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明末清初时期,正值东邻日本结束了“战国时代”,进入了德川家康幕府开创的“江户时代”(江户是日本国东京都的旧称)。此时,中日两国经济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进一步繁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在我国出现了以手工业者、中小商人为主体的市民阶层,并渐次扩大。新兴的市民文学以“通俗演义”、“拟话本”、“神魔小说”、“世情小说”、“武侠小说”、“公案小说”等形式为载体,于民间广为流行。而与我国相隔“一衣带水”的日本,当时的“江户町人”(指江户时代日本城市的商人)也对中国的通俗小说十分青睐,并在中国文化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多元影响之下,出现了“町人小说”,本文试对中日两国古代文学史上的这一文学现象,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江户时代日本儒学的发展是沿着两条线索:一是在理论层次上,出现了朱子学、阳明学、古学派等流派;二是在实践层次上,儒学被武士、町人等一般的社会阶层所接受。后者是理解江户时代日本儒学发展的关键。江户时代,儒学在发展的同时,面临着与国学和洋学的冲突和矛盾,德川幕府在学习、吸收儒学的过程中,获得了经验性的启发,利用儒学巩固自己的统治,再利用洋学中新的科学技术,进一步加强自己的统治力量,使儒学和洋学在冲突中发展。  相似文献   

3.
18世纪中叶,《聊斋志异》便已传入日本。江户时代的读本作者都贺庭钟和森岛中良将其中的数篇翻案为发生在日本历史上的故事。翻案在袭用《聊斋志异》洞穿人情的独特艺术趣味的同时,力图让故事靠拢町人与武士社会的主流意识,植入其时日本读者的文化记忆之中,其对原作的操控折射出翻案者对《聊斋志异》艺术的初步理解。在江户时代这一特定语境下,翻案在跨文化的文学交流中,发挥了入境前驱、培养读者欣赏能力和积累翻译经验的效用。  相似文献   

4.
德川幕府统制的江户时代的前中期,相当于明朝的最后40年至清朝的道光年间。由于日本国内统一的实现,幕府将军对文化事业的重视,藩国大名、藩儒和一般町民对汉学兴趣的渐增,从而将江户时代中国文化的影响推至空前高度。除了在儒学、史学、文学和本草学等具体领域的影响外,其深层作用则表现为给予日本武士地位至上的传统以儒家等级思想的内涵,从而促动了文武互补的日本近世文化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日本“江户锁国论”质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江户锁国论”在日本史学界流传已久 ,然而这种表述并不符合历史事实。江户幕府“锁国”的目标仅仅在于铲除危害其统治的天主教信仰。关于德川幕府的禁书政策是“锁国体制”下全面抵制西洋文化的重要一环的说法也是一种误解。历史事实是 ,在江户时代 ,除与天主教有关的汉译西书 4 8种之外 ,有关西方的书籍大量流入日本 ,从而促发了日本人学习西方近代科学和社会思想的兰学运动。江户时代 ,除抵制天主教之外 ,不但没有割断与世界的联系 ,而且吸收了大量的西方近代文化。“江户锁国论”的传统认识影响了人们对江户时代整体评价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6.
流变与书写:日本文学对“朱买臣故事”的受容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川 《学术界》2015,(1):190-200,327,326
奈良、平安时期物语文学是"朱买臣故事"日本受容与改编的萌芽期,室町、江户时代是逐渐向画坛与文坛扩散的兴盛期,明治时代与二宫金次郎"负薪读书"故事的融合是其新生期。本文试以"朱买臣故事"为典型个案,运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和变异学研究为理论依据,厘清日本古代文学对"朱买臣故事"受容的历史镜像与流变脉络,析解该故事在日本历史存在和客观实在背景下师承与受容、改编与创新的异质化现象,探究文学质素跨疆域、跨语言、跨文化传播的逻辑规则和内在规律。  相似文献   

7.
以日本汉语教育史为依据推断出南京官话的地位在清朝晚期才被北京话取代的说法,值得怀疑。这一说法主要是源于三个误解:首先,在江户时代,日本教的汉语(唐话)只有南京官话一种;其次,把江户时代所谓的"南京"当做现在所说的南京;第三,19世纪后期(清朝晚期),日本朝野的汉语教学几乎同时由南京话教育转变为北京话教育。根据日本江户时代的材料来看,从江户时代一直到明治时代初期在教了"南京话"、"南京官话"之后日本汉语教学转换为北京话教育,是事实,但是并不能据此证实南京官话在清代占有标准地位,一直到清朝晚期才被北京音取代的说法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8.
因为披难而经中国遣返的日本漂流民对清朝的热心救助怀有深深的感激之情,他们在中国的亲身经历与见闻更是"锁国"时期日本的重要海外情报,甚至影响了日本幕府的外交政策;根据日本当地儒者与漂到日本的中国漂流民笔谈的记录,这些儒者对清朝统治下的中国怀有一种既尊崇又鄙夷的矛盾的心态。值得注意的是,江户时代日本人的中国认识对江户时代日本自身身份界定和本国意识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日本江户时代的幕藩体制与商品经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户时代日本的商品经济较以前有了飞跃性发展,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江户时代日本确立了幕藩体制这一特殊的社会制度。以石高制和兵农分离制为支柱的幕藩体制本身含有大量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因素,从而成为江户时代商品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由于江户时代的商品经济是在幕藩体制这一封建性质的社会构造下成长并发展起来的,因此从产生、发展到构造、特征都与幕藩体制有着密切的关联,商品经济与幕藩体制之间的关系也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0.
刘芳亮 《晋阳学刊》2008,11(3):112-116
日本江户时代后期,清诗随着频繁的商贸往来大量传至日本并逐渐盛行,其中以袁枚的影响最大。江户晚期著名诗人广濑淡窗尤为赞赏袁枚和清诗。从真性情、个性、天分诗才三个方面比照袁枚与广濑淡窗的诗论,发现两者问相似之处颇多,而且有些观点显然是淡窗取自袁枚,由此亦可见袁枚和清诗在日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日本中世的禅僧,特别是临济宗梦窗派禅僧的活动涉及室町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性特征。梦窗疏石及其门下的春屋妙葩、义堂周信、绝海中津等人积极参与足利政权,在幕府的内政与外交中被委以重任,这不仅是室町时期日本禅宗的特点,也是室町时期非常重要的政治特征。  相似文献   

12.
所谓“和刻本”(Japanese Edition of Chinese Classics)即指日本明治维新以前,主要是江户时代(1603—1866)大批翻刻的中国汉文书籍而言,与日本所谓“汉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汉学泛指中国的儒学和经典,与由荷兰输入的“洋学”之称作“兰学”,日本的“国学”有别。江户时代,国学不如汉学普及,就出版而言,汉籍较日本国学之发行为多,很难鉴别版本之  相似文献   

13.
日本古人类的起源,是人类学领域中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之一。早在1949年,日本现代人类学权威长谷部言人博士就从人种性状的角度提出日本绳文时代(即新石器时代,下同)人来源于华南的观点。紧接着,1949年9月群马县岩宿发现的“先土器时代文化”,将日本史前考...  相似文献   

14.
"国粹主义"词语的使用,虽然是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流行,但其思潮的萌芽要追溯到江户时代的本居宣长和他的师长贺茂真渊,甚至更早。贺茂真渊以及他的弟子,特别推崇日本的固有精神,初步确立了日本民族国权主义的理论基础,日本"国粹主义"思潮开始萌芽。江户时代以后日本进入明治时代,日本实施了"脱亚入欧"政策,全面实行西化,在明治维新前期就掀起了一场文明开化运动,于是,反对盲目欧化的"国粹派"出现,明治二十年代以后,"国粹主义"抵抗当时日本的全盘西化,抵御西方价值观、人生观的侵蚀,保持日本应有"国粹"的"国粹主义"思想的哲学思潮,逐渐成为当时日本的主流哲学思潮之一,到中日甲午战争以后,日本的"国粹主义"成为其自身演化的关节点,而当今社会,"国粹主义"又演化成为日本右翼复活军国主义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日本江户时代后期,清诗随着频繁的商贸往来大量传至日本并逐渐盛行,其中以袁枚的影响最大。江户晚期著名诗人广濑淡窗尤为赞赏袁枚和清诗。从真性情、个性、天分诗才三个方面比照袁枚与广濑淡窗的诗论,发现两者间相似之处颇多,而且有些观点显然是淡窗取自袁枚,由此亦可见袁枚和清诗在日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锁国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锁国发生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时代,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日本自绝于国际社会的举措。其实不然。日本力主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就孕育在这一时期。 丰臣秀吉死后,德川家康在日本建立了霸业。1603年,德川家康就任征夷大将军,在江户设立了幕府。彻底消灭了异己力量之后,在全国建立了绝对的封建统治。  相似文献   

17.
史少博 《学术论坛》2012,35(8):210-213
公元5世纪,中国的儒学就传到了日本。奈良时代(710年~794年),儒家的影响在日本越来越深化,日本把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用"忠"来代替。在奈良、平安时代的几百年间,儒学在日本古代教育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儒学成为日本青年的知识教养和身份地位的重要来源。江户时代,儒学被推为官学,成为了官方意识形态。儒教的主题不但与近世日本社会的演进息息相关,直到明治维新前后,它更影响到日本的近代化。当代日本,作为意识形态体系的儒学已不复存在,但也有许多日本人在研究儒学,并且儒学的一部分价值观、伦理观,已积淀为日本人的道德规范和民族心理。  相似文献   

18.
18世纪初,日本江户幕府实行锁国政策,仅长崎与荷兰人、中国人有贸易往来。在与荷兰人的接触中,日本以荷兰语为媒介,吸收欧洲文化,称为"兰学"。"兰学"的具体内容为荷兰语学、医学和本草学、天文地理学、兵学以及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学问。当时,长崎、江户(东京)、京都、大阪等都市成为兰学兴盛之地、而大阪兰学的兴盛则比上述其他都市要晚一些,但有其明显的特点。本文仅就大阪兰学的鼻祖──桥本宗吉的生平业绩来考察大阪兰学发展的一个断面。桥本宗吉与兰学的因缘桥本宗吉(1763~1836),幼名直政,名郑,字伯敏,通称宗吉,号云斋。…  相似文献   

19.
朱玲莉 《船山学刊》2016,(6):97-101
日本江户时期随着"兰学"和"洋学"的兴起,洋学塾作为民间教育机构也随之发展起来。"洋学塾"以学习西方科学为主,具有士庶共学、教学自由和教学水平较高等特征。它不仅为日本社会培养了大批社会精英,提高了日本的国民素质,而且在日本学习西方学术和近代思想的传播上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催生了日本近代教育思想的勃发,对于日本社会的近代化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江户时代留给明治时期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山崎闇斋是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的儒学家,垂加神道的创始人。他把朱子学的基本理论与日本的神道教相结合,主张儒学之正统也就是神道之真传,从而把儒家的忠孝仁义思想注入神道教义,强调神儒合一,忠君爱国,尊王贱霸。儒学与神道的结合过程也就是儒家文化的日本本土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文化生长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