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基于UN COMTRADE数据库中的农产品贸易数据,利用CMS模型,分析了需求因素、结构因素和竞争因素对1992—2015年中国与拉美国家双向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农产品出口方面,拉美国家进口需求变化是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的最主要因素,中国出口竞争力的显著提升,也带动了中国对拉美国家的农产品出口,而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则不利于出口增加;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方面,拉美国家农产品出口波动主要取决于中国进口需求变动,近年来,拉美国家农产品整体出口竞争力不足,更多依靠特定农产品的竞争优势带动出口增长,而出口产品结构对出口的影响相对较小,而且多表现为对出口增长的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UN COMTRADE数据,本文在对1996—2017年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从需求因素、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三个方面对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产品贸易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农产品出口方面,上合组织成员国农产品进口需求增加是导致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1992~2008年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的面板数据,运用引力模型分析了影响中澳双边农产品贸易的各种因素.结果发现,中澳两国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产品的竞争力以及中国WTO成员国身份均对双边农产品贸易起促进作用,而中国农产品进口关税率以及2003年SARS对双边农产品贸易则起阻碍作用.据此,文章最后提出了促进中国对澳大利亚农产品出口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近十年,中澳两国农产品双边贸易增长迅速,但发展不平衡;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以两国自然禀赋为基础;中国进口澳大利亚农产品增长迅速,但占比增长缓慢.利用贸易专业化、产业内贸易及显性比较优势等理论与指数工具,对2003年至2012年中澳农产品贸易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两国双边农产品贸易竞争性弱、互补性强;两国农产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程度不高;两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中弱澳强,不平衡局面很难改变.  相似文献   

5.
根据联合国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数据,对1992-2011年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结构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研究了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在中澳农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和产业间贸易同时存在,并且产业内贸易整体水平较低;中澳农产品贸易增量变化主要来源于产业间贸易,但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在逐渐增强;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增量变化主要来源于垂直型产业内贸易,而水平型产业内贸易的作用在近年来有所增强;经济规模、人均收入差异、澳大利亚市场开放度、澳大利亚对华直接投资和农产品贸易不平衡对中澳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与结构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文章根据UN COMTRADE数据,分析1992—2015年中国与南亚地区农产品出口贸易总体规模、产品结构和国别结构,并依据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模型)从需求、结构和竞争力三个角度剖析了出口贸易变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南亚地区进口需求规模的增加是中国对南亚地区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但其作用强度逐渐减弱;农产品结构变化总体上对中国—南亚农产品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较小甚至在部分时段阻碍出口增长,近年来出口结构适应性有所提升。竞争力因素对农产品出口有着积极的作用,中国对南亚地区农产品出口的增长正由需求主导转向竞争力主导。  相似文献   

7.
出口价格竞争效应是中国对日本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导因素,其次是市场需求引致效应;日本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主要是由市场需求引致效应带动,而出口价格竞争效应则严重制约了日本对中国出口扩张;出口商品结构效应对两国农产品贸易增长贡献较低,甚至在日本对中国出口中起到阻碍作用。因此,两国应依据消费需求调整出口结构;加强农业合作和交流,扩大互补性农产品出口;推进中国农业生产标准化,转变农产品竞争力要素;推动FTA谈判,提高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  相似文献   

8.
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中贸易数据,采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对1997—2012年期间新西兰向中国农产品出口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进口需求的增长是新西兰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大幅增长的主要原因。在中国-新西兰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增长效应对出口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减弱,商品效应和整体竞争效应贡献率有所回升,表明中国-新西兰自贸区建立后新西兰向中国出口的农产品结构有所优化,且在中国市场的整体竞争力提高;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影响新西兰向中国出口农产品贸易额增长的因素有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9.
通过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分析中国与东盟热带水果贸易增长波动特征。结果显示:二阶效应是中国与东盟热带水果贸易额增长的主导因素,其次是结构效应。中国对东盟热带水果出口结构优势在逐渐减弱,而东盟对中国出口结构优势则在逐渐增强。东盟市场进口规模的扩大对中国热带水果出口增长的拉动作用在逐渐下降,而东盟市场出口规模的扩大对中国热带水果进口增长的拉动作用则在增强。中国与东盟热带水果出口竞争力提高对双边热带水果贸易增长具有重要的拉动作用。据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巴西农产品贸易:动态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农产品进口需求的持续增长,巴西已成为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国之一,巴西对中国农产品的需求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通过分析中国和巴西农产品贸易结构、贸易集中度、产业内贸易和贸易优势等问题,发现:中国与巴西农产品贸易总体呈快速上升趋势,这种上升趋势以中国从巴西进口为主,两国农产品贸易产品集中度高,主要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两国农产品贸易优势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中巴两国农产品贸易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1.
考察2004~2013年间,中国-东盟农产品贸易的总量特征、市场结构及进出口集中度,并利用净出口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和贸易互补性指数测度了双边农产品贸易的竞争性和互补性。研究结果表明:(1)2004年以来中国与东盟农产品贸易额快速增长,但双边农产品贸易逆差也逐渐扩大。(2)中国在东盟的农产品出口目的地较分散而进口来源地则集中于马来西亚、印尼和泰国;中国出口的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而进口的主要为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结构相对多元化。(3)中国农产品总体上不具有比较优势,而越南、泰国、印尼等国的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则较为显著。(4)中国对东盟7国的农产品进口互补性指数要略高于出口互补性指数,这也印证了东盟是中国重要的农产品进口来源地。  相似文献   

12.
纯水机浓水比例控制调节器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UN Comtrade数据库数据,分析了1995—2016年世界大豆产品贸易演变特征,并以美国、巴西、阿根廷等主要出口国和中国、荷兰、日本等主要进口国为例,利用修正的CMS模型分阶段对世界大豆产品贸易变动进行了效应分解分析。研究表明,随着世界大豆产品贸易额的快速增长,其贸易市场结构和贸易产品结构都较为稳定,贸易市场集中度和贸易产品集中度一直均较高;从主要出口国看,持续增长的国际市场需求是引起世界大豆产品出口增长的最主要原因,竞争力和出口结构也是重要原因且其作用方向及作用程度存在明显差异;从主要进口国看,国际市场供给和竞争力是影响世界大豆产品进口变动的最主要原因,进口结构也是重要原因,竞争力和进口结构的作用方向及作用程度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采用2006-2015年中国与排名前20的农产品贸易伙伴基于SITCRev3.0分类标准下的三位数农产品贸易数据,将国内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共同纳入引力模型,对农产品出口的本地市场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总体来看,农产品出口出现了逆本地市场效应,而且缺乏资源禀赋优势;从分类农产品来看,蔬菜和水果、林纸产品、非食用畜产品、水产品出口存在需求规模上的本地市场效应,大宗农产品出口则存在需求规模上的逆本地市场效应,烟草及烟草制品出口存在需求结构上的本地市场效应,蔬菜和水果、林纸产品、非食用畜产品出口则出现了需求结构上的逆本地市场效应,饮品类和食用畜产品出口不存在本地市场效应。其政策含义是:应深入推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相似文献   

14.
基于GTAP数据库资料,选取了1965—1966年、1975—1976年、1985—1986年、1995—1996年、2005—2006年五个具有代表性的时点做比较,分析了过去40多年间亚洲各区域的农产品贸易规模、结构、格局和流向的演变情况。分析结果表明:亚洲各区域农产品进口和出口均呈向以加工食品居首的模式收敛;经济发展是引起贸易结构向加工食品演变的重要因素;而农业资源禀赋、生产能力则是导致进出口贸易模式转变的重要原因。建议中国应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制定区域性经贸合作战略来高效率地保障农产品供给,扩大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贸易。  相似文献   

15.
基于1995—2020年贸易数据,利用HP滤波法、CMS模型分析了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波动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波动方向发生了4次转换,由此划分出5个贸易阶段,且波动方向转换的频率持续加快,波动幅度持续扩大;中国大麦进口长期趋势值的快速增长及实际进口量的上下起伏是引起贸易波动的重要缘由;世界大麦出口规模的扩张难以有效填补中国大麦需求的快速增长,反而由于出口规模的不稳定引发了贸易波动;中国未能及时根据国内外市场供需情况调整进口来源,未能充分利用新兴大麦出口市场抑制贸易波动;中国具有较好的进口引力基础,但受到贸易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进口引力的作用效果未能与国内市场供需变化相匹配,进而经常引起贸易波动。因此,中国应适时调整进口市场结构,注重新兴市场的培育与运用;进一步发挥进口引力优势,联动国内外两个市场,更好满足国内大麦需求。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农产品进出口数据,基于引力模型测算出省市间的空间关联作用强度,构建农产品对外贸易省际空间关联网络,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省际空间结构和网络特征。研究发现,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省市间农产品对外贸易联系的密度低,溢出形式各异,有显著的非均衡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空间关联网络密度呈东密西疏的阶梯形特征;出口的空间关联和溢出效应呈多核心发散形式、进口为海岸线带状扩展形式;但区域间关联缺乏,西北陷入和整体空间网络关联阻断的困境;进口网络的辐射带动作用未发挥,缺乏层级间和层级内的核心带动。最后提出加强溢出渠道建设、完善空间溢出传导机制、促进空间关联网络结构优化和功能协同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