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皆”类副词指古汉语中表示总括的范围副词。对于这类副词,一些古汉语语法著作或虚词专著列举的数目多少不一,杨树达《高等国文法》列举了十六个,何乐士等《古代汉语虚词通释·前言》列举了二十多个,等等,但常见的是十多个,其中“皆”、“俱”、“举”、“悉”、“咸”、“尽”从先秦直到近代的文言作品中出现最频繁,我们对这类副词粗略地进行了一番考察,虽然例证没有尽举,但反映的情况却是整体的。  相似文献   

2.
虚词包括哪些内容,看法还不一致,古代把代词归入虚词,现代有人把副词归入虚词。以虚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一般成分为基本根据,我们认为汉语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和叹词五类。汉语虚词的产生是相当早的。“实始作为南音”的“候人兮猗”之歌中的“兮”和“猗”,可能就是最早的语气词。此外,甲骨文里已有介词“于、在、从、自”和连词“则、及、乃”等。古人造字时就已兼顾到实词和虚词了,由此可以设想,早在远古时期,虚词便已产生了。  相似文献   

3.
黄育红 《船山学刊》2003,(4):146-149
词分虚实。在语言表达过程中,虚词只是作为辅助的语法手段。在任何一种语言表达体式中,实词、虚词都是结合一起,共同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唐代近体诗的出现,由于对平仄、对仗要求甚严,故不能像古体诗那样任意使用虚词。但是,在唐代近体诗中,有许多虚词的运用,其美学意义甚至超过了实词。  相似文献   

4.
象声词就是模拟客观事物声音的词。我国早期的语法著作《马氏文通》(马建忠一八九八年)以及一九五二年以前王力先生的语法论著都没有把它收入词类。一九五三年以后,象声词开始引起了我国语法学界的重视,但对它的看法与归类很不一致。有的语法学者把它算作形容词的一种;有的语法学者认为它是特殊的词类;多数语法学者或把它归入叹词,或把它与叹词统统叫作象声词,而且把它排列在各类虚词之后,回避指明它的虚实性质。 我们认为,现代汉语中象声词的数量较多,作用较大,它有自己独特的语法特点,  相似文献   

5.
闽南方言源于古汉语,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它保留的古语词、古文化比起其他方言要丰富得多,古汉语中有些词或词语中某些义项在今普通话口语甚至书面语已经消亡了,可、在闽南方言中仍然可找到它的遗迹,有的还活在闽南人的口语中,所以闽南话被称为古汉语活化石的确名副其实。关于实词部分举不胜举,有关的专家、学者对它比较感兴趣、涉及的也较多。此文专谈被人们忽略的部分——古虚词。这部分古虚词是指在普通话口语或书面语中已消失,而在闽南方言中继续沿用。如作副词的伤、犹、则作介词,连词的共,作连词的抑,作语气助词的末。无…  相似文献   

6.
汉语句法结构是靠两种语法手段来完成的:语序之意合、虚词之连接.古代汉语句法结构亦如现代汉语句法结构,诸如主谓、述宾、补充、偏正等基本结构关系.本文拟对古汉语述宾结构做一点探讨.古汉语述宾结构具有复杂的语义关系,清楚地揭示这些语义关系仍然是语法工作者十分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3期刊载谌旭初同志的《古汉语语法教学也需要一个“共同纲领”》的文章。文章列举了存在疑难的四个问题:一,是名词用如副词,还是名词用作状语?二,是副词谓语句,还是副词活用为形容词?三,是名词用作动词,还是名词动化?四,是活用词,还是兼类词?本文只想就第二个问题发表一点看法,同时也涉及第四个问题。为了论述方便,现将谌文所提第二个问题抄录于后:  相似文献   

8.
象声词具有重音而不重义的特点,并且在充当句法成分时一般带有特殊的语法标记,因此,根据"概念意义 语法功能"的词类划分标准,将象声词列为实词或者虚词的下位词类,甚至跟实词和虚词相并列,其实都是不妥当的。鉴于除了词的概念意义之外,语音、字型和专门符号也能够在语言运用中承担语法功能,针对象声词的分类问题,引入"语音 功能"的词类划分标准,将汉语象声词独立为一个大类,与实词和虚词的上位词类相并列,不失为一种妥当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关于现代汉语词类系统的新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划分现代汉语词类,应以语法功能为根本标准,并注重划分的层级性。首先根据词能否作句法成分,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根据独立使用的能力以及与其他词组合的能力分为独立词、半独立词和组合词。独立词只有叹词;半独立词只有拟声词;组合词分为体词、谓词、饰词、代词,其中,体词分为名词、数词,谓词分为动词、形容词、状态词,饰词分为区别词、副词,代词分为代体词、代谓词、代饰词。虚词分为介词、连词、助词和量词。  相似文献   

10.
<正> 一个词在句中被用作别类的词,充当别类词的语法职务,在语法学中叫做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普遍的语法现象,也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修辞方式。本文打算在前辈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一下这一修辞方式,讨论的范围限于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及不及物动词活用为及物动词。为了称说方便,姑且把这种词称为“活用词”。一在古汉语中,许多活用词是为了简化句式而使用的。因为它除了本身的词义外,还兼表一个与它活用后的语法职务相应的词义;在句意中这两个词义按一定的语法关系结合为一个词组的意思;从而改变普通句式的结构,使句子由繁变简,造成结构简洁的修辞效果。如:  相似文献   

11.
自由副词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能否单独成句来看,副词可划分为自由副词和粘着副词。从语义、语用、句法三个平面来看,自由副词在语义上大都表示判断(肯定或否定),语用上能传递新信息,句法上能自足。在语体风格上,则表现为口语色彩较浓。关于副词的范围,早期语法著作划得过宽,随着语法研究的深入,逐渐缩小了,但还应缩小,一些被当作副词的词,根据其语法功能,应归入形容词。  相似文献   

12.
汉语虚词在古代有各种称谓,如“辞”(词)、“声”、“语助”、“语辞”、“助字”、“虚字”等。虚词同实词一样,是词汇的构成部分,而虚词的运用,则是汉语重要的语法手段。历来对于虚词的界说各不相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虚词一般只有语法意义,表示各种关系和语气,很少有词汇意义。汉语虚词向来就很发达,在甲骨文里,各类虚词就已出现了。我不受年。(《殷契粹编》)王固日,乃兹亦出杀。(《卜辞通纂》)来雨自雨。(《殷契粹编》)从向归。(同上)余其从多田于多白正孟方。(《殷虚文字甲编》)今日壬申其雨?(《殷虚文字乙编》)上面句中的“不”、“乃”、“亦”是副词,“从”、“自”是介词,“于”是连词  相似文献   

13.
较早的講解虚字的专書,比如《助字辨略》和《經传释詞》,都搜罗了副詞。但是《馬氏文通》却把“状字”(相当于“副词”)列在“实字”部分讲述。王力先生則認为副詞是“介乎虚实之間的一种詞”,或者“实多于虚”的“半实词”。其后张志公先生的《汉語語法常識》和初中《汉語》课本等书又把副詞归入虚詞。怎样看待这些不同的解释呢? 《汉语語法常識》認为副詞有两种作用,一种是“帮助或組合动詞及形容词,表示动作、行为、发展变化、性質、状态的进行或存在的程度”,一种是“表示两种动作或两种性状在程度方面的关系”。《汉语》課本簡要地说:“副詞有修飾作用。有些副詞还同时有关联作用。”  相似文献   

14.
关于建立古代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主张,早在1984年便已提出,时至今日,仍未进入操作阶段。究其原因,主要是各方面的分歧颇大。就连是否需要建立古汉语教学语法体系,在认识上都大相径庭。从当前中学、高校古汉语的教学实际看,建立教学语法系统非但必要,而且迫在眉睫。虽然在对具体语法现象的讨论中,仍然会有较大的分歧,诸如“今”本位与“古”本位、句法分析与语义分析、语法是非与训沽是非等方面的问题,只要我们认清建立古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的目的,是从教学实际出发,而非开展理论语法体系的争呜,再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试用,问题会最终得到解决的。  相似文献   

15.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既不能准确地归纳出词汇意义,也很难确定其语法意义,历代古汉语专家都常以“无义”“发声”“语助”等名称加以诠释和说明.本文试讨论这一类词语的名称、辨认和意义方面的问题.一 语助词的名称和分类1 语助词的名称 本文称之为语助词的这一类词语,在古代语言学家著作中有各种不同的名称,兹分述如下:1),称“辞”或“词”的.如:汉·毛亨《诗毛传·芣苡》、“‘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相似文献   

16.
1 古代汉语当中的词类活用和特殊动宾关系(除一般支配关系而外的所有其他动宾关系),是两种非常普遍的语法现象。目前常见的古代汉语著作,一般都把这两种不同的语法现象,在“词类活用”这个总题目下加以介绍。这样的安排,对于指导阅读虽说还不至于有太大的影响,但从理论上说却是欠妥的,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乱,使一些问题纠缠不清,如及物动词的使动用法与词类活用的概念就完全不相吻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经常遇到学生提出类似的一些问题,因而感到对此有做进一步讨论的必要。  相似文献   

17.
介动用法是古代汉语语法中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它由谓语动词直接加名词构成。它并不是省略了介词 ,而是由于古代汉语中的名词具有双重性 ,即既具有名词的属性 ,又具有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同样的语法功能。这就又使得其和与之相应的介词结构发生密切联系。古代汉语中介动用法和与之相应的介词结构作了一些粗浅的分析比较 ,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虽然介动用法在现代汉语中不存在 ,但是对现代汉语仍有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种语言的语法功能,主要是靠词和词组在句子中的活动能力来完成的。汉语也是如此。凝固结构作为古代汉语中一种普遍而又特殊的语言现象,它既不是词,也不完全是词组,然而却在句子中表现出明显的语法作用。它既可以充当句子中的某个成份,又可以帮助构成一种句式,同时又可以起连接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国艳 《兰州学刊》2006,(11):94-96
居延汉简“最凡”用作范围副词,表示数量统计;后世文献中“最凡”的这种用法间或可见,同时也可以用作程度副词。但由于“最凡”语法功能及自身构成的特点,不管是作为范围副词还是程度副词都没有在较长时期内被大量使用。  相似文献   

20.
关于双重否定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双重否定,也称双重否定形式,又有人称为双重否定句式.此外,还有别的名称.它原是逻辑术语,后来在语法、修辞里也用开了.双重否定颇受语言学界的重视,许多语法著作立专节讨论它,不少修辞著作把它称为句式,归在"句式的选择"或"句式的调整"里讲.不过,语法、修辞说的双重否定,范围模糊不清,又同逻辑上的双重否定有些纠缠.大家对双重否定表示肯定这个问题又有不同的看法.关于双重否定表达的语气,各家看法也有分歧.本文想就语法、修辞上的双重否定的含义、语言形式、表达功能三个方面提出一些问题来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