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民族关系复杂。民族迁徙、民族矛盾、民族战争、民族融合、民族重组等内容成为这一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基本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真实现象,与此同时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各民族对于社会发展和民族融合作出的积极贡献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民族融合持肯定的态度,不但预测了民族融合的未来前景,而且客观地揭示了民族融合的存在及其进步性;李维汉在民族融合问题上有较多论述和独到的见解;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族融合因素日渐增长;社会主义阶段不是民族消亡意义上的民族融合阶段,人为地推进民族融合是不对的;过分强调民族个性,人为地扩大民族差异性也是不恰当的。  相似文献   

3.
一、树立民族长期存在的思想,做好民族工作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过去受压迫的民族完全解放的时期,是确立各民族平等权利的阶段,是逐步消除民族互相猜疑、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的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和增长是必然的客观存在,但决不能因民族融合因素的出现,而误把社会主义看作民族融合的时期。我们必须树立民族长期存在的思想,做好民族工作,促进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发展繁荣。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史也是一部移民与民族融合的历史。中原王朝与周边少数民族地区之间持续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与方式相互移民而使民族杂居 ,民族之间或被动强制或主动自然逐渐同化与融合。由于汉族在历史上的先进性 ,因此各少数民族主要是融合同化于汉族。各民族的相互涵化与整合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移民与民族融合的历史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形成和发展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演变,民族必然会消亡。民族的消亡并不意味着民族从地球上消失,而是指世界各民族差别的最终消失或完全消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族融合。民族消亡之时正是民族融合之时。民族融合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魏晋南北朝时期,大批少数民族内迁中原,中原地区的汉族纷纷南迁,在各民族大迁徙过程中形成了杂居共处的局面。改变了各民族传统的分布格局和经济生活。在长期的交融过程中,北方形成了以异源同流为民族融合特点的民族发展格局,南方则形成了以同源异流、异源同流为民族融合特点的民族发展格局。在各民族文化的碰撞、交融过程中,汉族进一步发展壮大,汉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为隋唐时期更高层次的民族大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广西彩调诞生于南疆多民族融合与多元文化并存的环境中,在其生成与发展、传播与流变的过程中,各民族剧作家以及导、表演艺术家对其做出了重要贡献。彩调在剧目内容上往往取材于广西多民族的民间故事、传说或民族生活,展现了南疆各民族丰富多彩的风情习俗,反映了各民族的审美情趣、宗教信仰和思想情感,在音乐上广泛吸纳多民族的民歌曲调、唱腔或唱词,在表演上积极借鉴各民族的民间舞蹈、说唱艺术、巫傩仪式及法术等来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8.
唐代吐蕃的民族统治与民族融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 7世纪 ,吐蕃在青藏高原的崛起与兴盛 ,改变了西部地区各民族的历史 ,引发了一系列民族迁徙与民族融合的连锁反应。吐蕃王朝的不断兼并、征服与扩张 ,使吐谷浑、党项、回鹘、沙陀等民族受到吐蕃的统治和奴役。在强制与暴力之下 ,这些民族也逐渐与吐蕃融合。  相似文献   

9.
蔡瑞霞 《中州学刊》2002,(2):105-108
华夏民族早在先秦时期就已形成 ,自春秋至两汉的民族融合使华夏民族发展成为汉民族。随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 ,重视多民族历史撰述成为我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诗》《书》《春秋》记载了一些民族史材料 ,《史记》《汉书》反映了秦汉之时以汉族为中心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民族史撰述也反映出各种不同的民族史观  相似文献   

10.
范文澜以通史研究为基础 ,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提出了 :历史上民族融合是自然趋势 ,但同时必然伴随着民族间的残酷斗争。汉民族是历史上很多民族的化合体 ,以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的历史等一系列符合客观历史实际的民族史理论 ,不仅填补了我国民族史研究缺少科学理论指导的空白 ,也拓展了民族史研究的视野 ,对增进各民族间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1.
沙陀因居地有沙漠而得名,因受唐廷重用而发展壮大并入主中原。沙陀这个来自西域的部族最终融合于汉族,反映了唐五代时期民族融合趋势和民族认同心理。  相似文献   

12.
家西蕃(又作家西番)作为一个文化复合群体,其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在某种程度上直接反映出我国多民族杂居地区少数民族文化相互转型的规律和民族文化涵化与民族融合的历史规律.有关家西蕃的研究成果并不多,本文拟就相关成果做一个简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3.
长城带民族融合的特点李凤山一、中国近代民族形成之前,长城带①的民族融合始终是以农业文化形态民族同草原文化形态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为基础迄今,在东起辽东、山东,西到新疆、青藏高原北部,包括黄河流域各省区以及蒙古国南戈壁省在内的整个地区的考古发掘表明,沿长...  相似文献   

14.
隋唐以来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得到进一步的融合,唐代音乐家和各民族音乐家共同协作,创作了繁盛的音乐和舞蹈.作为宫廷舞蹈的坐部伎和立部伎在各民族融合的环境下,吸收了一定的异域文化,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本文试图通过文献的记载来探讨二部伎所呈现出来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隋唐以来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得到进一步的融合,唐代音乐家和各民族音乐家共同协作,创作了繁盛的音乐和舞蹈。作为宫廷舞蹈的坐部伎和立部伎在各民族融合的环境下,吸收了一定的异域文化,并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水平。本文试图通过文献的记载来探讨二部伎所呈现出来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金代的质子制度具有与猛安谋克制度配套执行,征质范围广,人数多,民族构成复杂,已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和实际构成"质子性人口徙动"等显著特点,反映了金代民族关系的实际状况和基本格局。金代的质子政策,客观上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加速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宋辽金时期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锡厚 《中州学刊》2005,46(5):164-167
宋辽金时期是北方民族以空前规模进入中原、并加速与汉民族融合的时期.迁徙杂居、经济文化交流以及语言风俗的相互仿效,都促进了中原地区的民族融合.金亡以后,北方地区已经形成了融合北方民族文化的、与以前历史时期明显不同的民族文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原各民族共同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8.
建立单一民族的国家是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始终不变的理念。但是,孙中山民族建国思想中的"民族"内涵经历了从汉族到中华民族的发展。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前,孙中山立足夺取国家政权的立场,宣传"排满"革命,以在本部十八行省建立汉族国家为目标;1912年后,站在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孙中山先是主张以汉族为中心,同化国内各少数民族;后又提出在各民族平等的基础上实现民族融合,创建一个新的统一民族——"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9.
重庆民族地区清代场镇的分布、市期和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重庆民族地区清代的场镇数量,历史文献虽有叙述但欠详切。这些场镇的分布有鲜明的特点,反映出了当地当时经济的发展状况。它们在漫长的发展中对该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有重要的作用,对建设新农村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我们必须加大场镇建设的力度,推进社会和谐、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历史上有为数众多的汉人融合于少数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自从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而后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民族杂居情况和各种原因造成的多种多样的移民,从而不断出现了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融合,大致有三个方面:(1)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融合于汉族,这种情况在少数民族掌握了全国政权或部分汉族聚居区政权的时期,其规模尤为巨大。前者如元朝和清朝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