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4 毫秒
1.
清代以晋商为代表的中国商人和俄国商人在恰克图开展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茶叶贸易活动,在世界贸易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山西本地不产茶,这就使得晋商在整个茶叶贸易过程中需要进行南下购茶、北上贩茶的长途贩运,这一过程同时也就伴随着与茶叶贸易有关的人员流动的发生。文章以清代晋商为主导的恰克图贸易为视角,以茶叶贸易规模的变化对与之相关的人员流动数量进行估算,以期对与恰克图茶叶贸易相关的人员流动进行探讨,进而揭示恰克图贸易中所隐含的经济早期近代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在大航海之后,传统的陆上丝绸之路就逐渐衰落了.也有学者通过对毛皮之路、茶叶之路以及欧亚大陆南北商贸路线的研究,力图纠正这种衰落论.实际上,衰落首先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航海之后的世界,随着白银在全世界的流通和全球贸易的发展,的确使得大宗海洋贸易更加有利可图.但这并不意味着传统陆上丝绸之路的全面衰落.16-19世纪中亚穆斯林从中亚经伊斯坦布尔的朝觐之路,应该被视为丝绸之路西段的一部分.朝觐不只是宗教功课,也同时伴随着一定规模的人员流动和贸易活动.在这个意义上,考察穆斯林的朝觐之路也可以扩大我们对传统丝绸之路的认知.  相似文献   

3.
在19世纪,茶叶贸易和鸦片贸易对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突出表现在这两种贸易都对清政府财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茶叶和鸦片出口关税方面,中国半殖民地特征非常明显,即对最重要出口商品的茶叶征收很高的出口税,而对最大宗的进口商品鸦片征收很低的进口税,清政府这种"抑内护外"的做法压制了国内优势产业的发展.总体来看,茶叶出口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而鸦片贸易的发展则加重了中国19世纪的危机.  相似文献   

4.
论清代中英茶叶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鸦片战争前的中英茶叶贸易以东印度公司为主体 ,存在着发展中的不发展的问题。而至鸦片战后 ,刚步入兴盛期 ,这与茶价、供需及国家政策有关。进入 19世纪 6 0年代 ,由于印度茶的竞争 ,中英茶叶贸易趋于衰落。  相似文献   

5.
张家口是清代塞北地区最重要的商业城市,是汉蒙贸易、中俄贸易的重要转运枢纽,清政府在此设关征税。在张家口从事贸易者以晋商为多,其输出商品以茶叶、烟草、杂货为大宗,输入则以毛皮、土碱等为主。鸦片战争后,俄国商人的介入使张家口商业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一,张家口税关的税收大量流失;其二,晋商在茶叶贸易中的垄断地位逐渐被俄商所取代,与茶叶贸易密切相关的金融业也出现萎缩。  相似文献   

6.
鸦片贸易同茶叶贸易一起共同成为19世纪中国对外贸易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上海对外贸易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鸦片战争后,上海之所以能迅速成为中国新兴的贸易、金融与工业中心,除了因为上海的开埠以及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外,茶叶和鸦片贸易发挥过巨大作用。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上海不仅是中国最大的茶叶出口港口,而且也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鸦片进口港口。更有意味的是,在鸦片和茶叶消费方面,上海同样领中国风气之先。总之,上海的发展同茶叶和鸦片这两种商品贸易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论清代中俄茶叶贸易●苏全有在清代中西茶叶贸易中,中俄贸易占有相当的比例,影响举足轻重,而目前史学界却尚乏专文论及,这与其地位极不相称,故对之作一分析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一、清初中俄茶叶贸易从蒙古军统治俄国时期起,中俄贸易就已经建立起来了。俄国独立以后,...  相似文献   

8.
茶叶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19世纪80年代中后期起,由于洋茶强力竞争,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茶叶对外贸易急剧衰落,突出表现为茶叶出口数量、出口价值、占外贸比重的减少,茶叶产业萧条。茶叶贸易衰落导致区域经济衰败、金融税收萎缩、社会生活嬗变。茶叶贸易衰落的严重影响震惊了晚清社会,社会上形成了一股振兴茶业的思潮,并最终转化为振兴茶业的系列行动。受社会性质、时代条件等多方面影响,茶业振兴行动虽解决不了中国茶业衰落的历史命运,却为中国传统茶业向现代茶业转型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9.
刘晓航 《中南论坛》2006,1(1):41-45
十九世纪有一条以汉口为起点的中俄茶叶商道,中俄茶叶之路的繁荣曾推动了我国内地的种茶业、运输业,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北方草原和俄国西伯利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它已在20世纪初淡出历史舞台,但它是中国中原文明与欧洲文明的交汇点。1999年俄罗斯已开辟了中俄茶叶之路旅游线。由于对这条国际商道经济与历史文化意义的认识,这条旅行线尚未延伸到我国。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相关地区应该统一认识,整合资源,回归历史,打违中俄茶叶之路旅游线,推动21世纪中俄文化交流和中俄人民世代友好往来。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与西方的茶叶贸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8世纪以来,西方消费市场对茶叶的旺盛需求刺激了中国与西方的茶叶贸易,中国茶叶在世界市场上的独占地位使中国对外贸易长期顺差。与此同时,英国等西方国家也在茶叶贸易中赢得了自己的利益。由于19世纪中叶印度、日本、锡兰等国茶叶开始大量出口,中国茶叶出口贸易地位不断下降。从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看,中国已不可能继续依赖初级产品出口实现贸易优势,但发展相对优势的茶叶商品出口仍可以使中国取得对外贸易的比较利益。  相似文献   

11.
在明清晋商的经营活动中,茶叶贸易一度是支撑其驰骋商场赢得国内外市场和巨大利润的大宗商品。由于自然环境的影响,山西本地不产茶叶,晋商从福建的武夷山、湖南安化等地长途贩运至恰克图以获得暴利,这与用于解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贸易发生原因的资源禀赋理论相悖。文章对晋商茶帮何以能够借助其他地区的资源优势,获得高额利润;这种舍弃本地资源优势发展贸易的路径对中国近代化产生了何种影响进行分析,探讨晋商与中国前近代内生性资本主义迟滞发展的某种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2.
17世纪— 18世纪中俄之间的早期贸易应予以做出肯定的评价 ,它与鸦片战争前后欧洲列强对中国的掠夺贸易有着本质的区别 ,俄国对华的早期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对北方商业市场的繁荣作出了一定贡献。  相似文献   

13.
晋蒙粮油故道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蒙粮油故道是清代前期至民国年间主要以黄河为纽带沟通内蒙中西部与山西北中部的一条商路,空间距离1300多公里,持续时间200多年,运输的主要商品种类是粮油、盐碱以及中草药。这条旧式商道是随着内蒙古中部土默川、后套两大平原的农业大开发而兴起、发展的,具有单向性、季节性、不平衡性和区域性等显著特征,它成就了商道沿线一系列重要的口岸城镇,带动了相关地区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力促进了内蒙中西部的开发,有助于山西北中部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在中国经济贸易发展史上应当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进入19世纪80年代后,由于印度茶的崛起,汉口茶市受到来自国际市场的猛烈冲击,茶农、茶商均苦不堪言.究其原因,在于印度茶园采取的是在英国资本控制下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其规模经济产生的高效率,实非传统手工、分散经营、资金匮乏、厘税苛繁、信息不灵的中国个体茶农可比.这意味着,中国茶的成本必然高于印度茶,在价格竞争上没有多少优势可言.晚清汉口茶叶市场虽然受到印度茶不同程度的挑战而时有剧烈波动,但整体贸易状况仍属繁盛.个中原因,概有如下三点一是俄国市场需求旺盛,常年刺激着砖茶的巨额出口.二是欧美市场仍看好华茶.三是国内需求大,这从晚清汉口茶馆业的蓬勃发展即可窥见一斑.  相似文献   

15.
恰克图市场的边境自由贸易区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明清之际,以山西商人为代表的中国商人与俄罗斯商人,在中俄边境上的恰克图所从事的商品交易活动,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中俄恰克图贸易之所以能够架起东西方贸易的桥梁,便利世界各国的商品交易,主要是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现代意义的边境自由贸易区性质,从而为中外商人营造了相对宽松的贸易环境。  相似文献   

16.
张家口作为“万里茶道”上重要的商贸节点市镇,不仅是重要的军事重镇,同时也是北方茶都。清代的张家口较之明代,其职能发生如下变化:一是由军事重镇逐渐转向以茶叶贸易为主的商业集镇;二是由最初国内各民族间的茶马互市场所转向连接亚欧茶叶市场枢纽性市镇。茶马互市的开通、张库大道的形成、榷关的设立,共同促成了张家口北方茶都的形成,张家口茶叶贸易的兴衰是“万里茶道”兴衰的缩影。  相似文献   

17.
清初,清政府沿袭明代的海禁政策,对外贸易的主要形式为朝贡贸易。1684年,康熙皇帝开海禁,设立江浙闽粤四海关,管理对外贸易。但四口通商对早期的中英贸易影响甚微,一方面是因为英国没有被清政府纳入朝贡体系,英商不享受相应的优待政策。对于缺少贸易中转站又不了解中国市场行情的英国商船来说,即便到达四口也难以售出货物,更无力购买大宗的中国商品。另一方面,四口都缺乏同英商长期贸易的准备,一时难以组织英商所需的货源。为了加强对英商的管理,1757年,乾隆皇帝将中英贸易限定于广州一地,并推行公行制度。同年,东印度公司职能发生转变,实力强大的“公司国家”垄断中国与欧洲的茶叶贸易,中英贸易进入大发展时期,鸦片贸易成为东印度公司平衡收支的重要筹码。  相似文献   

18.
以鸦片战争前后(17世纪初至20世纪初)300多年中国茶叶发展为主线,论述了中国茶叶对世界茶叶发展的贡献:(1)鸦片战争前,中国茶叶的发展拓展了国际市场,推动了欧洲饮茶风气的兴起;(2)鸦片战争后,南亚一些国家和俄国等兴起了引种中国茶树的热潮,促进了中国茶叶的传播。  相似文献   

19.
英国是世界上资格最老的资本主义国家。从鸦片战争爆发到19世纪末,英国凭借其技术优势在掠夺中国资源方面始终占有优势地位,尤其在修筑铁路、开办煤矿方面。这一时期,在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中国铁路投资利权的活动中,英国是攫取利权最多的国家;在煤矿方面,则获得了山西、河南等省的开采权。侵占路矿的活动表明,英国把它在华资本转向固定性投资,此举不仅巩固了英国在华的既得利益,而且又谋取了更多的特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