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月亮别称约有一百多种,关于月亮的神话传说也有398篇,本文通过分类解读月亮别称的内涵,反映出月亮别称就是古代神话传说的折射和回响,是月神话活的形式,是月神话活下来的真正的实体。  相似文献   

2.
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家托尼·莫里森的作品大力推崇黑人民族文化,在其作品《所罗门之歌》中,黑人民间神话传说、黑人宗教、超自然因素贯穿全书。一方面,她把丰富的黑人文化展现在读者面前,帮助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个饱受身心磨难的民族;另一方面,通过这些神话、宗教的运用,呼吁黑人同胞回归黑人民族文化,从民族文化中寻求本民族的精神和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3.
远古时代的东西方神话,由于是在不同的宗教、文化、思想背景下产生的,因此在神话的形象、内容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古希腊人是依照自己的形象去创造神,而东方神话中的神多是非人形或半人半兽形的;东方神话中女神得到着力歌颂,西方神话则是男神受到着力歌颂;西方神话有一个完整庞大的神话传说系统,而东方神话只在古代的一些典籍中保存了部分神话传说的片断。  相似文献   

4.
世界上,象我们这样文化高度发达的中华民族,不能说没有我们民族代表的史诗,虽然没有长篇巨著,但短篇的史诗还是有的。在我们民族文化宝库中,最足以代表的就是《诗经》,尤其是《诗》中的《雅》和《颂》。一个民族代表的史诗,不应以篇幅的长短来衡量,而是要以内容的价值为尺度。《诗经》的文字篇幅虽然简短,但正是代表了我们民族的特殊类型、特殊的风格与体例。这是不能和希腊、印度及东西其他民族具有强烈的宗教气氛相比的。《诗经》之所以能作为我们民族的“史诗”;是因为它夹杂的荒唐神话比重小,也就是说其他民族的史诗,是以神话为主体,事实次之,而中国民族的史诗则以事实为主体,神话次之,这就是独具风格,与众不同。因为它能真正反映我们国家民族的起源和发展的最早情况。在《诗》的《雅、颂》中:极大部份材料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它是了解我们的民族在古代社会文化发展中,最早最重要的文献资料,也是集中国古代文化之大成的典籍宝库,是具有崇高的历史价值,无愧为我们民族的“史诗”。  相似文献   

5.
各个民族在其早期文化的产生中,总是产生了形形色色的神话。由于希伯来神话与其宗教要素难以剥离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希伯来神话呈现了诸多更为复杂的特性,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正为希伯来神话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原初质料"。人类失去伊甸园的故事以神话的特殊方式表述了希伯来文化对人类生命的认知,这种神话认知方式虽以虚妄的形式出现,却又暗含和充塞了古代希伯来人关于人类生命本体的理性思考,揭示了人类生命的现实本质和内在规则。犹太文化借上帝将人类逐出伊甸的神话解释了人生的苦难和短暂,又借对上帝的皈依实现了对现世生命的延续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美国诗歌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宗教因素、神话传说成其为重要内容,且影响深远,它们不仅仅是诗歌的外在特征,而且在许多诗中已经成为诗的潜结构,内形式。宗教和神话为美国诗歌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源泉。同时美国诗歌也丰富、充实了这些宗教和神话传说。  相似文献   

7.
世界各民族,几乎没有例外地都有过自己的古代神话。这些具有永久魅力的人类童年之作,保存下来的仅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其中大部分从人类记忆中消失了。在中世纪,统治阶级从树立专制权威的需要出发,往往采取尊一黜百的方针,将大量神话斥为“怪力乱神”、  相似文献   

8.
神话,是人类早期各民族最活跃的文学形态。中国古代和古希腊的原始初民们都创造了自己民族的神话传说。由于这些神话传说产生的现实基础相同——生产力极端低下的原始时代;又由于生活在原始社会的初民们的思想信仰、心理特点也大致相同,故形  相似文献   

9.
各民族文化之中,神话传说是最古老、最稳定,也最有特点的部分。楚人虽向往中原之学术文化,但终未能改变其固有氏族社会之遗风。而于神话一端,则向以保持原貌,利用其不朽之感召力为能事。《招魂》篇借大量神话传说以“外惩四方之恶”者,正是楚人这种虔诚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0.
日本的神话传说是在与日本列岛的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文化中产生的,是探究古代文化种种原象的重要端绪。《古事记》、《日本书纪》、《风土记》所记载的神话传说包含了古代日本人对自然灾害的认知。其中,创世神话、须佐之男命神话、苇原中国平定神话、夜刀神神话和治水神话等神话传说,一方面表达了古代日本人对自然灾害的敬畏,认为自然灾害是神的行为丨另一方面,亦传递出古代日本人直面自然灾害时积极应对的意识。同时,在日本神话传说中,不只是强调自然灾害对农耕社会的破坏与冲击,而且还言及人类开发自然的行为与自然灾害的可能性关联,显示出古代日本人对人与自然相互制约关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1.
盘古与盘瓠是我国古代两个著名的神话传说人物。盆瓠神话特别是盘古神话以其特有的魅力流传在许多民族之中,对我国古代历史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认真探讨盘古与盘瓠的关系,对于正确认识两则神话故事,澄清我国古代历史中的有关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于盘古与盘瓠的关系问题,古今许多学者曾普遍认为:盘古与盘瓠为传说故事中的同一人物,盘古就是盘瓠,盘瓠就是盘古。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种浑融性的意识形态,神话既是古代先民们感知世界与自我的质朴方式,也是孕育宗教、文学等的母体;它不但是各民族文学辉煌首页的重要构成,也是后世许多作家创作的题材源泉。20世纪,世界范围内又掀起了一股神话主义的创作倾向,对神话故事的现代解读又演绎发展...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是一份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而神话传说中的肖像,又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神话肖像嬗变可分为三个阶段:纯兽形、兽人合一、全人形。各个阶段有其独特的心理因素:纯兽形阶段,表露出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意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和宇宙观念;兽人合一阶段,呈现出人的本质力量的觉醒和闪耀着道德的光芒;全人形阶段,是人的主体意识真正确立阶段,先民们有着相当先进的劳动观、审美观.我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优良传统,对后代文艺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华夏先民将自己关于世界起源、始祖活动和民族形成的创世纪神话传说,记载保留在有关的汉文古籍中。流传甚广的伏羲和女娲,就是传说时代华夏先民的始祖夫妇。伏羲和女娲是汉族和有些少数民族共同尊奉的华夏始祖夫妇。华夏先民的创世纪神话和传说,是依照东方华夏农耕民族的独特方式来流传、保存和表述的,而不像西方那样,将它视为神的行为,存见于宗教经典之中。  相似文献   

15.
《格萨尔王传》是一部长篇英雄史诗,这已是肯定无疑的了。但它与神活又有什么关系呢?这篇文章打算就这个问题,作一些肤浅的探讨。关于神话。一般人都认为,在远古洪荒时期,由于生产力极端低下,人类对自然界发生的种种灾异现象,无力抵抗,也无法理解。因而便对大自然产生一种神秘感,以为在宇宙空间里还存在着一种可以主宰人类和自然界的力量——灵魂或者神灵。就是在这种对客观事物非科学的感受和理解的基础上,神话这种原始人的文学形式便应运而生了。它是远古时代人类认识和解释自然的艺术创作,表达了他们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换句话说,一个民族的神话体系,一般都是以该民族原始人的实际生活为前提,在“万物有灵”的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中的宗教描写本质上是一种以古代天文学——谶纬神学为基础的政治神话,它所展现的预测和神示,主要围绕着政治兴衰和军事成败而展开。从分析宗教叙事的角度入手,《三国演义》中的星象占、气象占、物象占、人象占和谣谶等手段,不仅组织情节、塑造人物、预示叙事走向,更渗透着历史价值观念。《三国演义》有策略地在历史小说中安排政治神话,这不仅是文学仿史的做法,也是一种增强阅读审美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向柏松教授长期致力于神话与民间信仰的研究,在水生型创世神话系统研究、土家族神话传说与民族历史文化关系研究、民间信仰与现代社会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果.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神话与民间信仰研究>一书是他的又一部新作,着重探讨神话与民族、民间信仰的关系,将神话与民间信仰有机地结合起来,即从民间信仰的角度考释远古神话,为我们深入研究二者的关系提供了清晰的思路和丰富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本方法,以《金枝》中关于"神王"和"替代者"死亡的理论为依据,解读"汤祷于桑林"和炎帝女儿死亡等神话,可以发现,这类故事实际上表达的是古代帝王和巫师通过死亡-复活并演变为"神"的特定仪式。《列仙传》中,这种死亡-复活仪式也构成了黄帝、彭祖以及各类早期方仙道士成仙故事的原型;早期仙传中的成仙故事其实是古代"神王""巫君"以及"替代者"通过死亡演变为"神"的原型在"特定时期"的一种演变。这个"特定时期",即巫术逐渐走向衰落、宗教作为一种新的信仰形式逐渐走向历史舞台的新时代,亦构成了神仙传记中各类"神仙"从古代神话中的"神"的原型中脱颖而出的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9.
四毛泽东诗词“两结合”的第三个特点,是创造性地运用神话传说,借以比照现实斗争。神话传说,是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和积累的精神文化财富。它的创造,本身就是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产物。高尔基说:“神话是一种虚构。虚构就是从既定的现实的总体中抽出它的基本意义而且用形象体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作为迄今为止发现的蒙古族最早的文献之一,《蒙古秘史》包含不少反映古代蒙古人生活状况和认识世界的神话传说.从这些神话传说中,能够了解到古代蒙古族图腾思维、萨满思维、神话思维等具有原始思维痕迹的思维特征和一定的逻辑思维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