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创作主体的个体作家的心态直接作用于创作过程,制约文学作品的风貌,作家群体相同相近的心态则可以直接影响一个时期文坛的创作趋向.影响文学创作文学演进的创作主体心态包涵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由人生观、历史观等制约并构成的创作心态;二是由审美态度、艺术追求等制约并构成的创作心态;三是由作家写作时的心境制约并构成的写作心态.创作主体的个体心态、群体心态与文学发展的联系应该受到文学史家的关注.  相似文献   

2.
文学思想的变革有规律可循。社会政局的变化和作家的人文心态是隋唐文学思想变革的基础。文学艺术家只有置身于社会变动的洪流中,承传和把握纯真的人文心态及心灵的契合点,才能确立正确的文学价值观,才能提高创作的实践性品格。从嬗变的角度审视隋唐文学思想演变的轨迹与特点,对当代文学创作,以及促进新文学思潮的形成和理论批评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学场与经济场、新闻场、娱乐场等其他社会场域相互作用,构成文学生成及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的文化环境,即文学生态。新世纪以来,作家的创作心态无疑受到文学生态的巨大影响。文学营销中的"品牌策略",使作家被贴上"符号标签",从而影响作家形成自足的惯性心理。媒介权力的施控,催生了作家的媒介炒作行为,亦传递了作家创作上的速度焦虑。视觉文化时代的"图像霸权",驱使作家迎合读者读图的偏好,一方面仿明星式进行身体形象包装,一方面创作趋于影视化,这恰是作家趋附心态的显现。探究新世纪文学生态与作家心态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更深刻地从创作主体的维度理解新世纪文学的现状与走势。  相似文献   

4.
作家的人格心态与文学创作有内在的关系;一代作家所特有的人格心态对于一个时代的文学会产生深刻影响。无论作家们的创作具有怎样的差异,各自特有的心理建树必然会影响到其创作潜势和创作力度。这主要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见出:精神支点的确立;对现实和人生的态度;超越自我得失的人格情操;耐得孤独和寂寞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5.
导师心态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创作心态。新时期作家中 ,张洁始终张扬导师心态 ,而“新写实小说”作家池莉的小说对导师心态发挥着一种解构作用。她们的创作分别体现着对理想主义的显性表现与隐性表现。  相似文献   

6.
论唐五代士子文化心态的嬗变及其在小说中的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国赋 《学术研究》2003,(3):121-124
唐五代小说散发着浓郁的主观色彩 ,透过小说文本 ,可以触摸到作家微妙而复杂的创作心理。有唐一代 ,士子的文化心态存在着嬗变的轨迹。从小说作品来看 ,初、盛唐时期 ,士子表现出乐观、自信、自豪的心态 ;到了中、晚唐 ,归隐心态、怀旧心态、空幻心态以及避祸心态在小说作品中有充分体现 ;唐末五代 ,文士希冀侠义之士扶持正义、铲除邪恶 ,于是小说中的侠客形象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对作家心态的研究是文学研究的新视角新方法 ,是更切实际的文学研究。东北沦陷时期作家在异族高压统治、内忧外患的特殊历史时期 ,经历着心灵的磨难。沦陷初期流亡关内的东北作家群、文学主张不同的“文选文丛派”和“艺文志派” ,三种不同类型的东北作家 ,在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下 ,呈现出不同的个性和心态 ,并由此带来了文学风格和艺术取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杨黎红 《东岳论丛》2019,40(4):113-124
文学创作往往出自作家对自我的痴迷,但中西作家由于文化传统的迥异,其自恋心态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矛盾冲突、创作方式,以及在当代不同的表现和变化,等等。从分析中西作家创作中自恋心态不同的文化表现形式入手,结合个案分析,通过比较探讨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其对中西文学创作具有的不同影响及其各自的优势与问题,从而确立看待中西作家不同自恋心态的正确态度,相互取长补短,裨益创作。  相似文献   

9.
现代中国文学社群文化生态与心态研究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存在着丰富而复杂的社群(社团和流派),其发生发展是一个整合的文化生态,而并非是单一的纯文学或社会政治的组织行为.同时,文学群体的特殊性在于作家聚散更有来自心理的因素和其精神的联系,并且这一聚散心理和精神联系直接影响着文学社群生态的平衡.现代中国文学社群作家聚散分合的心态与地域、教育、政治、经济四大现代文化生态形成了整体性互动关系.这是一种社团流派"文化场域"的透视,从而立体地考察作家人与事活动的聚散成因以及作家创作心理的背后表现出的群体文学倾向和文学风格等深层的主客体复杂因素,清理现代文学社群的"生态"与其作家的"心态"关系网络的线索.探寻其内在的生命纽带.  相似文献   

10.
汉代文学有其富于民族特色的思想价值与艺术风貌,出现了不同于先秦文学的新特点.汉帝国的强大与外向扩张、征服的姿态,支撑起整个社会的安全感和自信力,也影响到作家的心理状态与精神风貌.汉代已有了相当显著的文学意识,但总的看来,文学还没有从大的学术文化母体中完全分离出来,宗经重史成为其突出特征.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形成,士人心态随之发生变化,不少人以儒道互补安顿心灵的惶惑与失落.经学是汉代意识形态建构的一个极为突出的组成部分,对作家及其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两汉文学的嬗变过程,体现出与汉代政治、思想文化变迁的共振.  相似文献   

11.
“独语体”与“闲话体”代表了一种潮流和传统 ,反映了文人创作的不同心态 ,不同语体表现出的两种不同心态可以在同一个作家那里得到存在。本文通过对不同语体的代表作家的透视 ,阐述了两种心态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2.
共和国十七年的小说,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长河中,呈现出异常苦涩的样态.一方面是长此以往的民间精神与新近时代主流意识冲撞的矛盾,一方面是作家面对二者价值取向的矛盾.相形之下,何以涵融与怎样抉择,两组矛盾使三组作家(五四以来的老辈作家、解放区过来的中年作家、几次政治冲击后被边缘化了的作家),处在了从未有过的两难创作境地,陷入了心态相互掣肘的尴尬.于是导致了十七年小说文本质体分离的病象弊症.  相似文献   

13.
陈伟军 《江淮论坛》2006,(5):101-105
受建国后“十七年”舆论环境的影响,作家真切的个人感受与文学规范的威压,形成了一种心态张力。心态张力的矛盾运动,使得一些作家常常陷入自我反省、批判之中。相比较而言,在纠正自我的“偏差”时,来自解放区的作家能较快地适应权力话语的要求,在创作上能一定程度地化解个人感受与文学规范要求之间的张力,把握时代的脉动。  相似文献   

14.
在美华人的心态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美华人普遍有六种心态 :一、压力与打拼 ,二、危机与自卑 ,三、认同与调适 ,四、孤独与隐退 ,五、成功与发展 ,六、两难与抉择。只有不断调适心态 ,才能适应在美的境遇。  相似文献   

15.
2002年,在中国历史上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新世纪初2002年作家的心态是平和、沉静,以洞明世事的心态观照现实和历史.作家心态的这一转换,导致2002年中短篇小说作品新意的一现呈现.与20世纪90年代作家在市场经济下迷惑、浮躁的心态不同,作家对现实生活中的改革,已经心平气和,恰如其份地作出估价.他们不只以平和、平静、平实对待现实生活,也以平和、平静、平实对待历史.在创作方法问题上,作家在2002年也以平和、平静、平实的心态对待这一问题,从创作对象的特殊性出发,选择和采用最能反映和表现创作对象实际的某种创作方法,所有这一切,促使2002年中短篇小说佳作的问世.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作家创作动因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表现只有文学家才能表现的“自觉的作家意识”,实际上是一个“为何写作”的创作发生学问题。本文使用这一提法有特定意义,即用以区分不同类型的走上文学道路的作家。我们认为,作家为何写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艺术风貌和创作质量。具有自觉的作家意识的作家是...  相似文献   

17.
夏志清曾说中国现代文学充满了感时忧国的精神,中国现代作家“非常感怀中国的问题,无情地刻划国内的黑暗和腐败”,“中国作家的展望,从逾越中国的范畴”,刻意表现中国的困厄及拯救的希望。这个论断是符合ZO世纪初至SO年代中期以前的中国文学实际的(五、六十年代的革命文学除外)。从19世纪末到本世纪SO年代初,中国文学整体上呈现出与中国政治溶为一体的色彩。作家大抵带着赤诚的拯救国家、改造国家的理想从事创作,大抵对于国家现实的改革、未来的发展存有一套方案或设想。最显著的标志是:作家往往企图借文学来实现他们的政治抱…  相似文献   

18.
胡铁强 《船山学刊》2006,(2):138-140
文学人类学批评是一种同时具有人类学观念和审美观念的研究方法,它不只着眼于对神话、仪式、民间故事等文学范畴的揭示,而且应当挖掘出作家创作的文本下潜藏的民族文化心态。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正是从历史意识、宗教意识和性文化意识等方面对藏民族的文化心态进行深入剖析,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9.
徐洪军 《天府新论》2018,(4):151-158
作家回忆录的写作在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十分突出的文学现象,很多老作家发表、出版了一大批文学回忆录。但是,无论是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现场还是从30年来的文学史研究来看,作家回忆录一直处于被忽视的状态。在推进“当代文学历史化”、“重返八十年代”的学术思潮中,这一现象实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的界定与范围;“进步”作家人生经历、创作生涯的回顾与总结;“问题”作家人生清白的证明与文学地位的回归;缺失的回忆录与八十年代的文学场;文学史料的保存与文学史实的辨证;八十年代作家回忆录的生产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三批"南来作家"所处的历史语境、所受文化教育各不相同,因此其创作心态、身份建构有着不同的内涵。总体来说,"南来作家"的创作心态基本上遵循从中原过客心态到中港双重意识再到认同香港的属民意识,直至超越中原和香港面向人类的总体心态的发展过程,其家国想象越来越弱。它不完全是循序渐进的,其间交叉反复,呈螺旋上升的态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