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较为系统地分析了 1932— 1935年间川陕苏区土地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政策措施及经验教训等问题。为了解决川陕地区土地占有不均、地租剥削沉重、人民生活困苦等诸多问题 ,川陕苏维埃政府广泛发动农民群众 ,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运动 ,废除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建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一深刻变化 ,初步改变了当时川陕苏区农村的阶级结构 ,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有力地支援了革命战争和根据地建设  相似文献   

2.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是地主阶级的总代表,是地主阶级政权的主宰,是人民头上最大的剥削者、压迫者。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在历次的农民革命运动中,一向是把皇帝当做主要对象来打击的。北宋末年方腊领导的大起义,高举战旗反皇权,便是一个光辉的范例。一北宋末年,以徽宗为首的反动腐朽统治集团,对人民进行了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为了填充他们无底的欲壑,任意地强占民田,无限地增加赋役,公开地卖官鬻爵;尤其是“花石纲”的掠夺,更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结果使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许多农民失去土地,被推向死亡的边缘。“哪里有剥削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斗争”,终于暴发了北宋末年的农民大起义。  相似文献   

3.
中国封建半封建土地制度下的地租剥削苛重,是世界所罕见的。长期以来,人们通常是以地租率的高低,即亩地租量与亩农作物产量的比率(或地租额与地价的比率),来衡量封建地租的剥削程度,这自有一番道理,但并不准确、科学。学术界曾有以地租剥削率的计算  相似文献   

4.
两宋土地政策一脉相承 ,既有对前代土地政策的继承 ,又有自己的特色。北宋土地政策直接影响了南宋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它加剧了南宋土地分配不均状况 ,使土地高度集中于少数人之手 ,改变了农民的阶级结构 ,使以下户农民为主体的阶级结构演变为以租佃农民为主体的阶级结构 ,从而影响了国家税收 ,引起赋税结构变化 ,加重了城市工商业劳动者的负担。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超经济强制剥削 ,加速了社会不稳定进程 ,加深了社会危机 ,直接引发了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多种形式的斗争。  相似文献   

5.
(一) 毛主席教导我们,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1813年(清嘉庆十八年)李文成领导的河南、直隶、山东天理教农民起义,正是由于满汉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阶级矛盾异常尖锐的必然结果。 清王朝自雍正、乾隆以后,满汉地主进一步勾结,大肆提倡尊孔读经,拚命推行反  相似文献   

6.
毛主席说: 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这种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水浒传》正是一部以中国封建社会农民革命为题材的英雄史诗。它真实地、艺术地描写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支农民革命队伍的形成、发展壮大和失败的全部历史过程:深  相似文献   

7.
明代末期,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十分尖锐。王公、贵族、官僚及地方豪强势力,各自凭借特权吞并土地,形成大土地集中。丧失了土地的农民,沦为地租压榨之下的佃农,一部分成为特权地主的家奴、佃仆。国家的赋税日益加重,破产农民不得不背  相似文献   

8.
鄂西北红巾军起义是太平天国时期湖北地区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在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影响下,鄂西北地区农民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一次激烈阶级斗争。这支起义军在襄阳起义后,先后攻克鄂西北、豫西南、鄂西南等地10多座城镇,队伍号称10万,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起义军在斗争过程中消灭了大批地主武装,摧毁了大量设于鄂西北等地的清政府统治机构,开仓济贫,把储存在各地的粮食分给贫苦饥民,沉重地打击了鄂西北地区的封建统治,对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反清斗争作了有力的声援。  相似文献   

9.
鄂西北红巾军起义是太平天国时期湖北地区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这次起义是在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影响下,鄂西北地区农民反对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一次激烈阶级斗争。这支起义军在襄阳起义后,先后攻克鄂西北、豫西南、鄂西南等地10多座城镇,队伍号称10万,有力地配合了太平天国和全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起义军在斗争过程中消灭了大批地主武装,摧毁了大量设于鄂西北等地的清政府统治机构,开仓济贫,把储存在各地的粮食分给贫苦饥民,沉重地打击了鄂西北地区的封建统治,对太平天国和捻军的反清斗争作了有力的声援。  相似文献   

10.
试论我党富农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富农约占农村人口的百分之五左右,一般占有较多的土地、耕畜、农具,他们大多有一部分土地出租,又放高利贷,带有半封建性质。他们以剥削农民的雇佣劳动为主要特征,同时自己也参加劳动,在这一点上,它又属于农民的一部分。因此,在一定时期,他们会同农民群众一道参加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而在反对地主阶级的斗争中可能中立。但革命发展对他们不利或革命力量不够强大时,他也可能站在地主一边反对革命。中国共产党根据富农的阶级特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随着革命任务的不同和斗争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对富农的政策。总的来说,在…  相似文献   

11.
关于我国封建社会历次农民起义的原因,毛主席早已明确指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①这是我们研究农民起义原因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四人邦”为其篡党夺权需要,大搞影射史学,妄图把秦末农民起义原因歪曲成农民为反对奴隶主儒家复辟路线的统治。在这个问题上,也必须拨乱反正,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2.
宋元时期,从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起,经历南宋,至公元1368年元王朝灭亡止,共408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发展阶段。由于隋末和唐末农民战争对门阀士族势力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使封建生产关系相对地得到了调整,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因此,宋元时期社会生产和科学文化都有新的发展。但随着土地兼并的更加剧烈,土地高度集中,在租佃制度下,农民所遭受的封建剥削日益加重,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斗争不断激化。争取政治平等、争取经济平均、反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对等级森严的封建统治秩序,便成为宋代以后农民革命的主要要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封建社会前期,法家在千百万奴隶大起义的推动之下,代表着新兴的地主阶级向腐朽的奴隶主阶级作斗争,要求用封建制的生产关系去代替奴隶制的生产关系,这时法家的阶级基础及其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是十分清楚的。到了封建社会的中后期(指西汉中期到明代中期以及明代中期以后到鸦片战争以前),由于奴隶主阶级已经被打垮,奴隶制全面复辟的危险已经过去,而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却不断激化起来,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统治的斗争越来越厉害,这就使得地主阶级的历史地位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变化:从原来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革命的阶级变成了一个保守的以至于反动的阶级。这时的法家和封建社会的前期的法家不同,它已经不再是新兴的革命阶级的代表。但是,在这个历史时期内,儒法两条路线的斗争仍然在继续  相似文献   

14.
施耐庵为什么写《水浒》,它的创作思想是什么?这是很值得研究的问题。过去,不少研究《水浒》的人认为,施耐庵写《水浒》是为了歌颂农民起义,总结农民革命的经验,甚至称这部书是“农民起义的教科书”。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实际上,施耐庵写《水浒》是站在地主阶级招安派的立场上,把小说当奏折,为皇帝和整个地主阶级如何绞杀农民起义出谋画策的。我们知道,农民起义是封建社会阶级斗争激化的必然结果。“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中国历史上,象秦、汉、隋、唐、元、明等著名的封建王朝,都是被农民起义的革命风暴所摧毁。因此,  相似文献   

15.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反封建斗爭的加剧,我国封建经济制度在两宋三百多年中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这个变化就是:许多地区虽然还存在着庄园农奴制,但从全国范围看,占主导地位的已经是封建租佃制了。特别是在社会生产力最发展的地区,象以太湖为流域中心的两浙路一带,在租佃制中更发展起来了以实物和以貨币为形态的定额地租,更加突出了宋代经济制度的变化。本文打算对貨币地租的问題作一初步探讨,错谬之处請同志们多加指正。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通过对商品的剖析,揭示了资本的秘密;那么,封建主剥削农民的秘密在哪里呢?马克思说,在于地租,“地租在历史上(在亚洲各民族中还是在最大范围内)表现为剩余劳动的普遍形式,即无偿地完成的劳动的普遍形式”。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民族的原因,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封建主攫占农民剩余劳动乃至必要劳动的这种“普遍形式”,常常又有种种特有的表现形式。黔西北民族地区地租形态的多种多样,则是这些奇特形式的一例。  相似文献   

17.
王充是东汉前期的唯物主义者,是公开举起“伐孔”、“刺孟”的战斗旗帜的进步思想家。王充所处的时代,是孔孟儒学取得独尊地位的时代。西汉王朝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权,它继承了秦王朝的政治路线,从汉高祖刘邦到汉宣帝刘询都是尊法的。到了西汉末期,随着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地主阶级的历史地位发生了变化。世家豪族地主的势力越来越大,土地大量兼并和集中,农民被迫流离失所。残酷的封建压迫和剥削,激起农民的反抗,到处举起起义的火把。地主阶级被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吓破了胆,他们一面残酷地镇压农民起义,一面乞灵于孔孟之道,大肆提倡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孔孟儒学,主要是天人感应神学目的论,作为麻痹、瓦解广大农民斗争意志的精神武器。从汉元帝刘奭开始,儒家思想在地主阶  相似文献   

18.
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采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鼓动工作,来揭露封建地主阶级的残酷剥削,批判封建制度的黑暗统治,宣传农民军“割富济贫”、“均田免粮”的革命思想、主张和政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它在中国农民革命  相似文献   

19.
明代中期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斗争,次数之多,范围之广,时间之长,大大超过了以往时期。从参加成员看,除农民外还有矿工等等;从纲领口号看,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农民的平均、平等思想;从斗争的形式看,是多种多样的,从逃亡到抗赋抗役,从抗租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苏北农民土地短缺是由官僚、地主、商人对土地的大规模兼并和沉重的人口压力造成的。无地或少地的农民主要依靠自身劳动力,年复一年地以落后的耕作方式进行生产。在沉重的地租剥削下,处于入不敷出的艰窘境地。由于土地短缺,特别是土地占有不平衡与人口压力的双重作用,将农民推出家门,迫使他们走上离村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