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 北京是老舍的生身之地,终生眷恋的故乡热土,也是他艺术生命的源泉和摇篮.1936年在《想北平》一文中,老舍这样说过:"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的确,当我们谈到老舍时,不能不想到北京和它那风韵独具的文化;而提起北京的文学、艺术,自然会与老舍的名字联在一  相似文献   

2.
日本对老舍作品的翻译与研究贵州师范大学袁荻涌日本是海外第一个翻译介绍老舍作品的国家。早在50多年前,日本就开始译介老舍的小说。第一部译成日文的老舍作品是《小坡的生日》,1940年由兴亚书局出版,译者署名“兴亚书局同人”。次年,奥野信太郎翻译出长篇小说...  相似文献   

3.
从当代台湾学人笔下的老舍,管窥台湾老舍研究之特点及趋势王晓琴从目前所能见到的台湾的报刊及学术著作中,不难发现,当代台湾学人对于有着“赤子之心”和“仁者情怀”的文学家老舍,真可谓情有独钟。早在五十年代,大陆作家作品在台湾尚普遍遭禁之时,台湾报刊对当时在...  相似文献   

4.
四重意识:老舍五六十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重意识:老舍五六十年代石兴泽五六十年代的老舍是难以认识、不易把握的多元复合体。老舍研究界曾有“滑坡”、“上坡”之争,但讨论刚刚开始,就受到非学术性的干扰,研究也就因此搁浅。近几年来,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个课题。这一方面是因为它牵连着敏感的神经,另...  相似文献   

5.
<正> 尽管话剧源于欧洲,本世纪初才移植中国。尽管老舍多次声明“对于话剧的一切,我都外行”。但他的剧作却备受观众青睐,几乎每部都在舞台上引起轰动效应,特别是《茶馆》更是激发了戏剧艺术家和海内外观众的持久不衰的热情,在国内被称为“黄钟绝响”,在世界被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从而“使中国话剧艺术在国际上焕发了夺目的光彩”,为中国话剧史翻开了辉煌的一页。当然,其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勿庸置疑  相似文献   

6.
老舍的短篇小说《歪毛儿》模仿了英国近代作家贝尔斯弗德的奇幻小说《恨世者》,但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进行了若干改造。贝尔斯弗德《恨世者》的主题是“恨世”,而老舍《歪毛儿》的主题却具有多义性。《恨世者》的主人公是个大智若愚的“隐者”,而《歪毛儿》的主人公充其量只是个徘徊于“敷衍”与“硬拐硬碰”之间的“畸零人”。老舍不赞同“恨世”,而主张用宗教的人格教育作为济世救人的手段;他认为,若能以耶稣外圆内方的人格为楷模,人们也可能在纷乱的现世中“得到许多许多的自由”。  相似文献   

7.
在老舍的文本世界中,“理想市民形象”承载了他国民性改造的核心价值观念。这种价值特征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根源于“民族自尊”的“文化侵略”的想象,从而形成了认同西方文化立场与尊重传统文化优质因素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状态。这种矛盾不仅颠覆了左翼关于“现代革命”的理论想象,而且使得老舍撤回传统文化内部寻找国民性更新资源。  相似文献   

8.
论老舍的抗战文学创作甘海岚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拉开了中国伟大抗日战争的序幕。老舍先生,一个既普通又伟大的中国作家,以自己的生命融铸于抗战斗争中,使作家的职责和文学艺术的价值得到了最神圣的体现,成为文化战线上千百万抗日志士的杰出代表。193...  相似文献   

9.
正老舍不仅是文学大家,还是武林高手。他这样一位足够"文"的人物,是怎么和"武"扯上关系的呢?文人习武,这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优良传统,是谓文武双全。可惜,后来,武风渐渐衰弱下去,文人真的变成了纯粹的文人。不过老舍例外,他不仅是文学大家,还是武林高手。老舍这样一位足够"文"的人物,怎  相似文献   

10.
<正> 老舍是我国“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开拓者之一,他为中华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对生活的观察、反映生活的角度,他的描写对象和表现方式,都很明显地渗透着文化的思考。他的作品展现着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生活方式,伦理道德准则,处世哲学,思维特点,风俗人情,品貌心态,价值观念,以及人物活动的历史、地理文化环境,等等,构成了一幅幅富有强烈民族文化特色的社会风俗图画。老舍的著作不仅涵盖了广阔而丰富的  相似文献   

11.
老舍的文学世界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兴泽 《学习与探索》2003,17(1):107-113
老舍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关系甚为密切。其文学意识的生成和文学世界的建构 ,创作道路的延展乃至生活道路的选择都与中国民间通俗文学的影响相关。其创作和理论更表现出明显的俗文学性。老舍在接受民间通俗文学影响的同时也为 2 0世纪民间通俗文学的健康发展和理论建构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论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一个新的角度(即把文学和剧场“打通”了来研究)考察了北京人艺对老舍戏剧创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作家剧本的选择、分享经验、对剧本的建议和修改等方面,并通过精彩的演出促进了老舍独特的戏剧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陈爱  陈坚 《浙江学刊》2003,(2):92-97
张爱玲和老舍均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小说家,均对喜剧性及幽默、讽刺、反讽手法存有偏爱,但在呈现形态上却风格迥异。张与老舍代表了喜剧艺术的两种型态:反讽的和讽刺的。通过喜剧方式,老舍体现的是社会关怀,张则是反思存在;老舍喜欢褒贬是非,张则超然物外;老舍常用夸张嘲谑,张则收敛沉练。  相似文献   

14.
老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在其生命的不同时期,老舍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是不同的.就其主要倾向而言,经历了文化接收、文化批判、文化检讨和文化建设四个时段.梳理老舍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认识老舍的创作和文化心理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的老舍资料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它既表现在老舍生平资料的发掘考证与传记资料的系统整理上 ,也表现在研究资料的综合汇编与工具书的编撰出版上 ,更表现在散佚作品的收集与文本的编辑上。 2 1世纪的老舍资料研究的任务也是十分繁重的 :有些散佚作品亟待去发现 ,《老舍全集》更需要修订再版。老舍资料研究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6.
舒乙 《东西南北》2013,(18):33-33
老舍一辈子喜欢齐白石的作品。早在1933年,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时,那时他才34岁,曾求在北平的许地山先生向老人求过一张《雏鸡图》,是一张精品,也是老人的代表作。1943年秋天,老舍夫人胡絮青先生带着三个孩子逃出沦陷的北平,把《雏鸡图》和白石老人为答谢她给孩子们补课绘赠的《嘏懈图》一并带到了重庆北培。  相似文献   

17.
<正> “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是以西方文化为主体而掀起的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西方各种“思潮”、“主义”大量涌进,迫使这一代知识分子不得不在中西文化交汇中,重新组合自身的文化心理结构。有的以“全盘西化”为主体形成“西式”文化心态;有的以“东方精神文明”为主体形成传统文化心态;有的以“西学”为体、“中学”为用,形成“中西合壁”型文化心理结构。老舍没有赶上这一代知识分子在金戈铁马、大浪淘沙下所作的文化心理选择,他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的情势下登上文坛的。这就决定他在登上文坛的同时,就带上  相似文献   

18.
老舍的文学作品与当代影视媒体有着良好的互动态势:一方面它在特殊的历史语境中给影视媒体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学脚本,另一方面,影视传媒也宣传扩大了作品的影响,使其在当代赢得更多的读者和观众。着力描写下层市民的喜怒哀乐与婚丧嫁娶、情节的曲折感人、文化意蕴的深刻悠长、语言的幽默风趣是老舍作品备受当代影视传媒青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老舍小说《大悲寺外》新解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现代作家起步之初从欧洲近现代文学中汲取养料者甚多,但从中发现“灵的文学”的传统,并在创作中仿效者,只有许地山、老舍等二三人。《大悲寺外》将2 0余年的前尘后事绾系在少年的一桩无心之过上,将死魂的宽恕之语化为生人挣扎不开的心灵死结,让睽隔于阴阳两界的两个灵魂无休止地纠葛着、矛盾着、斗争着,以揭示社会的“人与人的关系”,“使人知所恐惧,知所希求”,正体现出西方近代“灵的文学”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老舍《二马》是中国较早且绝佳的后殖民文本,小说背景与人物性格无不受到东方主义的影响,也决定了小说的后殖民主题思想。老舍舍弃康拉德的东方主义,而以其深究人类心灵的创作手法为典范,后殖民意识随着刻画人性而得到充分流露。《二马》通过展示英国人的话语霸权、讨伐民族歧视、揭橥宗教伪善与编定象征符号,对东方主义做出控诉。虽然说教式的旁白成为小说的缺点,但它无非是对中国衰落的究诘与爱国思想误区的反省。因此,《二马》具含深刻的后殖民批判意识,是中国较早与最深刻的后殖民文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