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张学松 《中州学刊》2006,14(6):178-181
韦庄名诗《秦妇吟》具有小说化的特征。一是它的虚构性,诗篇在历史背景真实的情况下虚构了人物、情节和环境;二是它独特的叙事视角和虚实相间的叙事艺术。其小说化的手法又是为表现其“志”和“情”服务的。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秦妇吟》可谓第一篇小说化长诗,它的出现与文体互渗、中国小说的成熟———唐传奇的繁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刘波 《兰州学刊》2006,11(4):56-58
本文以陈寅恪所撰之《读秦妇吟》为研究底本,参照各家关于《秦妇吟》失传之说,从女性主义的视觉分析这一公案,解析女性在危难中忍辱抗争的悲壮精神,以彰显韦庄《秦妇吟》中所蕴涵的生命之美。  相似文献   

3.
韦庄自禁《秦妇吟》原因再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五代到现在,埋没了几乎一千年的《秦妇吟》居然在敦煌石室中发现了。全诗238句,1666字,也是一首叙事长诗。由所见到的七、八种本子校订下来,完整无缺,曾有许多人作过考订注解。至于它湮没的原因,在这以前因为没有原文做凭证,就都相信孙光宪《北梦琐言》的话:“蜀相韦庄应举时,遇黄寇犯阙,著《秦妇吟》一篇,内一联云:‘内库烧  相似文献   

4.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09,30(4):109-114
唐代是反战文学的自觉时代,反战文学繁荣发达。杜甫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写了不少反战的诗歌。《兵车行》、《洗兵马》、“三吏三别”就是其反战诗代表作。正是有了他对苍生黎民的同情,有了对社稷江山的忧患和对穷兵黩武的批判.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诗圣地位。  相似文献   

5.
《易林》本为占筮之作,但在诗歌不甚发达之西汉却极具诗歌色彩和文学价值。《易林》中有众多林辞涉及到战争,淋漓尽致地流露出焦延寿的反战思想。这种反战思想源于焦延寿对西汉中前期战争灾难的深切体悟和对先秦诸子反战传统的赓续发扬,同时,也离不开其对时代思潮的吸纳和传承。《易林》反战思想在渴望和平的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其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韩伟  赵娜 《兰州学刊》2014,(12):71-76
在反战电影中,对于人性的展示与思考,体现了电影独特的魅力与价值。人性,作为人类道德存在的基本标志,彰显了生命存在的普遍意义和基本需要。文章以米哈依尔·卡拉托佐夫创作的电影《雁南飞》和斯坦利·库布里克导演的《全金属外壳》为例,从四个角度,对反战电影中塑造的人性进行阐释,把人性作为一种特定的对象,呈现于我们最平凡的情感中。在对反战电影的分析中,文章试图挖掘出沉潜于影片中的人性的生命意义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7.
评价历史人物,是一种认识活动.这种认识过程,是通过两个层次即事实性认识和价值性认识来进行的(参看拙文《评价历史人物要遵循认识规律》,载《华中师院学报》1982年第4期).对历史人物所进行的价值认识,是一个历史的认识,它是具体的,是发展变化的.我国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李贽,在他评价历史人物的专著《藏书》、《续藏书》里,对战国至元的八百名历史人物,以及神宗以前明代的四百名人物进行了品评.他宣称要"颠倒千万世之是非",以"予李卓吾一人之是非"为标准,去重新评价历史人物.李贽到底是以一种什么价值观去评价历史人物的,他的价值认识具有什么特点?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讨.一李贽在《藏书》和《续藏书》中对历史人物的事实性认识,主要是根据以往的官修史书;其价值性认识,则主要渗透在大大小小  相似文献   

8.
本文译自鹿地亘著《日本士兵的反战运动》一书中的第一章《成立反战同盟》(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到一九三九年九月)。  相似文献   

9.
《史记》、《汉书》对人物个性与命运逻辑的表述迥然有别。《史记》记述人物以天性为主,《汉书》则以德行为主;《史记》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汉书》则认为德行决定命运。这主要是由于司马迁和班固在历史观、写作宗旨上的差异,以及两书反映的史实不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海明威的作品《在异乡》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战争对人类的身体、心理以及人际关系造成的巨大创伤。战后的生活环境冷酷无情,人们彼此相互疏远。面对着绝望的生活环境,海明威塑造了坚守勇气与尊严的"准则英雄"形象。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在身体、精神、社会关系的创伤以及准则英雄的人物形象,试图从中探究海明威的反战情绪。  相似文献   

11.
《长恨歌》是以玄宗和杨贵妃为主人公描述爱的无限力量的作品。一个男人,如果真爱上一个女人,就会沉溺于中不可自拔,从而一味地向这个女人求爱;而一旦失去了这个女人,就会沉浸在无限的思念和悲叹之中,这就是《长恨歌》描述的爱的真实。这与《李夫人》一诗中用"苦"、"惑"等负面形容词来表达对爱美女的厌恶之情而达成"鉴嬖惑"的目的有着根本性的不同。白居易认为,《长恨歌传》是讽刺李杨沉溺情爱的文章、《长恨歌》是描写玄宗对贵妃之情爱的诗歌。由于有了《传》,"批判"的任务可由《传》一力承担下来,所以白居易就可以毫无顾虑地让"深刻的爱情"成为《歌》的焦点。  相似文献   

12.
陈明镐 《学术探索》2004,(2):110-114
作者以中国古代文人即刘勰、李翱、魏了翁、杨维桢、钱谦益、王夫之、洪亮吉等的诗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诗论中主张的本性与创作主体具备的条件,论述了本性的渊源,并探讨历代诗论强调诗人本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昌庆志 《云梦学刊》2005,26(4):39-41
楚辞"山鬼"原型研究可谓众说纷纭,但均无法以<九歌·山鬼>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印证.笔者立足文本,从地下发掘资料与楚辞时代广泛的文化背景着眼,认为"山鬼"形象既非源于地祗鬼怪,也非源于具体传说人物,而是泛化的楚人女性先祖,其原型应为"三苗"原始部落女性首领,在楚秦争战的屈原时代始得跻身于<九歌>鬼神之列.  相似文献   

14.
对北宋七绝审美风格迥异于唐人的原因,清代一些诗评家将其归结为北宋诗人对七绝诗体源起的错误理解。此类论述涉及问题有二:一是北宋诗人认为七绝乃截律而成;二是北宋七绝不像唐代入乐而歌。其评述似是而非。  相似文献   

15.
刘蔚 《文史哲》2004,(6):39-44
田园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门类,宋代是田园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段。宋代田园诗的演进经历了承袭、自立、突变、繁盛、深化五个时期:从北宋前期一味地步趋晋唐,到北宋中后期开始形成独特面目;从南宋初期因战争因素的介入而发生突变,到南宋中期由于大家、名家的出现而空前繁荣,再到南宋后期继续深化。在曲折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宋代田园诗从稚嫩走向成熟,从单薄走向丰厚,形成煌煌大观,为中国古代田园诗史绘上了绚丽一页。  相似文献   

16.
《湘君》和《湘夫人》是屈原《九歌》中独具特色的两篇作品,诗篇的主旨是否与屈原的经历、思想和情感有关,一直是古今学者所争论的焦点。从诗篇所表现的思念、求索、幻想、失望和绝望的情感历程来看,“二湘”的主旨是借湘水男神和湘水女神期而不见的情节、誓死不渝的情感与思想,来寄托并表现屈原自己对君王忠心,却被君王疏远、理想不能实现的惆怅之情。  相似文献   

17.
《所罗门之歌》是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讲述了黑人青年奶人寻求黑人民族历史文化之根,完成自我重塑的成长过程。在小说中,莫里森以“黑人会飞”这一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情节发展主线和象征核心,向读者展现了几种不同的“飞翔”,表达了以奶人为代表的非裔美国黑人族群渴望保存民族传统文化的强烈愿望和对自由、真实生活的热切向往。  相似文献   

18.
李军 《殷都学刊》2004,(3):56-59,80
这反而从另一侧面说明了宋无诗“史”的特点。元代诗人宋无诗初论@李军$北京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北京100875~~~~[1]杨镰.元诗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元人十种诗[Z].北京:中国书店,1990 [3]袁世硕,阿布晋一郎.解识龚开[J].文学遗产,2003,(5):8496.  相似文献   

19.
钟嵘《诗品》评陆机诗"有伤直致之奇",关于"直致"一词,《诗品》注者或略而不注,或注而不详。"直致"是六朝习用语,是钟嵘《诗品》中的一个重要诗学概念。钟嵘将"直"区分为"直致"和"质直"二体。"直致"乃"自然英旨"、"风华清靡"之美;"质直"乃田家语。钟嵘褒"直致"而贬"质直",把"直致"与"雅致"并立,视为诗学中的两个相对但不矛盾的审美范畴。唐宋以后,"直致"成为文学批评中应用广泛的专门概念,但大多是作为一个贬义词来使用,与钟嵘推崇"直致"的原意相反,这是对钟嵘"直致"说的歪曲和误解。  相似文献   

20.
王宏林 《殷都学刊》2008,29(4):67-70
王安石晚年创作在宋代即深受推崇,但两宋所论各有侧重。北宋人强调其风格的深婉不迫,南宋人则特意强调绝句这种体裁的典范意义。严羽《沧浪诗话》以“王荆公体”来代指王安石晚年绝句,乃是立足于南宋习论。“王荆公体”的诗学渊源主要是老杜和晚唐诸家,由此导致严羽认为“王荆公体”不如唐人,这也体现出严羽诗论“宗唐贬宋”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