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对"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及冯梦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过去几乎所有的研究者都给予一定的肯定.但重点肯定什么?肯定到什么程度?则相距甚远.因此,如何对"三言"进行科学的历史的评价,分析它在文学史上提供了哪些新东西,则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学是时代的风帆,它总是得风气之最先。明清之际的反封建进步思潮,虽以哲学为主导,但站在潮头先声夺人的却是文学,而走在文学前面的则是小说。这一时期的人情世态小说,除了《金瓶梅》、《红楼梦》两个高峰之外,还有《石点头》、《醉醒石》、《西湖二集》等四十多种,其中尤以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  相似文献   

3.
对晚明白话短篇小说的再认识柳依晚明是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创作最重要的时期。从天启元年(1621)冯梦龙刊行《古今小说》(即《喻世明言》)起,到明朝灭亡时(1644)止,前后不过二十多年,晚明文坛便出现了一大批话本、拟话本集,保留至今的尚有二三十部、数...  相似文献   

4.
《三言》中的进步女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荣 《船山学刊》2005,(1):132-135
明代作家冯梦龙编辑加工出版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不仅是我国短篇白话小说的宝库,也是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三言>对社会生活进行了多侧面全方位和生动形象的反映,表现了作者早期民主启蒙倾向.这些使它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明代通俗文学大师冯梦龙,搜集、整理、编写了“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等作品,数百年来广泛流传,其生平却鲜为人知,其著作也未得到充分肯定。王凌同志有鉴于此,利用业余时间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报刊上发表了许多论文,《畸人·情种·七品官——冯梦龙探幽》(海峡文艺出版社1992年3月出版)就是这方面成果的结晶。收入书中的17篇文章,从总体和各个侧面发掘并剖析了冯梦龙的生平、思想和创作,在“探幽”的基础上提出了独见,填补了冯梦龙研究中的许多空白,很有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西方古典短篇小说在各自民族叙事传统的形成发展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不容忽视的作用,而其自身在演变、定型过程中所形成的叙述形式,又集中鲜明地体现了民族叙述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效应.如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完善并总结了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叙述形态,而卜迦丘的《十日谈》则开创并确立了西方古典短篇小说的话语形式.因此,对中西方古典短篇小说叙述艺术进行比较与研究成为小说叙述理论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我国明代是小说创作的重要发展时期。其主要标志为,中国小说由最初的民间传说、神话、说书、话本等形式,逐渐演变为由作家、文人独立创作,抒发个人情怀,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由此,产生了一大批直写人世、人事、人情,贴近社会现实生活的作品,诸如长篇小说《金瓶梅》、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以及《今古奇观》等(文学史通称这类作品为人情世态小说)。明代以后这类人情世态小说迅速发展,占据了中国古典小说的主流地位。鲁迅先生著名的《中国小说史略》便有专章描述。人情世态小说的崛起和发展,既  相似文献   

8.
只要我们翻开中国小说史,仔细观察一下,你就会发现,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就像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一样,是在波浪式、不平衡地向前发展的。而中国的古典小说,大致走过了一条马鞍形的道路,虽然曾经有过光辉的历史,相继产生过像《三国演义》、《水讲传》、《西游记》、《封神演义》、《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这样的长篇巨著,也产生过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文言小说和以"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即《扩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为代表的短篇白话小说。但自《儒林外史》、《…  相似文献   

9.
明冯梦龙编著的《三言》中,《喻世明言》的明衍庆堂刻本题“可一居士评,墨浪主人校”。《警世通言》的明金陵兼善堂本和三桂堂本均题“可一主人评,无碍居士校”,衍庆堂本题“可一居士评,墨浪主人校”,这三种刻本都有天启甲子(四年,1624)“豫章无碍居士评”序。《醒世恒育》的叶敬池、叶敬溪刻本均题“可一主人评,墨浪主人校”,衍庆堂刻本题“可一居士,墨浪主人校”,书前有序,末署“天  相似文献   

10.
冯梦龙(1574—1646),苏州府长洲县(今苏州)人。是我国著名的通俗文学作家、诗人、戏曲家、历史家、民间文学收集和研究家。他著述甚丰,共有五十多种,其中以他编著的《古今小说》(《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统称《三言》最为有名。过去有人认为《三言》只是冯梦龙编集宋元明话本成书,并不确切。准确地说,《三言》是由冯梦龙编著而成,其中的作品都经过了冯梦龙的整理、加工和再创造。这里有以下几种不同情况。一种情况是由冯梦龙独立创作而成,如《老门生三世报恩》。一种情况是冯梦龙在原作的基础上作了彻底改写,如《众名姬春风吊柳七》,对《柳耆  相似文献   

11.
我丈人家里”,这种轻薄无状的胡言乱语招致独自被户主陶家翁拒之门外的惩罚。不料,当夜该户女儿陶幼芳错把他当成与自己相约私奔的王郎。此时,震卿却不露声色地将错就错,不仅趁机掠走了女子随身携带的钱物,而且还劫住她逼为己有,意外地应验了他那句不着边际的戏言。这种“片言得妇”的角色扮演,不仅与礼俗提倡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格格不入,而且也有悖于正统文人光明磊落的角色规范。更有甚者,许多文士还直接投身于市井里巷去扮演风流倜傥的世俗角色。无论是《喻世明言》卷十二《众名妓春风吊柳七》中的词人柳永,还是《警世通言》卷二十…  相似文献   

12.
“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百二十篇,明冯梦龙编,有些篇是话本,多数是拟话本,代表了中国白话短篇小说的早期成就。“三言”各篇均有标题、人话、正话、结诗的结构体制,本文仅就“入话”作一些探讨。入话是话本拟话本小说中正文之前作为开篇的引子。“入话”这个词在“三言”中已经出现,“列位看官稳坐着,莫要性急,适来小子道这段小故事,原是入话,还未曾说到正传”(《徐老仆义愤成家》)。可见,“入话”在“三言”时代已是个“说话人”与听众都明白的大众化的词了。入话又叫“得胜头回”,《十五贯戏…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说:“废除作为人民幻想的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要求实现人民的现实的幸福。” 宗教禁欲主义戕害人性,对人们(僧侣和信徒)正当的情欲强行压制。肆虐危害,罪莫大焉。故而中世纪的东西方文学创作,对此多所讥刺与抨击。西方有卜伽丘《十日谈》;与之旗鼓相当的可以揭举中国明代的《三言》《二拍》。冯梦龙编著的《三言》中有一篇《月明和尚度柳翠》(《喻世明言》卷廿九),出自宋元话本集《清平山堂话本》里的《五戒禅师私红莲》。更早的则见之于[宋]张邦畿《侍儿小名录拾遗》。明代徐谓著名剧作《四声猿》的第二部《玉禅师翠乡一梦》,即据宋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加以演绎和再创作而成。 下文,拟揭示徐剧《玉禅师》批判宗教禁欲的积极意义,兼及冯编著话本《月明和尚》。  相似文献   

14.
论冯梦龙的文学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言”(有些属于冯的搜集,有些是冯梦龙本人的创作,即使是搜集,也包含着冯的某种加工、制作),所以能以较好的思想、艺术成就,成为明代短篇白话的高峰,开拓了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新的天地,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可忽视的是作为编撰基础的冯梦龙的文学观。 如果从中国小说理论史的角度考察问题,先于冯梦龙的李贽,在评点《水浒传》的过程中比较充分地提到了中国小说的理论问题。李贽的理论给予后代以很大的影响,不仅小说评点的形式影响了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而且许多重大小说理论见解影响了冯梦龙,例如对小说产生的社会原因的论述,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叙》中指出,《水浒》的作者“虽生元日,实愤宋事”。由于“宗室不竞,冠屦倒施”,遂成就了《水浒》这样的“发愤”之作。这样论述小说的社  相似文献   

15.
从《史记》互见法看其历史价值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互见法乃史家常用之法.李笠曰:“史臣叙事,有缺于本传而详于他传者,是曰‘互见’.”堪称确论.但他又说:“史公(指司马迁——引者注)则以属辞比事而互焉.以避讳与嫉恶,不敢明言其非,不忍隐蔽其事,而互见焉.”则失之皮毛.“避讳”“不敢明言其非”何以当‘史德,“史笔”之誉?况《项羽本纪》位于《高祖本纪》之前,未睹高祖之丰采,先见沛公之卑劣,刘邦后裔连此也看不出来么?东汉卫宏《汉书旧仪注》曰:“司马迁作《景帝本纪》,极言其短及武帝过,武帝怒而削去之.”《三国志·魏志·王肃传》中亦有此记载,何谓“不敢明言其非”?对项羽的描写亦多互见之处.项羽,刘氏之大敌,何“避  相似文献   

16.
明代凌蒙初所著《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是我国小说史上第一部文人创作的短篇白话小说集,它与冯梦龙所编《喻世通言》、《醒世恒言》代表了明代短篇小说(拟话本)创作的成就,文学史上因之并称为“三言二拍”。  相似文献   

17.
苏轼《杨花词》词意发微张觉苏轼为豪放派词家。然才子伎俩,诚不可测,其《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那细腻的笔调、缠绵的情思,可谓昵狎温柔,魂销意尽,在苏词中别具一格。而其词意微妙曲折,实亦难以明言,故历代词话都只评其风格的独特、手法的高超,极少提及其词...  相似文献   

18.
幻化怪异喻世讽时──二论《聊斋志异》中的动物描写陈炳熙《聊斋志异》正像鲁迅所说,“亦如当时同类之书,不外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因为不同于普通的社会人生,所以称之为“异”。但它实际上却是在写普通的社会人生。它写的以动物本相出现的故事,固然是社会人生中本...  相似文献   

19.
“切切秋虫万古情”辨胡传志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十六曰:“切切秋虫万古情,灯前山鬼泪纵横。鉴湖春好无人赋,夹岸桃花锦浪生。”该诗并未明言所评对象,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断言它“当指长吉”,郭绍虞《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小笺》也认为宗氏所说“近是”,但用语谨...  相似文献   

20.
龙文玲 《学术论坛》2006,(5):132-135
汉武帝《李夫人赋》并非如学术界所说的作于元鼎四年或元鼎六年,而是作于元封三年之后、太初元年之前。《李夫人赋》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悼亡赋,其题材内容和艺术形式在赋史上有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