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4 毫秒
1.
象数派与义理派是易学中的两大流派,它们从不同的思维形式对《周易》文本进行了解释,而在体用关系上,两派中的“象数”与“义理”体现了一种互构性的关系。在象数派那里,是以“象数”为体,以“义理”为用;而在义理派那里,是以“义理”为体,以“象数”为用。  相似文献   

2.
象数派与义理派作为易学流派的基本构成形式,有着特定的历史形成原因。象数派与义理派在先秦易学中虽然并未出现分化,但是已经蕴含了分化的内在可能性和必然性。象数学表述方式主要从历史之维,采取"义理还原"的方法;义理易学则预设义理表述方式的优先性,贬斥象数方式的无效性,采取直接表述易学思想的方式。彼此争论的焦点是象数与义理表述方法的有效性问题。象数学派认为象数学表述方式乃易学独具的表述方式,是易学思想表述的根基,无法舍弃;义理派则认为象数学表述方式限制了易学思想的表述,从主体建构角度舍弃了历史之维,采取悬置或者舍弃象数的方式,直接透过文辞来获得易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易学史上象数与义理的分途,其实质是其所表达的义理究竟是圣人的义理,还是乾坤或者说卦爻象数的义理.孔颖达的<周易正义>与李鼎祚的<周易集解>分别代表着圣人神明与乾坤大旨两种不同的易学旨趣,后者意味着象数的神明,象数繁芜却义理平实而易于把握;前者则彰显出圣人之意幽微难测,其旨玄奥高远而切己受用,这就是不同的易学旨趣所导致的象数与义理的分途.  相似文献   

4.
汉代是象数易学的时代。在当时的易学氛围里 ,虽然象数易学得到充分展开 ,但日趋繁琐、牵强的象数易学湮没了《周易》的义理精蕴。王弼针对两汉象数易学流弊 ,一扫汉代象数易学之繁冗 ,提倡义理与思辨 ,建立了以义理为旨归的全新易学观和易学体系。王弼易学带来了易学发展的契机 ,从此 ,象数学派与义理学派间逐渐建立起了相反相成式的互动格局 ,促进了后世易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卦气”溯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本文考证汉代易学中的“卦气”说在孟喜之前早已有传 ,其源出于先儒古说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子夏易传》和《易传》中 ,均有“卦气”说的思想 ;殷墟甲骨文中的四方之名 ,以及《尚书·尧典》中的“析”“因”“夷”“” ,与后天八卦方位中的四正卦相同 ,由此可知“卦气”说渊源久远。作者强调 ,古人经过“仰观”“俯察” ,对天地万物随节气变化的规律有了认识之后建构了易学的象数义理合一模式 ,象数含蕴着义理 ,义理脱胎于象数 ,这是易学乃至易学哲学的独特学术理路与特殊阐述方式  相似文献   

6.
赵中国 《社会科学》2008,(5):120-128
朱熹易学思想影响很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其易学观,朱熹易学观是对易学总体的反思,它包括易学史观、对易之结构的认识,以及对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及其关系的整体反思.易学史观包括一对核心概念:本意和言说,它们描述了易学原初状况和后世易学发展的关系.易由"理"、"象数"和"辞"三重层面构成,这是朱熹对易之存在结构的最终认定.以易学史观和对易之存在结构的认识为前提,朱熹进一步思考并融合了象数易学和义理易学.朱熹易学观为易学史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船山先生一生极为重视易学研究,其哲学思想之精髓也是通过易学来阐发的。船山易学主张"以乾坤并建为宗,错综合一为象"的易学原理观、"四圣同揆、彖爻一致"的《周易》文本观和解易方法、"占学一理,占义不占利"的易学占筮观以及"象数相倚,穷理尽性"的象数与义理统一观。船山又以其易学思想为基础建立了一个以"絪缊而化生"论为架构的哲学体系。"絪缊论"是船山哲学的本体论,"化生论"反映了一种"天地之化日新"的积极乐观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8.
<正> 漫长的易学发展史上,形成两大基本学派。汉代易学家注重象数分析,孟喜、京房、郑玄、虞翻等人,先后创立所谓卦气说、纳甲说、爻辰说、八宫世应说等,形成《周易》象数学派,汉代象数学派,热衷于象数推衍而忽视对《周易》哲理的阐发,故王船山抨击之曰:“术数兴则易理亡。”魏王弼、晋韩康伯注《易》一反汉易烦琐象数之风,扫象而言义理,以老庄思想说《易》,遂开《周易》义理学派之先河。自此,象数义理二派,互为水火,易学研究,不无偏颇。王船山治《易》,坚持新的易学方向,超越象数、义理二家藩篱,将二者融会贯通,以象明  相似文献   

9.
杨肇中 《殷都学刊》2014,(3):97-104
黄道周的易学思想具有明显的经世致用性。其宗旨在于"推天道以明人事";其特点在于"准于天地,本于日月";其易学诠释学体现在《易》、《诗》、《春秋》以及《易》、历、律的两个"三合一"的诠释方法上;其易学进路在于以象数为主,兼综义理,且以河图、洛书为构建易学本体论的根本性理据。  相似文献   

10.
方以智在易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融贯象数、义理诸家之说,鼎薪炮药,创一家之说,形成内容十分丰富的易学观。方以智以先天易学为《周易》之根源,对河洛中五说和先天图说进行了阐释,在解易方法上主张义理与象数兼用,方以智易学思想与"均的哲学"相通。方以智易学观的形成与其人生经历及家学渊源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1.
张沛 《兰州学刊》2014,(4):12-17
自清代乾嘉以来,沉寂已久的汉代象数学得以再次勃兴。在此易学学术语境下,李道平明确提出"言象数而义理在其中"的易学观,推尊汉代象数的治《易》之法。为追本溯源,李道平作《易筮遗占》一卷,对《左传》《国语》中的十六则筮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亦对"之八"、"皆八"等三则疑难筮例明抒其见。因汉儒《易》注有赖李鼎祚《周易集解》而留存,李氏又作《纂疏》以疏通、彰明之。其疏文除诠解汉易旧说、考辨字义文意外,又参以己意。其中二百余条"愚案"疏文,充分反映了李道平本人的易学识见。约言之,其"愚案"内容不外发挥汉易、引证字义、阐发义理和兼采宋学四端。总体而言,李氏《纂疏》虽偶有失当处,但毕竟瑕不掩瑜。迄今为止,此书仍为学者入门汉易乃至研习易学之锁钥。  相似文献   

12.
王夫之解卦,象数义理并重,义理是象数的内在意蕴,象数是义理的阐发基础。《河图》既是八卦的来源,也是揲蓍之数的来源:八卦由《河图》之黑白点直接构成,六十四卦由八卦通过阴阳摩荡、“参两因重”的曲折方式得到,后人也依“大衍之数”而成卦以卜测未来。“数”学是王夫之易学的第一步,彰显的是四圣一揆的道统论,以及用象数的实证性纠正明代语录之学盛行之风,凿空说理之弊,为中华文化重建正大、健实的基调的意图;同时,他把天地万物符号化,赋予其更广大的解释空间。  相似文献   

13.
两汉象数易学的伦理目的和义理易学是一致的.从孟喜到京房,其伦理方法论变得理性化,京房易学构筑了一个天人合一的象数系统;《易纬》将数理抬到新的高度,本身也陷入象数的神学目的论;从荀爽到虞翻,展现了新的象数体系,其伦理方法论更加圆熟,象数也开始变得繁琐.两汉象数伦理方法论基本上遵循了天人互证的学理思路.  相似文献   

14.
《易传》提出“观象玩辞”和“立象尽意”两种易学解释方法,基于这两种不同的解释形式而生发出汉易与宋易的解释模式,实现了易学传承与创新。《易传》以圣人“观象制器”的事实印证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将这种“观象制器”思路落实到易学上,阐明儒家易学是秉承易学传统、通过创造性的解释而形成的。即秉承巫史卜筮易学传统,以德性为易学旨归,借鉴与融合儒道两家的理论,通过创造性的解释,实现了易学话语转换,从而完成了从卜筮到德性、从象数到义理、从天道到人道的易学体系重建。《易传》新易学体系的建构,对于今天易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易学研究当从易学经典出发,借助于传统的象数训诂兼义理等方法,重新解读易学经典和已有研究成果,以客观再现易学文本固有之意为导向。然后在此基础上,以道器关系为出发点,借鉴当代哲学思维方法和学术文化成果及科技知识,促进传统的易学与现代知识深度融合,重建贯通古今中外思想的、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息息相关的、新的易学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5.
从诠释学审视中国古代易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忠军 《文史哲》2003,2(4):68-73
就文本而言 ,古代易学有重文本符号和重文本意义两种倾向 ,从而导致象数易和义理易两种不同的诠释学 ;而易学诠释活动 ,汉唐清代偏重文本本意 ,宋明偏重心理创造 ;从易学诠释学承传看 ,易学诠释是以批判为特色的解构 ,惟有解构才使得易学整合发展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6.
晚明易学家来知德继承并发展了汉宋易学,阐扬了以象解易的原则与方法,形成"舍象不可以言易"的易学说.本文从研究来氏易学思想特色入手,分别从"象"、"错"、"综"、"变爻"及"中爻"等五个方面来阐明其易象学思想,并阐述来氏象数与义理之间关系的观点,从而揭示来氏易学的哲学思想,并说明其易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易程氏传》是理学家易学的代表著作。《程传》作为义理易学的著作,其学术思想直接渊源于王弼。程颐《周易程氏传》与王弼《周易注》之间在易学的学术形态、体用关系、以人事明天道等方面有学脉关系。  相似文献   

18.
唐代著名易学家孔颖达通过对易学史上传统象数派与义理派迥然不同的易象观的深刻反刍及其批判的继承与创新 ,从而建构了在易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较为科学合理的易象观。总括而言 ,孔氏易象观主要涵摄三个方面 :一是八卦之象 ,二是随义而取象 ,三是易含万象。本文从这三个方面对孔氏易象观作了阐述 ,以就正于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9.
刘顺 《兰州学刊》2007,(8):148-150
孔疏象论以象之分层对治王注因意分层而轻象的不足,从而调和象数易学与义理易学.孔疏的象论之象具有较强的诗性特征,名词词性上的象概有四指:物象、卦象、义(意)象、大象.《周易》孔疏中所蕴涵的诗学思想同样在其象论中有所展现,即作为诗兴、譬喻、易象相同的象喻思想以及和老庄之道相通的生存美学:"忘(己)象得(大)象".  相似文献   

20.
出于对易学研究视野狭隘化的反省,钱澄之摆脱了象数之学与义理之学的束缚,主张站在《易》理的高度来审视象数和义理的关系。从阐述《易》理的角度出发,他高度评价易象的地位和作用,并扩大了易象的范围。在此基础上,钱澄之以阴阳为《易》理的核心,认为处理二者关系的最好做法是,在承认阴存在的前提下扶阳抑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