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在翻译中,文学作品的翻译一直存在着争议。很多翻译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只能是意思的翻译,而不能把原作中的特殊的方面,尤其是作品风格在译文中表现出来。而很多翻译大师却认为文学翻译风格是可译的,原作的风格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进行转化而迁移到译文当中。在此通过对文学风格的探讨以及风格可译的二元观说明文学风格的可译性,对以后的风格翻译研究提供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2.
翻译中如何保持原作的风格是衡量译文好坏的一个重要尺度,也是译者知识结构、语言素养、翻译水平和才情的最好体现。保持原作的风格即指原作的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作者个人的语言风格等。由于翻译受原作的局限,译文的基本体式和风格不能由译者随意加以改变或演染,因为,原著的思想内容不取决于译者,而取决于原作者。译文应取的基本体式也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译者不可能不顾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议论,不可能做到“文必已出”。原作如果是通俗的口语体,不能译成文绉绉的书面体;原作如果是粗俗…  相似文献   

3.
李洁 《理论界》2007,(9):214-215
风格是文学翻译的核心问题,译出风格是文学翻译的重要旨归。中国古典艺术散文原文的许多风格标记很难在译文中得到对应,译文的风格因而不等同于原文的风格,具有自己的特点和价值。对古典艺术散文风格英译的规范做描述有助于古典艺术散文的英译研究和英译实践。  相似文献   

4.
所谓风格,从语言学的观点上看,主要是通过字词句法篇章结构的巧妙配合而形成的,或者说就是作者遣词造句、表达情感的手法。我们翻译一篇作品,要从“形”到“神”,通过原作品中的字词句法篇章结构的形式去细心体会全篇的风格神韵,然后融会贯通,运用恰当的文学语言将原作品的“形美”与“神美”尽可能充分地表现出来;做到“形似”“神似”,使译文成为符合原作思想、感情和语言风格的另一件艺术品。正如茅盾先生所说:“文学翻译是用另一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象读原作~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5.
译作再现原作风格是译作获得成功的重要体现。傅译《老实人》正是一部再现原文风格的佳作,它还原了伏尔泰原文"句句辛辣,字字尖刻"的泼辣风格,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抨击和讽刺语气。译作灵活处理了原文中多次出现的形容词、副词的最高级,沿用原文的句式和行文方式,在译文中基本再现了原文频繁使用的反语、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本文拟从字词、句子、修辞手法、文本之外四个层面来探讨傅译《老实人》对原作风格的再现。  相似文献   

6.
以陆游《钗头凤》的两个译文为个案进行分析,从原作的写作背景、风格情趣和形式特点来考查译文的翻译,并指出宋词的翻译应该注意到宋词独有的风格情趣和形式特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讨了外国小说作品的风格问题,分析其在翻译中真实传译的重要性,提出外国小说风格的翻译原则,即小说风格的真实传译需从宏观着眼,微观着手.从原作的思想感情、艺术风貌和文化特征出发,巧妙应用各种语言形式,从而实现外国小说作品在翻译过程中风格的真实传递.  相似文献   

8.
自古以来,唐诗日译就有了一整套按唐诗顺序进行假名标注和文言翻译的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文化的发展又有了现代日语的唐诗翻译风格.这种翻译风格的转化体现了时代的文化需求.运用翻译理论和有关知识,探讨了唐诗日译文言翻译风格以及向现代日语翻译风格转化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从互文性视角看新闻英语语篇风格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互文性理论引入新闻英语语篇风格的翻译打破了必须忠实于原文的翻译原则,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根据互文性理论,新闻英语的译者将原新闻英语语篇的风格、原新闻记者的风格以及同类汉语新闻的风格融合起来,力求使译文的风格做到“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10.
古诗可译,古诗风格也同样可译.对古诗风格可译性的认同是获得好的译文的前提.正确把握原诗与原作者的风格标记有助于达到古诗风格翻译的形神兼备.古诗风格翻译需要通过尽量达到音形层次和语意层次上的对等来实现审美层次对等的最终目标.文章以李白的《月下独酌》为研究范本,通过分析名家译作探讨实现这一目标的可行性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早译为日文的鲁迅作品,日本多位知名译者皆曾翻译过这部小说。文章选取井上红梅的译本,将其与原著详细核对,发现井上多处误读原著,导致译本出现误译漏译等问题。文章以井上译本为例,通过分析这些误读现象,探讨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译者既是文化的传播者,又是翻译尺度的掌控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忠实地传达出作品的风格与意义,又不能过度诠释,将译者自己意志强加读者,只有把握好翻译的尺度,才能避免失误,保证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2.
宋潇潇  唐德根  宋德生 《云梦学刊》2005,26(3):133-134,137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翻译过程中常常需要调和语言形式和内容的矛盾,从而使译文有别于原文,其部分心理特征和风格特征会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译文中,表现为译者可见性。译者可见性是客观存在的,无须遮蔽。本文拟从格式塔完形认知和译者的创作心理对其进行论述。译者可见性并不妨碍译者的客观性,译者风格应尽可能与原作者相适应协调,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表现自然流畅。  相似文献   

13.
张莉 《河南社会科学》2003,11(5):144-146
传统翻译理论以翻译是否忠实原文为评判翻译的准则,对译者的情感介入持否定态度,抹杀了译者情感因素的客观存在。从翻译准备阶段到翻译阶段,译者的情感因素应贯穿始终,倾注译者情感的翻译才是富有灵性的翻译。  相似文献   

14.
Arthur-Waley(亚瑟·韦利)的《论语》英译本影响较大,至今广为流传;中国是《论语》的故乡,中国学者也有新译本相继问世。以Arthur-Waley和丁往道译本《论语·颜渊第十二)中(一)(二)(二十二)三个段落为例,从译者身份和翻译目的、对原文的理解和细节处理、译文的风格等三个方面入手,对两个译本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5.
语气对于文学作品来说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决定了该作品的特定风格。好的译者应该在翻译过程中时时考虑到“语气问题”,并且尽量达到原文和译文语气间的动态对等。文章通过对三种不同文体风格的英译汉实例进行分析比较,同时引入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来强调译者要对语气的重要性进行关注。文章着重阐述了体现文学作品风格的文体标记,并通过图表说明检验翻译效果的方法及差异。  相似文献   

16.
实用文体资料的翻译涉及多文体、多学科领域。要搞好实用文体的翻译,首先弄清源语语义,避免译语模棱两可;其次,实物名称的翻译要做到名物相符;第三,正确处理翻译术语名词。  相似文献   

17.
文章旨在解构主义理论的哲学视角下,对"忠实"的翻译标准进行再解读。所谓的"解构",在翻译领域中,其实是以积极的肯定和承认为逻辑前提,破除单一、封闭的文本结构,进而产生多元、开放的译本,使原文在发展和扩大的过程中完成自身。尊重原文、再现原文,依然是译者的任务所在。  相似文献   

18.
在散文翻译的过程中,为译出原文韵味,风格的重要性不亚于内容。从风格翻译的角度出发,对《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作品中两种语言的风格特征以及相应的翻译技巧进行抽样调查和分析,以期对今后散文的汉译英工作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9.
由于受到时代的限制 ,巴赫金对狂欢生成体裁未作深入的论述。独裁性集权统治的压迫使巴赫金人生不自由 ,因此他才极端地追求“狂欢”在文体进化中的作用 ,认为狂欢有生成体裁的意义 ,即巴赫金的狂欢理论过度推崇的原因是受到了一元的个体生存方式、社会政治生活和文体形式等主流意识形态的霸权式压抑。事实上 ,人的狂欢 (社会的狂欢 )与文体的狂欢对人、社会、艺术的生存与发展都各有利弊 ,狂欢的巨大价值是对旧有秩序的改良与改革和解构与颠覆 ,由此也会带来只破不立最后导致整体混乱的结果。因此 ,在文体进化中强调正确处理“文体自由”与“文体自律”的辩证关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0.
以重点探讨“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社会语境内涵和政论语体特征为基础,从语义、语境和语体3个不同层面分析9个“不折腾”较有代表性的译文,可体现政治内涵解读、语境分析和语体特点,但存在语义偏失、社会语境内涵不明以及语体不当等问题;应将“不折腾”翻译为“nodevelopment—blockingcampaigns”,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整体上翻译为“no faith-wavering,no effort-relaxation,no development-blockingcampaig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