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一、关于当前“李渔热”的基本情况 李渔(公元1611~1680年),是明末清初重要文人,祖籍浙江兰溪,出生并成长于如皋,成年以后迁移各地,主要生活在江苏浙江地区。李渔在文化方面有很多成就,长期以来,人们主要把李渔看作一个文学家,重视他在小说戏曲创作和文艺理论方面的成就,但是随着现代社会文化的迅速发展,李渔在指导戏曲演出实践、建立戏班培养演员、外出旅游、休闲养生、营建园林、养植花卉、布置居室、美食烹饪诸多方面的成就受到全面重视,他已经被看做一个全方位的综合性文化人。  相似文献   

2.
《金瓶梅》以写实的方式保存了大量的海盐腔戏曲史料。这些资料涉及海盐腔的演出剧目、表演特点、组织经营方式与演员构成,以及戏剧的功能等多个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戏剧学研究价值。本文以小说中保存的海盐腔戏曲史料为切入点,探析明代戏曲中海盐腔盛行的状况和发展流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明代人蒋一夔所撰的100卷《尧山堂外纪》包含了相当丰 富的戏曲小说材料,主要涉及到戏曲小说研究的以下几个方面:保留了大量具有文献意义的 曲文,尤以散曲居多,还包括一部分宝贵的佚作片段,对版本、校注工作帮助很大;记载有 大量戏曲小说作家、演员的生平交游、传闻逸事,为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资料;收 录了一些对研究戏曲发展史有帮助的资料,例如曲牌名的演变情况等;蒋一夔自己还在书中 对戏曲理论中的某些概念进行阐释。总而言之,《尧山堂外纪》中的资料涉及到戏曲小说的 作家、文本、演员、理论等诸多方面,对其进行考察梳理将为戏曲小说的研究者带来便利。  相似文献   

4.
明清五百年,山西商人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投资开办戏班和票社,培养本土戏曲艺术人才,探索戏曲艺术改革与发展,并且通过商贸活动把山西的戏曲艺术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同时还引进外来戏曲艺术,促进了山西戏曲艺术在声腔、器乐等方面的革新,焕发了山西戏曲艺术的青春。  相似文献   

5.
明代潘之恒在中国古代戏曲导表演理论上成就卓著,他在戏曲导演方面追求“中和之美”规范下的情与境和“形神兼备”的理想境界;在演员表演方面提出“才、慧、致”相统一的演员素质观以及“度、思、步、呼、叹”的表演技巧观。  相似文献   

6.
明清五百年,山西众多商人在事业成功的同时,身体力行地积极投资兴建戏班和票社,培养了众多本土戏曲艺术人才,热心探索戏曲艺术的改革与发展。并且通过各种商贸活动以及搭建会馆把山西的戏曲艺术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乃至国外,同时吸收外来的戏曲艺术营养,促使山西戏曲艺术在声腔、器乐等方面的革新,促进戏曲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络的飞速发展,为信息传播带来了划时代的变革.戏曲网站是运用互联技术建构的关于戏曲和戏曲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的平台,是网上戏曲资源的集结点.网络兼容了戏曲资源的多种载体形式.网上戏曲文本信息的传播极大地方便了戏曲资料的阅读与研究.网上戏曲的音像传播,体现出网络对于戏曲电影、电视传播等形式强有力的整合作用.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使得戏曲网民的声音成为网络戏曲资源的新亮点.互联网上的戏曲信息资源,内容广泛,数量巨大,但整体上庞杂无序,良莠不齐.  相似文献   

8.
徽州戏曲的产生和发展深深植根于当时的微州社会,因此擞州戏曲的各元素都与徽州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剧本创作及反映的内容、表演特征、戏曲班社和内部演员的构成以及发展历程中的一点一滴都受到来自徽州社会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而徽州戏曲作为一项娱乐活动,以其独特的优势反过来作用于徽州社会,两者相互融合构成了一个灵山秀水、精细雅致的徽州.这种互动关系的形成正是文艺社会学相关理论的充分印证.  相似文献   

9.
麻雯 《北京纪事》2014,(8):51-53
记者:您从事戏剧研究已经十几年了,请简单谈谈戏剧在北京地区发展变化的趋势。〈br〉 薛晓金:从这十几年来看,如果分为戏曲和话剧的话,戏曲是在迅速衰落,话剧是在渐渐崛起。戏曲的问题很多,人才断档,活跃在舞台上的大多是40多岁的演员,年轻人难以为继。我们在1999年做的人才调研,当时就意识到了戏曲的形势非常严峻。年轻演员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演出也少。出戏出人,出人出戏,这才是一个良性循环,如果没有戏,人才出不来。  相似文献   

10.
晚清私寓是戏曲史上的一种独特现象,它既是一种培养艺人、传承戏曲的组织,同时又具有浓厚的娱乐性,形同歌楼酒馆。私寓弟子演戏之外,亦凭借自身姿色,兼营侑酒等娱乐活动,同时具有倡、优两种身份。因而,与普通的科班、戏班等传承组织相比,私寓在弟子的来源与选择、培养方式、师徒关系等方面,均有鲜明的特色,并对后世戏曲的面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