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贾小宁 《职业》2023,(22):61-63
大力推动技工学校产教深度融合,构建现代化的产教融合教学体系,顺应国家教育改革现代化的发展要求,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本文以某高级技工学校为例,通过分析产教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制定应对措施,通过“走出校园”与“引入企业”两种方式,结合校企共建培训基地,积极开展产教融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2.
张丹凯  李金豪 《职业》2024,(4):58-61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日新月异,企业对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也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的特点,这就要求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紧密契合产业实际,使学生能够掌握最新、最实用的技能和知识。产教融合模式凸显了校企合作、实践基地建设、课程设计等多方面的重要性,产教融合能够拉近学校教育和企业的距离,确保学校教育内容与企业需求相匹配。基于此,本文将研究产教融合视域下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3.
禹贤玥 《职业》2022,(8):72-74
产教融合提出后,越来越多的中等职业学校致力于推行产教融合与各类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各中等职业学校也顺应社会需要,积极倡导产教融合,但对于会计专业来说,通过产教融合提升会计实务操作的效果一直不太明显.本文旨在根据当前会计实务操作教学现状,探索在会计实务操作教学过程中实现产教融合的具体措施,以期能够切实提升会计实务操作的教...  相似文献   

4.
产教融合型企业是我国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新型企业发展形式。全面推进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是破解我国深化产教融合实践难题的重要举措。基于此,本文对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培育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从政策文本及学界两个视角全面阐释产教融合型企业之内涵,提出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的基本思路:校企合作是基本前提,政府引导是根本保障,充分发挥企业育人的主体作用是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付娴 《职业》2022,(3):94-96
产教融合是激发职业教育改革活力的着力点,本文直面中职学校产教融合困境,以探究产教融合突破为导向,基于职业培训提出四个产教融合的有效路径,并通过大量的实践数据,从多个维度阐述笔者所进行的探索与获得的研究成果,为中职学校提供可借鉴与具有实践价值的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实现深化产教融合发展面临诸多挑战。研究表明,要善于分析总结学校、企业及政府这三个影响产教融合发展的主要因素,并重点结合解决新发展中的融合数字化与融通岗课赛证的两个关键性问题,努力探索实现深化产教融合的路径,引导学生不断提升实践动手能力,促使该专业发展更加成熟完善,培养高质量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技能人才,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是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职业教育学校采用产教融合,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们更加快速地适应今后的职业生涯。对产教融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路径进行探索,一来可以方便培养技术人才,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职场氛围,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二来采用产教密切结合的方式,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高了输送人才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传统教育培育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面对此现状,加强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是解决人才紧缺的重要途径。基于校企深度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性,分析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的现实背景,提出推进深化产教融合的校企深度合作策略,实现高校、企业、社会互利共赢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李动  陈丽 《职业》2021,(6):24-25
本文以衡水技师学院电气工程系为例,探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以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企业人才需求、行业标准有效衔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为了实现教育机制与人才培养的供给能充分满足产业需求,国家深化了产教融合的措施。促进高职院校发展与创新的关键在于加速与企业的合作步伐,这使得产教融合成为提升高职院校发展的首选路径。然而,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增加了高职院校发展的风险。本文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对高职院校财务管理风险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聊城高级财经职业学校为例,详细阐述了学校基于产教融合的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探索经验和做法,为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依托的协同育人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产教融合共同体是由地方政府、高职院校、头部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产业园区、职教集团及相关辅助力量在平等互惠基础上通过跨界协作和聚焦创新形成的责任与利益联合体。从话语生成视角来看,产教融合共同体经历了研究语境创设、研究内核形成和研究话语确立三个阶段;从形态结构视角来看,产教融合共同体结构形态经历了基本的二元结构形态和当前的多元结构形态,向更具有丰富内涵的社会化结构形态转型。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充分考虑其内部异质主体的相互关系与利益诉求,从培育价值共识、强化责任共担,秉持利益共享、聚焦人才共育等方面探讨产教融合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3.
宋歌 《公关世界》2024,(5):129-132
创新与探索“四链协同”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从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经济学理论入手,深入分析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理论与现实诉求,构建学校与企业间的长效运行机制,将教育培养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在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双向结构要素中有效促进全面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4.
王学伟  吕继敏 《职业》2023,(3):84-87
本文从教学的角度对中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构建产教融合共生系统的具体思路。同时对系统构成要素进行了探讨,着重阐述了产教融合共生系统相关要素的构成与功能,比较了产教融合共生系统教学形态与传统教学形态。产教由“融合”到“深度融合”,需要促进具体化要素的链式生成,提升产教融合程度。  相似文献   

15.
陈旭龙  朱忠华 《职业》2014,(30):19-20
深化产教融合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我们结合校企合作联盟和经编地方特色产业集群,通过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之间深入广泛的四位一体"对话协作"来融合经编产业与中职教育,从而培养出更多高素质劳动者和应用型技能人才,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技术的快速发展及产业的优化升级,使得我国社会经济呈现出技术、产业、业态高速迭代的态势,社会对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显著上升;在这一背景下,推动高校向应用型本科转变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但传统高等教育体系只能培养出理论知识过关的人才,校企合作存在着侧重学校单极、合作办学无法深入开展的问题,导致高校的教育转型受阻。产教融合为校企合作的高级形态,推动了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使高等教育形成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突破了传统校企合作办学的瓶颈,打破了固有的高等教育惯性思维。通过分析产教融合对高校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指出当前高校产教融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了产教融合实践策略,为推动高等教育产教融合办学模式的展开提供了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前,产教融合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引擎,课程劳育成为引领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理念。基于产教融合推进高职院校课程劳育建设模式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与价值。在科学把握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课程劳育建设模式创新历史机遇的基础上,通过理顺产教融合与高职院校课程劳育建设模式创新的内在逻辑联系,明晰产教融合在高职院校课程劳育建设模式创新中的功能定位,可以探索产教融合赋能高职院校课程劳育建设模式创新的现实路径,构建形成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二元协同、四维引领、八环相融”课程劳育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王然 《职业》2014,(15):41-41
建立校内教学工厂,构建校内全真实训、产教深度融合的全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使"工厂"和专业、生产与教学、教师与企业经营者、学生与企业员工全面融合,最终达到深化校企合作、强化工学结合的目的。本文提出,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能从根本上缩短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教学的距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  相似文献   

19.
宋海文  孙保所 《职业》2022,(2):54-56
实践教学是中职教育较薄弱、较难实施的环节.针对如何与企业规范而长效地开展实践教学合作这一重大难题,涉县职业教术教育中心在校企合作框架下,探索"4+1"的实践教学模式及"三兼顾四递进五环节"的运行机制,经实践应用成效显著,深度促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在学校发展、学生素质、企业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20.
李玉玲 《公关世界》2023,(22):111-113
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一些高校工科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就业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甚至出现了“慢就业”“懒就业”现象。本文试图从产教融合为切入点,实践完善产教深度融合的“N+1+N”人才培养新模式,构建基于企业认知学习、校企协作订制班、企业实习就业三位一体的就业能力培养体系,为推动学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