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常生活的诗化——日本汉诗艺术特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宇春 《唐都学刊》2005,21(1):33-37
超政治性是日本文学的传统.日本汉诗与中国古典诗歌虽在形式上完全一致,但它反映的是日本的文化及日本人的审美特征.日本汉诗中以田园风光、自然山水以及隐逸情怀为主题的诗歌,在民族心理、审美情趣、表现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中国古典诗歌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日本汉诗是用中国汉民族文学语言和传统诗歌创作形式表达日本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作品。它是日本汉文学艺术宝库中最主要和最有价值的文学珍品。日本汉诗,跟至今活跃于日本书坛的汉诗文书法一样,昭示了借助中国艺术语言表现日本艺术家审美理想的可能性。这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如果抛弃“淮北生枳”的陈见,从比较学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和正确评价日本汉诗,对了解日本汉文学,研究诗歌创作心理学,甚至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诗家作品,无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拟从不同的发展时期对日本古代汉诗作一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杨芬霞 《唐都学刊》2005,21(3):31-35
梅花和樱花是深受日本诗人青睐的名花。在日本汉诗中,同样来自中国,外形有几分相似的梅花和樱花具有截然不同的审美意象和美学意蕴,却共同形成了日本咏花汉诗闲雅、淳朴、幽寂、感伤的诗歌风格。这与梅花和樱花所具有的独特品性、日本民族文化的积淀、中日文化的交流以及中国古诗的影响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从日本汉诗看中日文化交流袁忠鑫“汉诗”作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第一个使者走向东邻三岛。所谓日本汉诗,就是日本人用汉语和中国旧体诗的形式创作的诗歌。它是中日文化交流的文化纽带。从文学角度看,汉诗是中日两国文学的交融。两个国家、两个民族同用一种文学形式,这在世...  相似文献   

5.
20 0 0年 7月 2 0日下午 ,由浙江大学日本文化研究所和浙江省中日关系史学会共同举办的“深见东州中日文化研究出版基金”捐赠仪式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隆重举行。文化部副部长潘震宙、中华日本学会会长刘德有、浙江大学副校长倪明江、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公使吉泽裕及来自国内各单位的专家、学者代表近 50人出席了捐赠仪式。深见东州是许多中国人士所熟悉的老朋友。他既是日本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化人士 ,也是一位实业家。深见先生热中于中日友好事业 ,长期致力于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并对推动发展中国的社会公益事业非常热心 ,曾捐资为…  相似文献   

6.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由辽宁大学日本研究所主办的“中国东北与日本国际学术研讨会”,经过4天紧张、热烈的发言和讨论,于1992年9月29日胜利地落下了帷幕。6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日本研究者和日本学者出席了研讨会。辽宁省和沈阳市的有关领导沈显惠、李喜平、张毓茂和辽宁大学校长冯玉忠、党委书记冷绍哲出席了开幕式,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大和滋雄总领事与会祝贺。会议尚收到中华日本学会会长刘德有、中日友协会长孙平化、中日友协副会长林林、肖向前;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所长梅原猛、日本东方学术交流学会会长隅谷三喜男、亚细亚大学学长卫藤沈吉的贺信或贺电;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对会议提供了赞助、日本国驻沈阳总领事馆予以大力支持。由  相似文献   

7.
1982年11月9日是苏联著名的中国学家、东方学家、中国和日本文化问题的研究专家、苏科学院通讯院士、语言学博士尼古拉·特罗菲莫维奇·费多连科(费德林)的70岁诞辰。苏联有关各界隆重庆祝了这个日子。费德林是莫斯科东方学学院的毕业生。他从事学术研究工作已达45年之久。费德林于1943年,也就是当他31岁时,就写了论述中国古代最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学位论文,并获得了语言学  相似文献   

8.
《日本学刊》2012,(4):2
<正>中华日本学会于2012年4月7~8日在辽宁沈阳召开会长办公会议。会议总结了学会工作,着重研究讨论了中国的日本研究界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0周年举办相关学术活动的具体事宜。  相似文献   

9.
1987年8月20日至22日,日本文化学术讨论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主办,有来自全国十几个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及在京有关部委、友好团体、学会和新闻出版单位的60余位专家、学者和青年研究人员出席。日本研究所所长何方致开幕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赵复三、对外友协林林等出席了会议,并作了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所研究员、日本史学会会长万峰、外国文学所研究员、日本文学研究会会长李芒、中  相似文献   

10.
今年三月,作为日中社会学会第二次访华团顾问,福武直先生再度来到中国,先后访问了北京、上海、苏州等地,带着中日社会学界日益增进的友好交往与合作的欣喜与展望,于四月初离华回国。万万没有想到,三个月后,他竟因心肌梗塞而与世长辞,终年72岁。噩耗传来,我们不禁为失去一位对中日社会学界的友好交流作出突出贡献的先驱者而痛惜不已。福武直先生是日本战后著名的社会学家,也是日中社会学会首任会长。他早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院社会学系,四十年代初曾经五次来中国苏  相似文献   

11.
严明 《学习与探索》2006,(4):127-132
朝鲜李朝时期,朝鲜汉诗人对中国汉诗所表现的主题、采用的艺术形式及审美标准进行了大量借鉴,并与本国的民歌相结合,创造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时调。时调歌辞的发展衍变表明:汉文诗歌的发展,使朝鲜国文诗歌得到艺术上的提升和创作发展的机会;而朝鲜国文诗歌反过来又推动朝鲜汉诗的进步发展和本民族特色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论韩愈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迪勇 《学习与探索》2003,3(6):115-118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曾经指出过韩愈诗歌“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事实上,韩愈正是以那些“以丑为美”的诗歌,开辟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新境界。诚然,韩诗“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使其诗自成一家于李杜之后,并且对宋诗特点的产生乃至整个美学风格的形成,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但不可否认,这也使得宋代那批追随他的诗人从娘胎里就染上了不少坏习惯。  相似文献   

13.
张义素 《日本学刊》2003,(5):154-159
为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 2 5周年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中华日本学会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于 2 0 0 3年 8月 12日举行报告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会长王洛林 ,中华日本学会会长刘德有 ,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副会长施用海 ,日本驻华大使阿南惟茂 ,日本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顾问、藤野中国研究所代表藤野文晤及中日双方的专家学者共约 80人出席了报告会。报告会开幕式上 ,王洛林副院长、刘德有会长和阿南大使分别致辞。王洛林副院长在致辞中阐述了缔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意义 ,回顾了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等…  相似文献   

14.
孟昭毅 《唐都学刊》2003,19(2):20-25
日本汉诗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结晶。作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汉诗迄今已有 130 0多年的历史。梳理和廓清这一历史 ,以凸现日本民族对汉文化独特的接受和创发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5.
刘宁  肖婷中 《唐都学刊》2012,28(5):22-30,39
《全唐诗》中对渭水有过描述的诗人共90位,而这90位诗人创作了128首"渭水诗"。这些渭水诗大体可划分为借景抒情诗、怀古咏史诗、即事感怀诗、唱和应制诗、送别友人诗、战争苦难诗、挽歌悲泣诗、其他八类。这些"渭水诗"在唐代山水诗发展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达到了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顶峰。  相似文献   

16.
狂诗作为一种特殊的汉诗创作,在日本近世诗坛上有着突出的表现.江户明治时期狂诗的盛行,印证了汉诗扎根在不同民族文化的土壤中,其形式及表现内容都可以因时因地因人而异,从而演绎出汉诗风格样式的丰富多样性.在长期接受中国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日本汉诗人不仅创造出了传统形式的日本汉诗,而且还在努力探求汉诗与日本俗体诗的结合之途.日本狂诗表现出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来自于滑稽和俚俗两大要素的巧妙融合.日本狂诗的演变过程中出现过三次创作高潮期,对市民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近世日本汉诗的一大新变,对近代东亚汉诗发展贡献独特.  相似文献   

17.
<正>为纪念中日甲午战争120周年,以史为鉴,考量现实,面向未来,中华日本学会、中国日本史学会、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和大连大学2014年8月9日在大连联合召开"甲午战争以来的中日关系"学术研讨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大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朱程清,大连大学党委书记王志强,中国社科院前副院长、中华日本学会会长武寅,天津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国日本史学会会长张健先后在开幕式上讲话。  相似文献   

18.
杜甫是一代伟大的诗人,最主要就是因为他在诗歌语言上的造诣和成就。本文试图从杜诗中的词语选择分析肌质关系对于诗歌意象的表情、诗歌风格、隐喻等多方面的作用,以检验西方文论中的诗歌对应原则和肌质理论,挖掘中国古典诗歌当中的独特诗性所在。  相似文献   

19.
伊东俊太郎先生是日本当代著名的文化哲学研究学者、日本学学者和比较文明论学者。 他1930年出生于东京。1953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文学部哲学专业。曾任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教授,现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日本比较文明学会会长。  相似文献   

20.
刁绍华 《求是学刊》2001,28(1):87-92
:瓦列里·彼列列申是旅居哈尔滨的著名俄侨诗人 ,远东俄侨文学的杰出代表。他在侨居国外的几十年时间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 ,出版了多部诗集 ,在世界诗坛上享有盛誉。彼列列申的诗歌表达了流亡俄侨诗人的思想情绪 ,反映了他们的悲哀和痛苦心态。光明与黑暗、绝望与信仰、自我谴责与祈求神灵之间的矛盾是贯穿他的诗歌的基本主题。彼列列申在艺术上继承了俄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还受到阿克梅派的一定影响。他在中国的许多诗作都是中俄文化融合的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