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1 毫秒
1.
陕甘宁边区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实现了从“民族自决”“联邦制”向“民族区域自治”的转型,导致这次转型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这次民族政策转型顺应了时代要求,满足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2.
民族政策的转型是中外民族理论在实践中的经验总结,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民族政策的转型是由阶级条件、经济条件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所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国"帮助"型民族政策面临着转型的强大压力。我国民族政策转型的价值取向不是简单的"民族主义"与"国家主义"之争,而必须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民族政策的完善与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制了民族政策转型的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我国民族政策转型的实现路径是利益协调机制的调整、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完善和民族优惠政策的转型细化。  相似文献   

3.
世界上大部分现代民族国家都包含了多个民族。民族国家的建立为民主治理提供了前提和必要条件,但由于国家内的少数民族寻求民族自决权及民族分离主义等倾向,往往会使现代民族国家的民主转型面临国家性问题,因此,选择合适的转型路径和转型策略至关重要。"自上而下"的转型路径,合理设计的选举方案和竞选制度,以及妥善的民族政策,将有利于民族国家的民主转型和民主巩固。  相似文献   

4.
以"历史怎么看、是非怎么判、问题怎么解、现在怎么办"为问,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体系和制度设计实现了疆域的大一统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格局。面对经济转型时期出现的民族关系新特点,欲以"强制认同"方式"彻底"解决民族问题的"新思维",将给中国民族工作实践带来极大政治风险。民族关系调适的主导力量在政府,抑制市场经济分化力量,发挥其整合功能,构建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关系机制,是民族政策的方向和民族团结平等的前途。  相似文献   

5.
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它必然与特定的时空场域相联系。市场经济发展、区域梯度发展与社会结构转型相互交织,构成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也影响到多民族社会利益格局,诱发形成了当下的民族社会问题。应对和解决经济社会转型中的民族问题,消解多民族社会结构紧张,需要提供整合型的解决方案:一是推动国家治理战略的转型,推动现代化走向公正协调的发展道路;二是调整民族问题的治理思路,发挥民族政策、地区发展政策与社会政策的功能协同;三是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适度开放民族事务治理边界,形成政府主导与社会协同相结合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6.
民族问题是当前的热点问题,亦是棘手问题,而民族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族政策.当前以民族区域自治为核心的民族政策的确需要适时调整,但并非如胡鞍钢教授所言,推动民族政策从第一代向第二代的转型即为与时俱进.相反,“第二代民族政策”缺乏现实基础,不适合我国民族国情,理应弃之.  相似文献   

7.
西方所谓的"60年代",实际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结束于70年代,就"民族"而言持续的时间还更长。这个时期,西方各国经历了深刻的社会转型,总体上告别种族主义、同化主义阶段,开始实施承认和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多元文化政策。让当代人意外的是,当时的中国曾以其特有的魅力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和推动过西方的这一转型。回顾中国对西方"60年代"转型的影响,尽管世界形势和我们的国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历史上的这一影响中所体现的我们"民族"理念的精髓,即民族平等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既是我们引以自豪的历史资本,更是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的自信所在,理应倍加珍惜。  相似文献   

8.
民族手工业既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种民族传承技艺。近代,在商业的推动和工业化的刺激下,云贵高原民族手工业得以从传统向近代转型,并具备了商业化生产特征。这种转型使云贵各民族以棉纺织和刺绣为首的手工技艺得以延续甚至提高。同时,云贵高原民族手工业向近代转型也推动了云贵高原民族经济的发展和"西南丝绸之路"的贸易,使其商品化生产趋势更为明显,并促进了各民族间的相互往来。  相似文献   

9.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的数百年是"西方"向"诸民族"的文化转型过程,而西方启蒙思潮为各民族国家积累新的文化资本奠定了现代思想的基础。17—18世纪以来,西方诸国俗语文学的经典建构既是启蒙思想运动的一部分,也是现代西方诸民族文化转型的重要阶段。在这一过程中,民族语言体制化和俗语文学经典化是西方"诸民族"文化转型的重要步骤;而各民族国家的文学经典建构既是民族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也是现代西方文学新纪元的开始。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少数民族犯罪社会控制的实践与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将犯罪社会控制分为国家本位与社会本位两种形态,认为我国的犯罪控制将实现由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型:刑事政策需要调整、重视非刑法规范的功能、倡导社会而非政府主导。论文认为中国少数民族犯罪的社会控制必须适应这种转型,尊重民族政策、关注民族因素,并提出社会控制转型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1.
民族教育政策是我国教育政策和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在民族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回顾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民族教育政策价值取向大致经历了民族教育政策稳步回归法制化、人的个体素养与社会素养并重、民族教育政策突显以人为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阶段,具有指导理论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策内容变化上从"社本"走向"人本"、政策发展手段"依法治教"体系逐渐完善的整体特点。而在新时代,我国民族教育政策在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及法治宣传教育方面有所坚守和超越。  相似文献   

12.
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清王朝面临资本主义强势紧逼而步步后退之际,中国民族问题在保国、保种语境下提出并演化,演化的核心是西来的"种族"、"民族"及其蓄含的一套价值观念,替代和改造王朝中国处理"五方之民"历史观念及传统历史资源,其大背景则是王朝中国向主权现代中国转型。理解和认识中国民族问题提出的历史轨迹,有助于今人认识和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中国国家统一和民族政策形成的历史国情,以及资本主义时代处理民族问题的目标原则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民族平等和民族繁荣是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在民族地区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特别是针对这些地区更是采取了特殊的优惠民族经济政策,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和稳定。但在贯彻落实这些政策的过程中,由于政策管理者、政策受体以及政策执行环境等各种因素影响,导致政策在施行过程中出现了达不到预期目的、同一政策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区、同一政策在同一地区的不同时期施行的效果不一样等明显的政策"波尾效应"现象。本文以云南省普洱市为例,阐述了国家民族经济政策波尾效应对边疆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及其表现,剖析了产生"波尾效应"的原因,进而提出减轻和消除民族经济政策波尾效应的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4.
话语即权利,在特定语境和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话语体系都是一种价值表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提出,为解决和研究民族问题树立了"治理"的价值准则。"治理"话语与我国现行民族理论政策上的"帮助"话语、"自治"话语和"民族关系"话语存有矛盾。贯彻"治理",使我国民族工作主题有了重要目标,使我国民族理论政策有了新内容,并拓宽了我国民族理论政策的执行方式。运用"治理",可以看到当前关于民族问题研究中的"族群""去政治化""第二代民族政策"等话语不符合治理理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思想。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民族政策可分为新中国建立初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新世纪新阶段的民族政策.不同时期的民族政策各有特点,促进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针对"第二代民族政策"提出者就所谓巴西的"民族大熔炉"政策,"有效地防止民族矛盾和民族冲突演变为民族分裂问题"等成功构建国家民族的举证和观点,对巴西解决民族(种族)问题的历史与现实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种族融合天堂"的巴西事实上存在着严重的种族不平等问题。认为所谓的"成功经验"是不符合事实的"假学说"、是以讹传讹的"伪经验"。同时,对巴西承认种族问题,在解决教育、就业等方面实行种族配额制度的现实政策进行了举证和分析,对"第二代民族政策"的违背学术研究准则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出了批评。得出巴西在处理广义的民族问题方面不能为中国提供经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话语体系中,"中华民族"是"大家庭",各个民族就是组成这个"大家庭"的成员,"民族大家庭"与新中国是二位一体的。新中国的民族工作和民族政策,虽然并未明确提出铸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标和任务,但在实践中对此有着充分的认识和自觉,通过一系列政策设计、制度安排和舆论引导,不断强化各民族对党和国家的热爱,强化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在事实上强化了各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的认识。这是贯穿新中国民族工作与民族政策的一条主线,也凸显了新中国民族工作与民族政策的初心,其历史经验值得研究和汲取。  相似文献   

18.
随着近世①民族国家观念的兴起和民族国家的形成.具有几千年"大一统"传统思想的中国封建王朝至清康乾盛世下也发生着变化.清廷在继承封建统治体制和观念的同时,也在潜意识的作用下加强了对中国的统一.其中康乾盛世下清廷的西藏及黄教政策就充分体现了此点.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清廷通过几次对藏用兵和体制改革,最终使西藏由中国传统的藩部转变为受中央政权有效统治的地方必要行政区域.虽然其问清廷在某些政策的运作上还存在不足,但此举却极大地强化了中央对西藏等藩部的统一,并最终促使传统的"大一统"帝国向近代民族国家转型.  相似文献   

19.
美国的肯定性政策与中国的民族优惠政策在发展历程和政策内容上存在意义定的相似性.中国的民族优惠政策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也在我国民族政策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但不同的是,美国的肯定性行动计划在不断地调整和修正,近十年来开始逐步淡化,甚至取消相关政策(部分州).而中国的民族政策执行到现在虽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但总体来讲,调整步伐相对缓慢.通过对美国肯定行动与我国民族优惠政策的比较,可以看出中美两国在处理相似问题上一些规律性特征,对我国民族政策的转型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0.
何为“第二代民族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有些学者对我国现行民族政策提出的种种批评,甚至认为推出"第二代民族政策"的时机已到等观点,本文结合国际形势和国内民族政策实践的经验教训,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阐明了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合理性、正确性,指出了坚持和完善现行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