地凝成了既是中华传统文化缩影标本,又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这一文化在徽州各县又带有自身特别的文化印记,由山川形势进而到县人的精神特征,  相似文献   

12.
年过花甲,然而精神矍铄;讲话语速急切,却不失深邃,声音大,底气更足。这是方道行首先呈现出来的表面印象。三个多小时的交谈,留给我的是这样一幅虚拟的同时又是真实的画面:一个并不高大的老人,独自站在风中,站在一十字路口,眺望一个又一个热烈的研究讨论徽学的大场面,双手紧紧捂着已珍藏几十年的宝贵资料,嘴里则在不停地呼喊:徽州的武术文化同样博大精深,研究徽州文化不能冷落了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13.
徽州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大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内涵十分丰富.特色鲜明,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独特的流派和风格.徽州文化以其全面性、系统性、辉煌性和典型性.被誉为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化发展的典型缩影.从而具有了典型代表和标本的价值和地位。徽州文化是徽州本地和徽州人在外地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  相似文献   

14.
徽州文化,博大精深而又具体细微。近年,各地对徽州文化研究蓬勃发展,涉及面广,课题浩瀚。大至程朱理学、书院教育、徽商经营、徽派建筑等等,小至一碗一盏、一张票据、一片册页等等,无不蕴藏丰富的徽文化内涵。前不多时。黄山市为徽州百姓所用的火火通召开了。徽州工艺(火火通)综合价值及应用学术研讨会”.从它的历史渊源、山地取材、工艺流程、科学原理、艺术造型、实用价值及能源利用等诸多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明显成果,从而反映它的徽州文化价值。无独有偶.黄山市还就。说鳖”这一徽州民俗课题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作为《徽州社会科学》杂志的“徽州说鳖”专题栏目名称.刊载了不少徽州文化专家的一些。说鳖”名篇,如陈安生的《说“新安”》、老松的《释“徽”》等。这些“说鳖”,既具有一定文化价值,而又突显徽州地方物色,从而为徽州文化研究开拓了新领域.增添了新形式,丰富了新内容。本人对此深感兴趣,因此不揣浅陋,也就。说鳖”这一课题,试以说鳖、说鳖。  相似文献   

15.
《徽州社会科学》2005,(12):28-29
我在《古徽州石窟属何种文明》、《烟村石窟起源新说》、《古徽州石窟的文化内涵》三篇文章中.概述了古徽州石窟是古山越人穴居野处的产物,并提出用巫教文化语言包装石窟谜团的设想。根据这一设想,下面谈谈古徽州石窟怎样开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徽州文会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明清时代的徽州府,以操商界牛耳的徽商和众多的书院①而饮誉全国,这些已为人们耳熟能详。然而,曾对徽州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会却长期为人们所忽略。高寿仙先生在《徽州文化》一书中虽有所提及,但只是为了阐明“乡村管理与宗族”的关系,没有作深人的探讨。本文拟根据徽州地方志(府志、县志、乡镇志)并结合其它资料,对明清时期的徽州文会作一简单介绍,抛砖引玉,以期引起人们的注意。文会,又称为文社,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种重要的社会组织,具有悠久的历史。《论语·颜渊》中有“君子以文会友”一语,说明早在春秋时…  相似文献   

17.
徽商文化研究中发现了这么一个有趣的现象.这就是:徽州的许多风味小吃、名肴佳品本身,就是因徽商而创、因徽商而生、蕴含徽商故事、折射徽商文化的徽商食品。民谚云:“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二三岁,往外一丢”,古徽州的男人大多走的都是这么一条背井离乡、投亲靠友、四处经商之路。由于山高水长交通不便生意繁忙,他们得忍受长时期的亲人分离之苦和节俭创业之艰,留守家乡的亲人便通过捎搭家乡徽菜土特产品的方式寄托慰籍、思念或嘱咐,  相似文献   

18.
一、前言:问题意识与个案背景前些年,在学术界关于传统中国区域社会构成的文化讨论中,徽州以其区区六县之地而被作为一区域文化类型,竟与齐鲁、燕赵、三晋、三秦、西域、巴蜀、荆楚、吴越、关东、台湾、岭南等相提并论①,这当在表明徽州的社会历史是有着丰厚的文化蕴涵。所以,当是在传统中国的社会组织形态研究方面,徽州也同样为学术界所重视,以至被认为是一典型而又发达的宗族社会。对此,见于近十余年中外学者多有专以徽州宗族为题的精深研究论文,相信已是说明了这一点。不过,平心而言,徽州宗族问题之所以能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本土和非本土、本籍和非本籍以及职业和身份对创作主体的内在规定的角度,对徽州文学创作主体作了全面而深入的类型区分和特点揭示,客观上让我们认清了作为徽州文学创作主体的总体性质,也为全面而深入地开展徽州文学研究创造了条件,为系统揭示徽州文学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奠定了坚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时任苏州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唐力行先生于1999年推出了一部徽学研究力作———《明清以来徽州区域社会经济研究》,全书共三十万字,由安徽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辑录了唐先生三十多年以来在徽学领域的丰硕研究成果,在该书中,唐先生深刻剖析了徽州宗族的强盛,徽商的历久不衰,商人对徽州文化的杂糅整合,徽州这个传统社会的时代变迁,以及对后世有极大影响的徽州人物。该书是对整个徽州区域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一次十分全面而又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