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民俗宗教”是群体内对精神存在信仰模式化生活方式的集体表现,具有“信仰”与“仪式”两大体系,包含“民俗”与“宗教”两层内容,体现了宗教的核心要素。“民俗宗教”虽然与制度性宗教具有本质上和功能上的相同意义,但其未被建构在制度化的体制内,而是被排斥在国家认可的五大合法性宗教之外。实际上,“民俗宗教”是一种宗教体系,是乡村社会治理的良好模式,其应与制度性宗教具有相同地位,应该而且有必要将其纳入制度化宗教系统。  相似文献   

2.
与制度化宗教不同,中国民间宗教有其独特的特点,中国乡土农村目前所存在的烧香拜佛、风水、占卜、"择良辰吉日"的信仰和仪式行为,也是种宗教体系,属于民间宗教的范畴。这些观念和行为不全是所谓的"迷信",从一定意义上说,也不全是所谓的"理性的敌人"。从民间宗教的功能的角度来看,民间宗教有着其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3,(10):204-209
民间信仰作为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形态,是一种合理的民众的地方性知识。从理论层面上看,民间信仰正功能背后潜藏着负功能,但民间信仰的正功能要大于负功能。从实证层面上看,农民对民间信仰的功能普遍持实用态度。农民的个体性特征影响着他们对民间信仰功能的认知和态度,民间信仰的传统功能存在着不断被赋新的现象。  相似文献   

4.
1980年代以来,民间宗教重新在乡村社会活跃起来。民间宗教现实活动呈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公开建造庙宇或殿堂;二是随着民间宗教在乡村社会的复活,一些教派开始整理、印刷自己的经卷。作为教内信徒修习教义思想的读物;三是民营企业家或当地一些村干部跻身民间宗教,并大多成为当家师傅;四是“信而不仰”与“信仰而不归属”。这些充分说明乡村社会至今仍有民间宗教生存与发展的肥沃土壤。  相似文献   

5.
金泽 《文史哲》2006,(1):7-9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大促进意义,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以来,从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入手,首先对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本组笔谈,就是一部分相关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百年回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庆德 《文史哲》2001,(1):30-37
中国民间宗教史研究已逾百年。在已有研究成果当中 ,学者用力最深的涉及四个问题———民间宗教概念的界定、民间宗教体系的划分、民间宗教与明清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民间宗教的田野调查。通过对已有成果的梳理 ,我们可以发现 ,过去对民间宗教研究过于陷入“宗教起源”的探讨 ,同时文本传统与田野调查两种研究方法的不协调性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民间宗教史的深入研究。借助田野调查和民俗学的成果 ,拓宽民间宗教研究的视野 ,视民间宗教为文化变迁现象将成为未来中国民间宗教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孙江 《文史哲》2006,(1):12-13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大促进意义,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以来,从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入手,首先对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本组笔谈,就是一部分相关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8.
姜生 《文史哲》2006,(1):5-7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大促进意义,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以来,从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入手,首先对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本组笔谈,就是一部分相关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9.
关于“民间信仰”、“民间宗教”与“新兴宗教”之我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郑志明 《文史哲》2006,(1):10-12
民间信仰作为中国社会研究的重要视角,以其对和谐社会建设所具有的重大促进意义,愈来愈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承担教育部社科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以来,从民间信仰与宗教的关系入手,首先对民间信仰与中国社会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国内外学者撰写的本组笔谈,就是一部分相关的阶段性成果。  相似文献   

10.
明清"宝卷流民间宗教"的兴起与传播,汲取传统文化资源中的西王母形象与信仰,创造了作为至上神的西王母和影响更大的无生老母。与以往神话、仙化、道教和民间信仰中的西王母不同的是,民间教派宝卷与信仰中的西王母神格和形象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西王母的这种新的形象与信仰也随着民间宗教及其信仰载体宝卷的流传,扩布到台湾和东南亚地区。  相似文献   

11.
论汉代西王母信仰的宗教性质转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代是我国宗教发展的转型时期,其中西王母信仰是重要内容,学术界已经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但是,在已有的学术关注中,侧重于传播的描述多而宗教品质上的认识少.西王母信仰的宗教品质,在汉代经历了两个转移:通过从自然宗教的信仰向人为宗教的信仰转移和上流社会宗教信仰向民间宗教信仰的转移,西王母信仰完成了在汉代的宗教品质升华,提升了汉代宗教发展的宗教品质,并以此直接促进了道教的产生.西王母信仰的宗教品质提高,呈现出汉代宗教发展的轨迹,也为研究我国古代宗教发展提供了意义重大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2.
在民间宗教成为专业性学科话语的半个世纪里,研究范式已是屡经更迭。就台湾民间宗教研究而言,它始终与外部的现实环境相交涉并随之变迁。战后初期,有两个重要的变化值得我们注意:一是自1950年代起,政府权力开始在宗教领域申张;其二,1949年后,被称为"新兴宗教"的大陆民间教派开始传入,形成了台湾民间宗教蓬勃兴盛的局面。1970年代,由冈田谦所提出的"祭祀圈"理论被引入浊水、大溪两大区域的研究中,其后祭祀圈、信仰圈和村庄庙讨论盛极一时。1980年代后,民间教派和鸾堂成为新的议题。台湾的民间宗教及信仰问题长期未受到学界主流的重视,而这一领域的拓展仍有待于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及其对中国民间宗教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宗教的信仰模式表现为多神崇拜和末世信仰。这一模式对中国民间宗教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果说中国传统宗教与中国民间多神崇拜的信仰模式有什么不同的话,那就是在中国传统宗教中,其信仰的对象毕竟是属于自身体系内的神灵,而中国民间宗教信奉的对象杂糅了不同宗教体系中的各种神灵。传统佛道二教特别是佛教的末世信仰是以精神解脱为终的,而以白莲教为代表的中国民间宗教的末世信仰则是以反抗和推翻现实社会为终的。  相似文献   

14.
宝卷是民间"念卷"或"宣卷"民间信仰活动中一种集信仰、教化和娱乐为一体的民间讲唱文艺的说唱底本。西北宝卷念卷是全国除江苏靖江地区外仅存的宝卷活态念卷。以西北三地宝卷调查为基础,本文认为西北宝卷念卷是一种与信仰有关的民俗宗教活动,宝卷文本和宝卷抄卷、保存、流通被民众视为一种神圣的行为,宝卷抄卷对宝卷念卷这一宗教民俗活动的传承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汪毅夫 《东南学术》2005,1(5):26-34
本文从福建方志和笔记举例取证,论述福建民间信仰涉及的“寺观”和“祠庙”的分类、民间信仰同宗教的主要区别、“祀神的混乱”与“神道设教”的拟人化和随意性、世俗化倾向和制度化倾向的互动、基于制度化立场的批评指摘与民间信仰的两种因素、“载在祀典”与“不在祀典”、“崇德报功”与民间信仰的双翼结构诸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民间宗教的特征有以下三点:从宗教发展史来看,中国的民间宗教源远流长;从民间宗教崇拜的偶像来看,信仰的神灵具有多样性,即信仰体系呈现一种开放性的特征;从信众的信仰态度来看,具有明显的实用理性主义特征。先秦时期是中国文化形塑的“轴心时代”,中国民间信仰上述特征的形塑与先秦频繁、剧烈的文化冲突有着直接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民间宗教信众大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出生的乡村农民。他们拥护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并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立场,“保佑平安”、“消灾祈福”以及“学好行善”等信仰追求,具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适应、相和谐的可能性。因此,在认识和处理民间宗教信众问题上,要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按照科学发展观使其朝着构建和谐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宗教作为人们的一种精神追求和社会组织,它既可以成为维护现存秩序的积极力量,也可以成为破坏现存秩序的消极力量。要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前提是我们必须在思想深处认识到:宗教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并不是与社会发展水火不容的,而是可以与之相协调、共进步的。因此,只有从正确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含义的层面上与“思想信仰”绝对自由及“实践信仰”相对自由这三个层面上正确划清并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问题,用构建和谐社会来统领新时期的宗教工作,才能全面贯彻好党的宗教方针,才能充分发挥宗教这一精神资源和社会资源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土族民间信仰解读——地方性信仰与仪式的宗教人类学研究》一书,在充分占有文献资料和前人研究成果之上,依托大量丰富翔实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从信仰与仪式、文化内涵、社会功能、祭祀圈与信仰圈、民间信仰与社会控制等不同角度对民间信仰问题进行了深度审视,从而超越了一般民间信仰的研究范畴。  相似文献   

20.
“理性”概念既有一般意义,又有多方面的具体意义,它在不同领域内的地位和作用也不相同。就科学和宗教两个领域来看,理性不为科学所独有,也不是隔断科学与宗教两个世界的天然屏障。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或意义世界的一部分,崇高的信念和理性化的信仰也常常成为科学活动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