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格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西方人格完善理论强调观察学习是行为获得的基本方法,强调完善人格道德教育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等三个方面,强调显形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借鉴该理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应从外部灌输和自觉观察学习的关系、教育方式生活化、增强教育方法的启发性和诱导性、加强隐性教育等方面加以改进,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大学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往往会陷入矛盾冲突之中,这些冲突的实质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两者之间的冲突。科学整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应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理智发展与专业技能培养、学问修养与人格修养、显性影响与隐性影响的辩证统一,从而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运用隐性教育原理,通过各种有效载体使教育者在无意识状态下提升思想政治素养的教育方式。习近平青年教育思想论述涵盖了丰富的隐性思想教育资源:以"文"化之,运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来启发和鼓舞青年群体;以"心"化之,注重青年群体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疏导;以"景"化之,号召社会和高校努力通过各种有效的"场景设置"来引导青年的价值取向;以"情"化之,通过表彰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来强调家风建设对青年的重要影响。通过以上四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可以总结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并探索有效的实践路径,最终促进青年的自我教育实现。  相似文献   

4.
隐性教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教育方式,它所具有的教育意图的潜隐性、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教育方式的生活化、实践化的特征,能有效的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广大学生的价值传输。本文尝试基于隐性教育的视角.从剖析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困境人手,探讨在高校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5.
文学具有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一功能是通过文学的基本功能表现出来的.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充分利用并发挥文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达到反思自身,塑造完美人格、价值引导,明确理想目标、道德感知,内化行为习惯、调解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6.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科,既负载着文化,也传承着文化,其学科特点使之担负起了培养学生审美人格的使命。本文主要从审美人格培养的内核、载体、发展方向去探讨语文教育在其中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语文教育中审美人格培养的显性途径和隐性途径,将语文教育与审美人格的培养二者贯穿起来,促进学生审美人格的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隐性教育由于其目的的隐蔽性、内容的渗透性和效果的顺然性等显著特征愈益受到学界关注。从隐性教育的视角,引导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使之不再囿于空洞说教和纯粹道德知识学习,可把大学生的认知、情感、行为紧密结合起来,较好地实现社会价值规范与个体价值需求的统一,从而提高教育之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隐性教育就是在区域化、例行化的实践中,自觉地通过活动的具体情境传递学习、生活中的共识。隐性教育具有实践性、非话语性、内容的非专业性、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同一性、开放性和自觉性。现代高校隐性教育是普遍现象,并且现代性强化了隐性教育的不确定性,辅导员必须反思性地运用隐性教育的理论来应对这种不确定性,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9.
闲暇教育是培养工科大学生完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健全其人格品质、实施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崭新视角和应有之义.目前工科大学生出现闲暇价值认知层次和行为意向性偏低、闲暇生活内容层次不高、满意度偏低、闲暇管理技能缺失等现象,闲暇教育呈现出理念模糊、形式间接、方法隐性多于显性、内容单薄、资源缺乏等问题,亟待我们做出反思与调整,为卓越计划实施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新时期大学图书馆隐性教育概念的引入,从隐性教育的预期性、隐性教育的形式、图书馆隐性教育的特殊性、图书馆馆员隐性教育的作用以及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思考。  相似文献   

11.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包括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可以分为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等,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表现为它可以引导政治方向、激发精神动力、塑造个体人格和调控品德行为等几个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  相似文献   

1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继显性教育之后,又一种常新的教育方式,最初是由西方学者提出,引入我国已有30多年.根据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理论和以往获得的现实价值,提出学校和社会两个层面来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以促进隐性教育向深层次发展,满足受教育者的多元化需求,进而实现受教育者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大学教育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体系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另一方面又通过大学特有的文化环境、精神氛围、教育者的人格熏陶、大学生人际交往等生活领域的相互影响等非课程化的教育,使教育者学会思考,学会做人。这种教育对青年大学生的人格及自身发展都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给教育者带来重大启示。  相似文献   

14.
隐性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很大的补充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具有教育过程的超时空性、教育资源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内隐性、教育方式的自主性的特点,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隐性教育目前还存在认识不足、载体不多、保障制度欠缺、教师素养不高的现状,可通过课程教育的诱导渗透、校园环境的规划建设、网络文化的引导熏陶、学生心理需求的适度满足、社会实践的扎实开展等途径,促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等院校校园视觉文化中隐性价值的研究,皆在在校园视觉文化环境构建的过程中,让师生体验教育成长中的"美",追求求真、崇善、重情和达美的隐性教育,实现在精神上对师生价值生命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6.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 它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新方法,即要求要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化、进、新”的 科学方法,深化显隐协同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改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创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7.
创新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终极存在价值。实施创新教育 ,旨在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优秀的创造性人格、很强的创新能力。为此 ,高校必须在教育思想、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8.
高职生的年龄化、个性化、职业化、社会化等特征的心理素质教育,也包含心理能力素质(即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即人格因素)、身心潜能和心理健康等方面内容,通过开设辅导课程、融入课外活动、渗透各科教学、多形式心理咨询、自主心理教育等形式以达到心理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19.
隐性教育要求教师努力淡化教育痕迹,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意图,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隐性教育包括暗示教育法、身教法、心教法、氛围教育法等。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环境中的不适应性日益凸显,实效性不断弱化。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应的概念,具有隐蔽性、渗透性、自主性等特点,它是传统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补充。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的构建需要遵循方向性原则、受教育者主体性原则、借鉴创新性原则和实效性原则,它主要包括校园文化、校园生活、隐性课程、师德师风和社会活动体系等五个方面。现阶段,构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立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结合的新模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