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迄今为止,从审美形态的角度研究鲁迅的《吶喊》、《彷徨》,我们还缺乏较一致的认识。大致上有两类看法,一类意见认为鲁迅的小说可以分别划分成悲剧、喜剧和正剧,而悲剧占大部分;另一类意见认为,“单独地作为悲剧或单独地作为喜剧,都不是《呐喊》、《彷徨》的最鲜明的特征,它们最突出的特征是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的完美融合”(王富仁:《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呐喊〉〈彷徨〉综论》),或者说是“以喜剧的方式处  相似文献   

2.
悲剧、喜剧等本是戏剧文学的分类,但从广义来说,也可用来概括小说、诗歌等多种文学样式.本文拟从这方面谈谈鲁迅小说的特点.《呐喊》、《彷徨》共收小说二十五篇.除个别篇目外,按题材性质和表现方法,大致可分为悲剧性作品、喜剧性作品和悲喜剧作品.这些不同类型的作品,从多方面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的生活,“将所谓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小说主要集中在《呐喊》与《彷徨》两个集子中,其中大多数是悲剧性作品。从材料选择、人物形象塑造和感情抒发三个方面谈谈鲁迅悲剧艺术的特色。  相似文献   

4.
试论《故事新编》人物的喜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故事新编》作为鲁迅后期创作心理的反映,承袭着《呐喊》、《彷徨》时期以来一贯的忧愤深广和对现实的强烈批判精神。本文探讨《故事新编》中三种类型的人物在鲁迅特有的否定式否定思维方式下,其喜剧性风格带上的复杂而深潜的悲剧色彩,阐述鲁迅在塑造人物上的主观个性化把握。  相似文献   

5.
题引陆游语,盖不用原义,也不故反其意,只是想借此点明本文的题旨:作家的思想素质和创作动机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形成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自觉为革命擂鼓呐喊的鲁迅,他在小说创作中显示出来的艺术特色与其改造社会的启蒙思想有着深刻的因果关系。积数十年的研究,论者对鲁迅小说的主题、题材和风格特征、悲剧结尾,从作者的思想方面追本溯源作了不少精辟的分析,可谓成绩斐然。但是,有关小说情节和心理描写的特点及其产生机制,似乎稍嫌探讨不够。再则,鲁迅的《呐喊》《彷徨》确立了我国现代短篇性格小说的基本格  相似文献   

6.
“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所以,悲剧的分析必须将重心放在对悲剧人物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发掘上,放在对悲剧人物同情心的发生根源的考察上。本文围绕着鲁迅关于人的价值观念,围绕着鲁迅对人的存在价值、对人的物质生命与精神生命、为他的价值与为我的价值的辩证关系的理解,重新对《呐喊》和《彷徨》的悲剧艺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中的首篇小说,在鲁迅的小说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旧中国劳动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显示了鲁迅炉火纯青的高超才能,标志着鲁迅创作的新发展。鲁迅在谈到《彷徨》的创作时,曾经说过,《彷徨》中的作品,是在“五四”退潮时期写的,那时,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发生了分化,“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  相似文献   

8.
一、鲁迅小说中“我”的写法 鲁迅的《呐喊》、《彷徨》是两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二十五篇。其中用第一人称写的就有十二篇:《狂人日记》《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和猫》、《鸭的喜剧》、《社戏》、《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由此可见,鲁迅是很喜欢用第一人称进行小说创作的。一个作家采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结构小说,展示情节,突显主题,这是由他的创作观和艺术个性决定的。鲁迅写小说有着非常明确的创作目的,就是“想利用他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创作,大多收集在《呐喊》、《彷徨》集子里。鲁迅直接或间接地创作知识分子形象的文章颇多,尤其是正面的、爱国的知识分子形象。为什么知识分子问题会引起鲁迅的深切关注,从而创作出寓意隽永的知识分子众生相呢?本文试图从鲁迅早期“立人”思想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鲁迅小说创作,分别收入《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三个集子里。《故事新编》收集的八篇小说,都是历史题材,而且都是第三人称手法,短篇中没有涉及到“我”这个人物,兹不议。《呐喊》里有小说十四篇,《彷徨》里有短篇小说十一篇。在这总共二十五篇小说中,有十一篇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在作品里有“我”这个人物。这十一篇小说是:《孔乙己》、《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故乡》、《兔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从鲁迅一生创作的三部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篇》着手,分析这几部小说中流露出的自然人性描写及其变化,从这一角度透视鲁迅作为该时代的一位优秀的启蒙主义人文知识分子对历史和人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小说,一开始就以“格式的特别”使人耳目一新。这“特别”,首先当然是与习见的旧小说迥然不同;另一方面,这些小说本身的“格式”也是多样的。正如茅盾所说:“《呐喊》里的十多篇小说几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鲁迅不愧为“创造‘新形式’的先锋”,他总是能为自己作品的思想内容找到最和谐的表现形式。《鸭的喜剧》,就是《呐喊》中别具特色的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中,有一部分作品采用了“刺激——反应”的叙事模式,通过角色对刺激因素所作的反应,刻画出角色的性格。它有利于揭示沉默的国民的灵魂,以引起疗救者的注意。它不同于“完成式”和“决定式”的小说,显示出“展现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及其落潮时期,鲁迅以《呐喊》和《傍徨》两部小说集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基石。他的小说描写的是普通人家、平凡人物和日常生活,既无顶天立地的英雄,又无轰动世界的大事件,为什么如此震撼人心,令人常读常新?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他的大多数作品中具有一种强烈的悲剧意识。本文试图对鲁迅小说创作中的悲剧意识的由来、表现以及价值和意义,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呐喊》、《彷徨》两部作品里,写到绍兴的四种店铺:质铺、药店、酒店和茶馆。其中质铺和药店,在《呐喊·自序》里叙到;酒店,小说《孔乙己》和《在酒楼上》,以之为背景,《阿Q正传》、《风波》里也提到;茶馆,小说《药》以之为  相似文献   

16.
古希腊悲剧题材大多一悲到底,悲的彻底,很少有喜剧因素植入其中;中国古典早期悲剧大多以大团圆方式结局,悲的不彻底,除结尾外故事中也鲜见喜剧因素.莎士比亚大胆将喜剧因素植入悲剧题材,创造出令人称快的悲剧艺术;中国从封建末期的讽刺小说开始,也随处可见悲中带喜、悲喜交融的悲剧作品.这些都说明了以喜剧方式处理悲剧题材是符合艺术辩证法的,这可以从作品本身、作家层面、读者角度和审美世界等四个方面来分析其合理性、必要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相似文献   

17.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依斯的《都柏林人》和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摹写了一幅幅乡土气息浓郁的生活画面,描写生活命运的变迁和相应的人生态度,展现富于地方特色的各种风俗画面,以其题材来源的一致性和创作心态的一致性、小说形式的单纯凝练与内容蕴涵的丰富含蓄的统一、小说语言简练然而极富包含性与暗示力,即以纯正的本土写作反映了对家乡的社会风尚,深刻描写了人们的欲望、感情等复杂的内心世界,剖析了小说人物精神麻痹的症状及原因。  相似文献   

18.
《呐喊》与《彷徨》是鲁迅在“五四”到大革命时期写的两部短篇小说集。《呐喊》收入一九一八年四月到一九二二年十月所作小说十四篇,一九二三年八月出版。《彷徨》收入一九二四年二月至一九二五年十一月所作小说十一篇,一九二六年八月出版。到三十年代初期,鲁迅站在新的思想高峰,对前期写的这两部短篇小说集,题了两首五言绝句。这两首五绝是我们研究鲁迅文艺思想的发展的最可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9.
“绝望的抗战”与悲剧创造──《呐喊》《彷徨》创作的心理动因探微吴延德两本薄薄的《呐喊》、《彷徨》,几乎是鲁迅一生所创作的全部小说史,然而这却是一部令人颤栗的悲剧史。这不仅仅是“须听将令”的悲怆的“呐喊”,更是情感积贮的奔涌;也不只是客观现实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一、鲁迅为何那样热切地关注知识分子命运;二、小说所揭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几种类型的知识分子面貌;三、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前进道路的具体探索;四、鲁迅小说人物留给我们的历史教训。鲁迅热切地关注知识分子,是他在文化战线上执行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使命的一个重要侧面。在《呐喊》和《彷徨》里,鲁迅通过对各类知识分子典型的深刻剖析,无情地鞭挞了封建势力,努力地探索着振兴中华民族的道路,积极地寻找着彻底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战友。鲁迅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探索,表现出英勇顽强的主动精神,为革命的知识分子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为革命人民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