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传统社会中,各行业都有自己的神祇崇拜,盐业崇拜的神祇既多且杂。清代以前,以天津为中心的长芦盐区主要供奉以盐姥、盐公盐母和詹打鱼为代表的盐业神祇。清朝以后,上至皇帝、朝廷官员,下至长芦盐商,开始对一些全国性的"水神"进行改造,赋予其佑护盐业产、销的新功能。之所以选择"水神"而非其他神祇进行改造,与天津及其所在长芦盐区地处沿海的地理位置有关,这些改造对当地民间信仰和相应酬神活动都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2.
清代食盐实行国家专卖制度,各个盐区划界行销,禁止越界贩卖。由于盐区最初的不合理划分,众多边缘地区官盐价格昂贵,百姓食盐不便,私盐趁机侵入,以致官盐壅积难销。为了解决此问题,乾隆帝决定改划盐区,但旋而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乃是两淮盐区赋税最多,税课最重,商人报效,借地势以缉私和盐区机构复杂五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尽管乾隆改划盐区失败了,但却进一步巩固了两淮盐区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3.
清末淮南盐业的衰落,使淮南盐区仅靠传统的单一的盐业产业结构,已不能满足广大灶民的生活需要.为调整淮南盐区产业结构,解决灶民生计,张謇率先创办通海垦牧公司.通海垦牧公司的成功经验,为盐业生产衰落的淮南盐区指明了一条废灶兴垦、调整产业结构的出路.淮南盐垦事业发展至20世纪30年代,在水利工程、农田建设、作物种植、盐业生产和社会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相似文献   

4.
清代两淮私盐异常活跃,尤其是清中叶,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私盐与官盐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私盐的市场份额甚至一度超过官盐。有学者认为,在清代,两淮盐区老百姓的食盐消费量基本上有一半来自私盐,即所谓的"官私之半"说。但对私盐经过合理的量化后便可发现,在不分时间与空间差异的情况下,笼统地将两淮私盐比重定性为"官私之半"其实是不确切的,这种现象可能只是在某一年、某几年,或是某些特定区域内出现过,而并非有清一代和两淮各个行盐口岸的常态。  相似文献   

5.
试论明清长芦盐业重心的北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芦盐业自“汉以来率皆注重沧州”,沧州不仅是“盐产中心”,而且为“盐运总汇之区”,管理长芦盐业的机构———长芦盐运司又驻其地,因此,直至明中叶,长芦盐业的重心一直在沧州。但明中叶以降,长芦盐业的重心逐渐北移,到清代,天津则取代沧州成为长芦盐业的重心。运道的变迁和晒盐技术的推广是长芦盐业重心北移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清代湖广盐业贸易中的官商关系吕一群盐铁官营,是我国封建经济的一大特征。及至清代这一特征仍被沿袭下来,盐税收入成为清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大来源,“钱粮之大款项,田赋、关税、盐课三者而已。”①清代盐的运销主要是由商人来完成,当时除了云南等少数地方仍实行官运官...  相似文献   

7.
清代两淮海盐的赋税是朝廷的大宗收入,在其生产、运输、销售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名目繁多的私盐的冲击。为售销淮盐、保证朝廷的课赋收入,清代统治者极其注重两淮海盐的缉私,为此建立了涵盖两淮海盐的产、供、销所有环节的完整管理体系,制定了相应完备的法律法规。但因自身的没落,其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私盐市场的形成由"市场需求"决定,盐商与官员均有可能惟利是图"挺身而出"走私食盐。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在归属两淮盐区的湖南南部衡州等府的市场上,官盐几乎无法销售,而广东私盐横行。显而易见,其原因在于粤盐运输距离短,在当地的售价低于淮盐。但将价格优势变成市场事实,还需要人的要素参与。在本案例中,该要素主要有三:第一,两广盐区商人设置"熬锅"煎煮粤盐"化官为私"进入淮界;第二,两广盐区各级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支持广东盐商、强烈反对两淮盐区防御粤私的政策;第三,两广盐区盐商联结并依托湖南地方官为走私活动提供便利。以上诸多因素说明,在湖南南部形成的粤盐走私市场,固然离不开粤盐的价格优势,然而将市场流通的潜在可能性转为现实性,主要依靠的乃是官商联手,两广盐区的官员和盐商利用制度空间,培育与推动了粤盐在湘南的私盐市场,官与商出于特殊利益共同制造了私盐市场。而所谓"市场需求论"与"官商挺身而出论",都不能完全解释私盐市场的内在逻辑,理解传统市场体系必须关注相关的政治与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9.
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在建立华中抗日根据地的同时,及时开发江苏盐区,发展盐业经济,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根据地盐业的巨额税收,为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根据地盐业政策调动了盐民盐商的积极性,保证了物资供给,改善了盐民生活。根据地盐区的经济斗争与军事斗争相结合,彻底粉碎了敌伪顽的经济封锁,巩固了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清代两湖市场与四川盐业的盛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清代以官督商销为主要特征的食盐专卖,沿袭着前代的专商引岸制,其内容为:签商认引,划界运销,按引征课。划界运销是系结产地与销场的主要之环节,它不但影响着盐商的兴替、盐课的征纳,而且直接制约着盐业的发展。 本来,为了食盐的销售而划分盐销区,应该考虑到各地的产量和销量,以及各地的运输距离与盐价等诸方面的因素,使食盐在运销环节中符合经济原则,以便达到通商便民的目  相似文献   

11.
食盐(NaCl)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又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内蒙古地区盐湖众多,湖盐储量大,含盐率高。本文阐述内蒙古地区盐湖的分布概况,探索盐湖最早开采、利用的年代以及盐湖的生产方法问题。文献资料表明,内蒙古地区的盐湖早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前即已开采利用。内蒙古地区湖盐的矿床形态不同于其它盐矿(如海盐、井盐等),其卤水多已饱和,多数盐湖中盐已结晶析出,所以旧时采盐主要靠晒、捞、耙、搂,人工生产。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代历史研究中,教案史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而地区性教案的研究又是近代中国教案研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因其在清朝独特的地位和清政府对此地区有别于内地的管理方式,其教案的发生又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内蒙古地区教案研究将更具典型意义。通过对内蒙古地区教案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总结,希望以此为基础为日后内蒙古地区教案问题更深入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地名是人民为了社会交往而赋予的特定空间位置,是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语言代号。宁波历史上盐业生产十分繁荣,从先秦到明清盐业都是宁波的支柱产业,建立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生产组织管理机构。因此宁波地名被渗透了丰富的"盐"文化,文章通过研究宁波地名了解宁波古代独特的地形地貌,探析宁波盐业发展的历史和文化。  相似文献   

14.
历史上四川井盐业的生产力空间布局经历了四种历史形态 :一是秦代井盐业发生期 ,主要特征是生产分布范围小 ,产量有限 ;二是汉至唐生产力空间扩散阶段 ,产地范围扩大 ,数量增加 ,但技术落后 ,产量低 ,属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 ;三是宋至明代的过渡阶段 ,生产的空间扩展结束 ,产量有所增加 ,但技术进步趋势受到封建盐业制度的扼杀 ,使井盐业停滞不前 ;四是清代生产的大规模集中 ,形成大的生产中心 ,从而带动生产方式的变革和形成盐业专业化城市。造成井盐业生产力空间布局演变的主要因素是生产技术的进步 ,区域市场开拓 ,人口的增加以及封建政府盐业政策的变更等  相似文献   

15.
三峡地区是一个复杂的地理和行政区划环境。因清政府实行不同的销售政策导致了该地区食盐问题的错综复杂,贫困民众为生活用盐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本文分析了清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人民食盐问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相关问题,并作出了深刻反思以启迪现实。  相似文献   

16.
私盐产生由来已久,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各时期所产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本文主要探讨清朝私盐贩运对人民生活、榷盐体制、政府财政收入等方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扬州盐业之兴始于西汉,最盛期是在明清之际,南河下与扬州盐业的关系主要也就在这个时期。明代中期,扬州建新城,南河下是新城的一部分。这里,盐商聚集。经过历史的积淀,南河下留下了很多盐商与盐业经济的遗迹、遗事。扬州能成为“淮盐”产销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市街”的街名能说出其中的道理。扬州在中国盐业中的独特经济地理,还可以通过“四岸公所”及其“岸”字来说明。南河下是扬州盐文化旅游的重要区域,南河下见证了扬州的半部盐业史。  相似文献   

18.
试论清代八旗的翻译科考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科考试是清代八旗科举制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清朝统治者加强其政治文化统治的一项重要政策,同时也是清统治者借此保持和维护满蒙自身文化传统和文化习俗并进而积极吸收汉民族优秀文化的政策之一。翻译科考试采取了历代科举考试的基本规制,其考试内容和取录方式也一仍其旧,在科举考试的某些方面,则根据八旗翻译科的实际情况做了相应的改革。  相似文献   

19.
清代是由满族建立的王朝,在以满族为核心的统治集团中,蒙古八旗是重要的依靠力量。蒙古族边疆大臣大多出身于蒙古八旗,比较集中地派出到西藏、新疆和外蒙古。选派蒙古族边疆大臣的出于朝廷对蒙古族的信赖因素,也有蒙古族在历史上影响、蒙古族与藏族和外蒙古的文化认同因素。蒙古族边疆大臣自幼接受蒙、满、汉多种语言文字教育,其汉文创作数量和水平都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