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学术界逐渐活跃起来了。前几年,哲学界有些同志提出了“一分为三”(三分法”、“三点论”、“三位一体”)的命题,我也是其中之一(见《“一分为三”新议》,《争鸣》1982年第3期) 近两年,有不少同志对“一分为三”提出了批评意见,认为“一分为三”是从想象中推论出来的,“一分为三”的命题不能成立。他  相似文献   

2.
我在90、91年发表了《美也是一种使用价值》(《天津社会科学》90年第4期)、《论美即对象的功利价值》(《云南社会科学》90年第6期)和《挣脱美与用的困扰》(《文艺研究》91年第4期)三篇拙文,明确提出美用同一观后,在学术界引起了清一色的反对意见。有的先生批评我说,把美的本质界定为用,界定为广义的功利价值,就是把美和用混淆了起来,实际上是一种方法性错误:既然美的本质就是用,就是广义的功利价值,人类为什么还要使用“美”和“用”这两个概念呢?又有的同志直接反对我所提出的“美也是一种使用价值”的命题,说我在这一命题下面已经把美混同于“经济学意义上的使用价值”,混同于“物的  相似文献   

3.
坚毅同志在《“一分为二”需要“一分为三”补充》(见《重庆社会科学》1986年第二期),《再论矛盾“一分为三”》(见《齐鲁学刊》1986年第二期),以及《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的划分看“一分为三”命题》(见《广西社会科学》1987年第三期)中提出“一个矛盾是由三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要素)构成的”论题,叙述了矛盾是“一分为三”、“鼎立统一”的观点。笔者对此不敢苟同,拟在本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与坚毅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4.
《新华文摘》1998年第2期转摘了《求是学刊》所载陶同同志的《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下称“陶文”),1999年第 11期又转摘了《湖北社会科学》所载尹良同志的《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评〈世界本原:非哲学命题〉》(下称“尹文”)。这两篇文章就“世界本原”问题发表了不同观点。陶文对“世界本原”问题从科学发展史角度进行考察后认为它是“具体科学——宇宙学研究的命题”,而“非哲学命题”,并明确提出“世界本来就无所谓什么本原不本原的问题”,“哲学是人类的哲学”,“今天的人类哲学应当确立新的研究对 …  相似文献   

5.
2012年,《黑龙江社会科学》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评选的2012年版"复印报刊资料"重要转载来源期刊。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的"复印报刊资料"是与《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并列的中国"四大学术文摘",是国内唯一的、历史较长的、规模最大的二次文献学术期刊集群。  相似文献   

6.
2013年上半年,《中州学刊》所发文章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3篇,这是《中州学刊》改月刊来也是近几年来取得的一个好成绩。被转载的文章是:《社会变迁背景中的青年问题与青年研究》(2013年第1期)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8期全文转载,并在封面上重点推出。《我国配偶法定继承的零顺序改革》(2013年第1期)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9期全文转载。《社会管理创新的伦理路径研究》(2013年第3期)被《新华文摘》2013年第12期全文转载。另外,《中州学刊》上半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文摘报》等报刊的文章转载、摘要也取得了较好成绩。  相似文献   

7.
熊映梧同志的《再谈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发表后,唐昌黎、詹彪两同志发表了不同意见(见《社会科学》1985年第七期、第十期),展开了争鸣。这里涉及到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8.
“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的辩证统一”,是我在《实践属性之再探索》(《云南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等文章中提出供考虑的一个命题。该命题悖于我国目前的流行看法。陈广亮和高立胜两同志在《“实践的无目的性与目的性辩证统一”质疑》(《云南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一文(以下简称陈文)中,对此提出了商榷。本文是我的简要答辩。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中州学刊》收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的检索报告。该检索报告取自142条检索途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127个人文社科类专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新华文摘》3种最具权威影响力的文摘期刊,《红旗文摘》《北京大学学报(学报概览)》《学术界·学术论点》《高教文摘》《教育科学文摘》《历史与社会(文摘)》《社会科学文摘》7种专业学术期刊,《光明日报》《教育文摘周报》《报刊文摘》《文摘报》《社会科学报》5种报纸。  相似文献   

10.
熊映梧同志在《社会科学》1983年第7期发表了一篇题为《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的论文。读后使人感到,文章虽在有的地方是“用发展观点研究《资本论》”,但文章的第二部分却在许多地方误解了《资本论》。熊文共三大部分,以下按次谈谈我的观感。  相似文献   

11.
1983年,《内蒙古社会科学》第5期发表了我的第一篇研究唯物主义方法的论文——《试论唯物主义方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由于对唯物主义方法在此之前尚无人作专门的研究,因此这篇论文发表后逐渐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注意。1985年,该刊又发表了《再论唯物主义方法》一文,《新华文摘》、《国内哲学动态》相继摘要转介了该文的见解,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哲学原理》又在同一期转载了上述两篇论文,从而在较大的范围内引起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与此同时,在将该文寄出征求意见中,收到了杨献珍、张岱年、高清海、葛力、周抗、张华金、房良钧等专家学者的回信,他们对研究唯物主义方法的想法表示积极支持。此后,我又陆续发表了有关这一问题的一些论文,初步对唯物主义方法的各种问题作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现在,我觉得回顾和总结一下这十年来的研究状况,特别是把如  相似文献   

12.
我在《中国社会科学》1983年第5期发表了一篇《黄金并没有退出货币的历史舞台》的论文,就黄金与货币的关系问题,与李崇淮同志进行商榷.以后,李崇淮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又发表了《就当前货币形式答谭寿清同志》,同时在《江汉论坛》1984年第7期上,发表了《联系实际研究和运用马克思的货币理论》一文,提出了一些意见.其中,我认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有三个:1.纸币能否直接代表商品价值?2.马克思关于信用货币理论的内容是什么?信用货币能不能摆脱"货币由一种特殊商品来充当的形式"?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中州学刊》收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报告该检索报告取自以下检途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125三个人文社科类专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4家最其权成影响力的二次文献,《历史与社会》  相似文献   

14.
刘大生 《学术界》2002,(2):167-169
陈明先生在《学术界》2 0 0 1年第 6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学术研究的豆腐渣工程》的批评文章 ,对李申先生的大著《中国儒教史 (上 )》提出了批评。为此 ,李申先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什么是“豆腐渣” ?什么是“学风败坏” ?》的反批评文章 (见《学术界》2 0 0 2年第 1期 )。该文除了对陈明先生的批评一一进行反批评外 ,还向发表批评文章的《学术界》提出了批评。笔者对有没有儒教之类的问题没有研究 ,不敢就此问题发表看法。但是 ,笔者以为 ,李申先生对《学术界》的批评却是值得商榷的。一、“豆腐渣”之类的断语能否见诸于报刊  李申先…  相似文献   

15.
<正> 何中华同志在《天津社会科学》1991年第3期发表的《哲学体系的逻辑基础探析》(《新华文摘》1991年第8期转栽,以下简称“何文”)一文,为了探析哲学体系的内在逻辑基础,以存在主义的人学本体论解释“实践唯物主义”,在论述中的一系列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根本对立。因此,我们认为有澄清之必要。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一分为三”的命题是否可以成立的争论又重新开始了,这是极其可喜的事情。《天府新论》在1987年第6期发表王孝哲同志的文章——《论一分为二、一分为三和一分为多》(以下简称王文,凡出自该文的引文只注明页码),就是重新进行争论的良好开端。我读了王文之后,深受启发,但还有几点不同看法,想提出来与王孝哲同志共商。 一、矛盾为什么只能“一分为二”而不能“一分为三”?  相似文献   

17.
<正> 前几年,我国哲学界有些同志提出了事物“一分为三”或“三分法”的命题,我也主张这一观点(见《“一分为三”新议》,《争鸣》1982年第3期),对此,有不少同志提出了批评意见。他们认为“一分为三”是从想象中推论出来的,“一分为三”的命题不能成立。经过反复思考,我认为“一分为三”(或“三分法”)的命题是能够成立的,而且对这一命题有进一步深入讨论的必要。本文仅对事物“一分为三”的类型再次加以说明,揭示“一分为三”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论证这一命题是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的。何谓事物?《列子·黄帝》中说:“凡有貌象声色者,皆物也。”现在,我们所说的事物是指物质的形成物、客体、对象、具有一定的质——本质特性的总和——的物体。用哲学上的语言来说,就是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的物体。它不仅包括个体,而且包括群体,大至宏观宇宙,小至微观粒子。开始是“物”,后来扩展到“事”。因此,从广义上来说,  相似文献   

18.
颜啥、袁昌隆二同志在《贵州社会科学》一九八一年第五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也谈韩非的“人口思想”》的文章,对我们于该刊同年第一期上发表的《韩非的人口思想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一文进行了批评。对此,我们表示欢迎;但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现提出以下几点说明以为答复。第一、颜、袁二同志在文章的末尾写道:“不能把发生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条件下、而  相似文献   

19.
1982年春,我在哲学上倡导“一分为三”命题,尔后坚持研究24年。我是“三管齐下”从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的:第一“管”是不断地深入研究“一分为三”的基本原理;第二“管”是不断地进行学术争鸣,力争通过学术争鸣使“一分为三”的基本原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并且扩大其在学术界和社会上的影响;第三“管”是将“一分为三”的基本原理拓展到各门学科当中,从而激活新文思。  相似文献   

20.
<正>近日,《中州学刊》收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图书馆期刊信息检索中心的检索报告。该检索报告取自以下检索途径: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124个人文社科类专题,《新华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红旗文摘》最具权威影响力的文摘期刊4种,《历史与社会》《教育科学文摘》《北京大学学报(文科学报概览)》《高教文摘》《学术界》专业学科文摘5种,《光明日报》《文摘报》《社会科学报》《报刊文摘》《教育文摘周报》文摘报纸5种,共计138条检索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