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国际主题与女性中心人物是亨利·詹姆斯文学世界中极其重要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詹姆斯作为一个文化身份与性取向皆较为复杂的作家,其个人体验与社会文化语境之间呈现一种综合的动态关系:19世纪美国人对欧洲文化的回归式探寻与“朝圣”情结、历来文学领域女性价值及其形象的被忽视,跨欧美文化的生活经历、性倒错的个体心理体验;两个维度诸多方面的因素决定了詹姆斯小说国际主题的特质与以女性形象作为小说中心人物的文学选择。  相似文献   

2.
亨利*詹姆斯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和文艺理论家.他享誉英语文学世界,被称为英国现代主义小说的先声与沟通欧美大陆的无冕文化使者.他小说中最常反映的是国际文化主题,即欧美文化之间的关系.詹姆斯小说中的欧美文化经历了一个由相互冲突到互相融合的发展过程.他的早期作品主要展现了两种文化的相斥.而在晚期作品中,这两种对立的文化在其主人公身上达到了完美的融合.不同文化的相互融合是詹姆斯一生追求的目标.通过不懈的探索,詹姆斯终于在他的小说世界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相似文献   

3.
流浪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现象,也是现代人的一种生命体验.五四运动时期,文化的裂变带来了精神的无根感,流浪遂成为令人瞩目的文学主题.集体的无意识情感和个体的漂泊经历造就了柔石的流浪情结,物质困窘和意义困惑的人物共同组成了现代小说的流浪者形象.柔石小说中的人物构成了"精神荒野旅行者"系列.这些在苦闷中徘徊却依然顽强寻路的精神浪子,共有着一种"逃离与眷恋"的心理模式,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1)背井离乡又重归故土;(2)追求爱情又拒绝婚姻.  相似文献   

4.
安娜与蘩漪是俄罗斯文学与中国文学中两个著名的悲剧性人物,她们在生活经历、抗争过程和个性形象诸方面具有可比性。造成二者悲剧性命运的原因有社会历史、文化和女性自身等多种因素。俄罗斯东正教是安娜的精神内核,此一因素的存在造成了悲剧性命运中灵意的闪光,并赋予该形象以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梅娘小说的女性主题与自身体验有着密切关系;她对个体经验的自觉处理,体现出自觉的文体意识和叙事意识;而她善于选择人物视角、引入人物独白话语来表达女性主题,又形成了独特的女性小说文体。  相似文献   

6.
唐前古小说中,存在着一个以长生求仙为主题的小说系统,构成此系统的小说前后历经方士小说和道士小说两个发展阶段。作为此小说系统中最常见的人物之一,汉武帝的形象在两汉到六朝的小说本文中发生了持续不断的演变。此文学形象的演变既形象诠释了方仙道向神仙道教演进的规律,亦集中反映出方士小说与道士小说之间的嬗递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亨利·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中的美国身份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亨利.詹姆斯的国际题材小说在其建构美国身份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其小说创作在历史文化语境及世界观等方面有追求独立美国文化身份的根由,以此可进一步深入研究詹姆斯国际题材小说的历史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林欣华与宋竹西分别是小说《女强人》和《玫瑰门》中的两位女性人物,作家朱秀娟和铁凝在刻画她们时有诸多相似之处,使之成为两株绽放于传统樊篱之外的女性之花。从她们身上我们不仅能够描摹海峡两岸现代女性形象的新轮廓,还能从两位女性形象的比较中找寻新时期两岸女性文学的契合点,从而发现两岸女性文学的发展道路在几经波折后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9.
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是远古神话及宗教文化传统的折射,有着深厚基督情怀的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的人物长廊里塑造了一系列生动的女性形象.通过从神话原型批评角度去讨论呈现出夏娃原型的中心人物娜塔莎,在两者形成的对应关系中体会该作品的特有意义,以此观照托尔斯泰对女性命运的思考,以及女性形象模塑中男权文化对女性世界的价值判断.  相似文献   

10.
文章用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方法从时空的设置、女性形象的构造、死亡的书写和《夜叉》与《厄舍府的倒塌》相异的阅读体验这四个方面展现、剖析施蛰存和爱伦.坡小说“恐惧”和“恐怖”的不同主题。施蛰存摹仿并超越了爱伦·坡的怪异小说,以日常生活与普通人为原点,去展开心灵的恐惧体验。其小说代表看中国现代文学想象力的极致,展示了新文学的另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11.
英国著名导演伊恩·索夫特雷执导的电影《鸽翼》(1997),改编自亨利·詹姆斯的同名小说,借助电影叙事的语言形态和视觉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法,将原著中晦涩含混的叙事、繁琐冗长的对白转化成可见的视觉镜头,把文字的传承与影像的变化成功地结合起来,飨观众以视觉盛宴,从而展现人心之微妙,人性之复杂。  相似文献   

12.
小说<一个叫亨利的名人>中,主人翁亨利·斯玛特的身份建构是作品的主题之一.亨利的爱尔兰人身份建构经历了从个体身份建构到文化身份建构的过程.个人姓名、爱尔兰地理、风俗、社会生活、宗教、爱尔兰语言以及亨利在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经历都是亨利身份建构中所涉及的诸要素.这些要素在后殖民语境中的身份建构过程里突显张力.在特殊的语境中,亨利的身份建构呈现出否定性和经历式的构建特征.  相似文献   

13.
运用诺斯罗普·弗莱的神话演变理论对亨利·詹姆斯的中期作品《悲惨的缪斯》进行了探讨,发现其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单一神话的演变过程相吻合,《悲惨的缪斯》中神话与唯美主义的完美结合体现了詹姆斯对唯美主义的探索,这是詹姆斯在文学创作上的又一贡献。  相似文献   

14.
性病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典型的疾病意象之一,对性病的关注涉及对妓女生活的想象,而性别文化身份的差异在对妓女的叙事上体现为两种不同的身体叙事方式。男性主体的中心意识使文学创作更多地表现为人民伦理的宏大叙事,体现着“民族一国家”的“大意义”;女性的历史边缘处境使女性书写更多地呈现为自由伦理的私人叙事,作为一种“小意义”而存在着。对于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性病,宏大叙事侧重于把女性身体编织进政治、道德、历史的意义圈,强调女性身体的公共性;私人叙事强调性病之于女性的私人经验,呈现女性身体的私人性。  相似文献   

15.
父权制下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可以被区分为屈从、反抗及疯狂等三类。但由于其心理及人格结构的差异,“女性”和“女人”的概念也不完全等同。?白鹿原?虽然涉及到了45位女性形象,却因陈忠实不能超越其文化背景、男性视角,最终造成作品在场的大都沦为屈从、依附于父权制而丧失由自然人属性决定的人格结构中的反叛和独立精神的“女性”形象,而缺席的恰是与以心理及人格结构独立而完整为标志的“女人”的这个概念相称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将庐隐小说中的典型意象雁、梨花、月等置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加以考察 ,既追本溯源 ,探寻其流变轨迹 ,又结合文本 ,对其独特意蕴加以具体分析 ,试图从这一视角对庐隐其人其文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17.
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苏珊.桑塔格提出的"反对阐释",对传统的文艺批评提出了根本的质疑,反对旨在挖掘深层意义的传统批评风格,反对把艺术等同于道德,反对文本批评中内容对形式、道德对审美、理性对感性的排斥与欺压,提倡艺术批评的民主化,寻求审美与道德的平衡,要求用感性去体验艺术作品。"反对阐释"的精神实质是对传统批评观的颠覆,对今天的文艺批评仍有极其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活跃于当代文坛上第四代女作家们根据她们的成长经历和生活体验创作出无数优秀的作品.她们一方面在创作的历程中往往会不知不觉地流露出历史的痕迹,使作品打下传统文化观念的烙印;另一方面由于女性意识的自我觉醒、特别是受了转型时期文化思潮的影响,她们开始对女性的生存处境表示质疑和反抗.这也便构成了她们的文化立场, 折射出女作家们的精神世界, 反映了她们对当下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9.
莫言《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作品中所呈现的女性形象大都比较独立、勇敢甚至彪悍,所描摹的大自然充盈着灵性和神性,这一切生动地诠释了其生态女性主义的大格局,解构了被异化了的人与自然、男人与女人之间压迫与被压迫、主导与被主导、中心与边缘的二元对立关系,批判了“人类中心主义”“男性中心主义”的文化认知。莫言“脚踩大地”的生活阅历、“仰望星空”的浪漫主义情怀、经历的社会文化运动和自然灾害所带来的苦难激发了其对大地伦理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审视。莫言的作品探讨了跨越国界的普世价值,把中国文学的气度推向了世界,增强了国人的文学与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表象·语象·意象——论文学形象的呈现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形象”是对应于文学感性内容的整体性概念。所有的文学形象都要凭借表象来实现。文学形象又有语象和意象之分。语象是语言级的形象 ,它依靠语词的指物和描述的功能 ,通过与表象的直接对位来实现。意象是“立象以尽意”的形象 ,以象征、隐喻、神话启喻为基本活动方式来承载或破译文化密码 ,是“不外于言亦不尽于言”的形象。在文学活动中 ,表象、语象、意象的呈现都有一定的随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