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5 毫秒
1.
藏族、蒙古族的《格斯尔》,卫拉特蒙古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是我国英雄史诗的三大高峰。解放以来,对三大史诗的搜集、出版,批驳了中国没有英雄史诗的谎言,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前几年《江格尔》已经用托忒蒙古文、回纥蒙古文陆续出版。现在我们计划把《江格尔》的全文用汉文译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目前其第一卷本出版之际,我们回顾我国对《江格尔》的搜集出版里程,展望未来的研究,并简要介绍卫拉特人的历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江格尔》是集蒙古族英雄史诗之大成的卫拉特蒙古民间文学巨著。它结构浩大,情节曲折,描绘了许多惊天动地的战争场面,塑造了许多声若惊雷、猛如狮虎、威武雄壮的英雄形象。由于《江格尔》有着扣人心弦的艺术魅力,因此,它已超越了蒙古民族自身的范围,为其他民族所传诵,并传人了其他国家,得到专家、学者们的高度评价,声名赫赫。《江格尔》是带有卫拉特蒙古丰富而美丽的神话传说色彩的浪漫主义杰作。在蒙古文学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很多,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古代蒙古人民的愿望和追求。但是,在它们中间,提出美好的社会理想并将它具体而形象化了的作品却不多见。应该说,卫拉特蒙古人民的祖先创作并留给我们的《江格尔》,是在这方面独辟蹊径的一个典型。  相似文献   

3.
文章讨论了<格萨尔>史诗的一种比较稳定的早期传承形态--"七章本".<格萨尔>史诗作为英雄史诗,从情节结构上完全符合世界其他民族的英雄史诗和英雄故事的基本情节结构."七章本"是传承藏族及其周边众多民族中的<格萨尔>史诗,它的这一稳定的结构和共同的情节单元表现出了<格萨尔>史诗传承和传播的基本形态.正是在这一情节基干上,各族的<格萨尔>史诗继续抽枝开花,茁壮成长,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  相似文献   

4.
关于史诗“母题结构”的研究对英雄史诗“母题结构”的研究,是对史诗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对这一方面的研究,属于史诗“结构分析类型”的研究。如果我们把许多不同内容的英雄史诗的情节结构加以分析和相互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不少史诗的情节,大都按照一定的结构模式组织而成。也就是说,在不同内容的不同英雄史诗中,常常有着许多相似的“情节结构”。这种相似的“情节结构”,人们把它称为“共同母题”。国际上,少数学者对英雄史诗的母题结构,曾进行过一些探讨。美国N·波相曾把蒙古英雄史诗的结构划分为四种类型。每种类型里面又分…  相似文献   

5.
蒙古族有着历史悠久的说唱英雄史诗传统.清代,蒙汉杂居局面的不断升温,推动了蒙汉两个民族之间多方面的交流.其中汉族移民所带来的地方文化,尤其是说唱艺术对蒙古族历史悠久的说唱英雄史诗传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本子故事的说唱活动体现出一定的汉文化特征.本子故事说唱活动的兴起,不仅丰富和发展了蒙古族由来已久的说唱英雄史诗传统,而且又促进了蒙汉两个民族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从记录蒙古史诗的文字符号系统与史诗文本活形态口头特征之间的关系入手,探讨了以往蒙古史诗文本记录整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考察了蒙古英雄史诗的经典化过程.文章认为,蒙古英雄史诗文字文本通过经典化,一方面获得国家和族群的认同,逐步成为蒙古民族文化身份表达的资源并获得更多的普遍性,另一方面日益失去了口头性和方言特征.  相似文献   

7.
刘先福 《民族学刊》2017,8(6):54-59,113-115
爱沙尼亚是东波罗的海国家,其民族史诗《卡列维波埃格》世界闻名。这是一部诞生于浪漫主义时代,典型的“以传统为导向”的英雄史诗,它由F.R.克列茨瓦尔德根据民俗资料,用古老诗体形式写成。史诗的主人公形象在编写过程中也经历了从森林巨人到文化英雄的转变。本文试图通过对这部史诗的产生时代、搜集整理过程以及文本内容与主题等方面加以概述,来揭示英雄传说史诗化的历程,并讨论史诗对于族群认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锦卫 《民族学刊》2012,3(5):60-64,94
华夏民族自称为龙的传人,彝族以龙、虎为图腾。在中国的英雄史诗中,史诗与"龙"和龙的精神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以支格阿尔姓氏中龙"尔"[lu]的缘起;汉藏语系语言中龙"尔"[lu]的源流;龙"尔"[lu]是英雄人物的精神和力量;龙"尔"[lu]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为内容,以解读《支格阿尔》等英雄史诗蕴藏的文化内涵为主线,对英雄史诗中龙的精神进行分析研究,提出龙的精神就是英雄史诗中的英雄精神,龙的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勇敢、无畏、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9.
蒙古—突厥史诗中的英雄及其骏马有着不同寻常的关系。蒙古—突厥史诗中英雄及其骏马同时诞生母题与英雄的骏马将自己的主人拖出地面的再生母题之间的结构关系。蒙古—突厥史诗中英雄被敌人抛入地下之后英雄的骏马用尾巴把主人从地下拖出地面的母题与英雄的骏马先于英雄的诞生而出生的特异诞生母题之间在结构上存在着一种置换关系。两者都是英雄的诞生仪式。  相似文献   

10.
一部长达6000余行的民间英雄叙事史诗《华抱山》,经12年挖掘整理,今天在江苏无锡面世。这部叙事吴歌产生于明末清初年间,描述民间英雄华抱山率“公道军”抗租抗暴反官府反朝廷的故事。专家称它既是一部英雄史诗,又是一部民俗风景画卷的集成。日前,全国民间文学有关专家云集无锡,对这部史诗进行研讨。与会者一致认为,这部史诗的面世足以打破“汉族无英雄歌”、“江南无英雄诗”的定论。英雄叙事诗《华抱山》面世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参照国内外几位学者提出的史诗类型划分标准,并根据哈萨克族史诗母题的组成方式,将其分为简单型、复合型和多重复合型三种类型。简单型在历史和宗教史诗中比较多,复合型比较多的是英雄史诗,而多重复合型只有在突厥语民族共同时期形成的古老英雄史诗中才有。  相似文献   

12.
《亚鲁王》是有史以来第一部苗族长篇英雄史诗,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大新发现,其文化价值堪比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它的发现和出版,改写了苗族没有长篇英雄史诗的历史,也是当代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抢救的重大成果。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宝贵瑰宝。柯尔克孜族《玛纳斯》是其中一部英雄史诗,与《格萨尔王传》《江格尔》一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玛纳斯》专题讲座是一门本科全校性选修课,《玛纳斯》教学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一个普及性教育。我们从课堂实践出发就其课堂教学的一些具体教学法和教学方式进行了针对化的设计,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三大史诗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宝贵瑰宝。柯尔克孜族《玛纳斯》是其中一部英雄史诗,与《格萨尔王传》《江格尔》一并称为"三大英雄史诗"。《玛纳斯》专题讲座是一门本科全校性选修课,《玛纳斯》教学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一个普及性教育。我们从课堂实践出发就其课堂教学的一些具体教学法和教学方式进行了针对化的设计,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思路。  相似文献   

15.
布洛陀经诗文本与母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布洛陀文化为背景,试图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重新深入布洛陀经诗的文本内容与演唱情境,依据经诗祈求福祉、禳解冤怪的两大功能,探索其中涵盖的创世史诗、早期英雄史诗等史诗细类,并发掘其中的英雄史诗母题及其文化内涵,阐释壮族文化特质,阐述笔者眼中的经诗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16.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布什·纳基称《格萨尔》为”活的人类财富”,认为包括《格萨尔》在内的史诗故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人类创造力和民族集体记忆相互作用的一个例证:在流传区对史诗的各种诠释中,对英雄的吟唱和表现体现了社会.政治和宗教的全貌以及道德准则.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格萨尔》与康巴文化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硕 《西藏研究》2004,(4):61-64
康区是格萨尔故里,也是《格萨尔》英雄史诗发源地。文章对康区为何会成为《格萨尔》史诗的发源地以及该史诗在藏族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及其精神价值进行了探讨。认为,康巴人总体上具有个性张扬、强悍和善于开拓进取的性格特点,而造就康巴人这种性格特点的一是康区独特的地域环境,二是康区种族与文化的多元性,这也是《格萨尔》史诗产生的土壤。《格萨尔》史诗不但与康巴人的个性特点息息相通,且代表了藏族文化中对人性的颂扬和肯定的一面。藏族文化中有两个鲜明的层次,一个是对神的信仰、敬畏和服从,另一个是以对英雄的赞美而体现的对人性的颂扬,前者以宗教为代表,后者则以《格萨尔》史诗为载体。可以说,正是《格萨尔》史诗的产生使藏族文化的结构达到了一种完善和完美的状态。故《格萨尔》史诗在藏族文化结构中具有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价值。而《格萨尔》史诗对英雄的赞美和对人性的颂扬与肯定,也正体现了康巴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8.
《江格尔》起初以民间口头形式形成,并在长期的口头流传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充实, 至今还在蒙古族民间以口头形式流传着。这部史诗广泛地流传在我国新疆的卫拉特蒙古人和17世纪20年代从新疆阿尔泰山一带西迁到俄国伏尔加河下游的卡尔梅克蒙古人中间。此外,在我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巴林、察哈尔等地区以及蒙古国的卫拉特人和喀尔喀人中也有一定的流传。在俄罗斯境内西伯利亚的布里亚特蒙古人及突厥语族民族的图瓦人和阿尔泰人中也发现了《江格尔》的一些故事。《江格尔》是在中、蒙、俄三国境内流传的跨国史诗。 《江格尔》是口头创作,…  相似文献   

19.
蒙古英雄史诗产生于8—10世纪之间,不会早于室韦-达怛时期,它是依托英雄神话传说与英雄赞词而创造出来的。最初形成于居地相近的斡亦剌惕与巴儿虎、布里亚特等森林部落,在这一中心基础上,向其他部落蔓延,形成了现代共识的蒙古英雄史诗。  相似文献   

20.
作者把"江格尔"名字的由来和史诗主人公生活原型的关系当做突破口,在肯定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去鉴别他们的成果,提出一系列具有导向意义的论点和独到见解,从而论证:《江格尔》发源于古代卫拉特蒙古,产生于13世纪,定型于15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