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魏晋以降,大量有关制作陶器的术语,被嫁接到文学批评领域,成为古代文学批评中的“语言模子”和“思维模子”。陶艺和文艺相互借鉴、相互发明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奇妙景观。古代文学批评家借助于“陶”将一些难以言说的文学活动阐释得通幽入微、酣畅淋漓,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批评话语。“陶”,这一中华先民基本的生产方式,也走向中华民族诗性思维的深处,成为其洞悉艺术世界、探索艺术奥秘的工具。援陶论文是中国古代文论的精妙所在,深化了古代文论的内涵,对古代文论的建构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的批评方式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可谓东方文明的杰作。  相似文献   

2.
新批评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由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倾向加以的一种概括。新批评家之间存在许多根本性的不同,以至于我们很难把它想象成一个流派,他们的理论也各具特色,但他们共同的倾向似乎仅仅是要把握住一首诗的现实存在的本质与意义。一、批评对象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历代文学理论批评家都很重视对文品与人品统一的论述,强调人品的高下影响文品的优劣,因而将人品的评价作为文品评价的基础,在评论文章之前总要先论人的道德品质。先秦两汉时期对此的理论阐释给后世文论家提供了理论来源和理论基础,两汉之后的文论家们主要是沿着此前的方向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由此而形成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一条主线,一个不同于西方文化背景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周扬、成仿吾文论的湖湘文化品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周扬、成仿吾是在中国现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湖南籍文学理论批评家,他们文论所体现的注重社会政治功利的价值取向和权力话语方式等特点与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学统、湖南人“霸蛮”的文化性格有着内在的、密切的联系,湖湘文化造就了他们文论的基本品格。  相似文献   

5.
论批评功能与批评文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文论史上,文学批评的功能不是从批评诞生之初就永恒不变地存在着,人们对它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现和发展的过程。在不同批评功能论的影响下,文论家自然选择不同的批评文体进行理论的阐释与作品的批评。序跋和评点主要是批评的社会功能影响下的产物;批评的审美功能促使了骈文、赋和论诗诗等批评文体的出现;在批评自我表现功能的推动下,文论家喜用轻松自由的书信和诗话等文体来承栽理论的内涵。这些批评文体历时性出现,却又共时性存在,共同构筑了中国文论繁复多姿的体貌。  相似文献   

6.
左其福 《理论界》2008,1(1):132-133
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的建构日趋多元,它既可以侧重对批评家们审美个性的揭示,也可以倾向对不同历史阶段批评思想的整体描述,还可以集中对现代文学批评中世界因素的具体呈现。各种建构方式既有理论的洞见,同时也都有写作的盲点。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建构不存在完美的范型,其主要任务是如何获得自身的问题意识及与之相应的写作方式。  相似文献   

7.
论批评心态     
批评活动是批评主体与客体交流沟通的活动,批评活动中的主体是批评家,批评家的活动主要体现为批评心理活动,批评心理活动的核心是批评心态。所谓批评心态是指批评家在批评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具体体现在为批评而形成的心理准备、心理储备、心理动机、心理意向和心理效应等方面。批评心态为批评家的主体心理结构建设创造了条件和基础,同时又是主体心理结构的一个必要和重要的组成部分;批评心态对于批评有直接的作用和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批评的成败和批评的质量。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对心态的认识,尤其主张虚静心态。庄…  相似文献   

8.
王丹 《北方论丛》2015,(1):53-57
作为文学研究的当代知识范型,批评理论在对传统文论的超越中,逐步形成了自己阐释文学的基本思路。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论形态却往往从审美关系论域出发,以批评模式对它进行诠释和界说。由此,忽视了贯穿于其中的问题意识与文学研究理论构成之间的对应关联,淡化乃至消解了批评理论的双重性质。正视并阐明当代文学批评理论的话语构成和理论视域,对于当代中国文论更新观念形貌、介入本土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女权主义批评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70年代以来 ,女权主义批评在西方的发展呈三极化趋势。法国批评家提出“女性写作”的概念 ,从理论上探讨女性语言的特点 ,试图通过语言的革命实现女权运动的目标。在美国 ,批评家的兴趣主要集中在文本研究的实践上 ,对长期确立的以父权文化为中心的文学传统进行了深刻的检讨。英国的女权主义更注重批评实践的政治意义 ,主张文学参与历史 ,以促进深刻的社会变革。三家既各有特点又有共同的兴趣 ,表现出女权主义批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0.
渊源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中,我们常常看到古代文论家们对文学作品“滋味”的品尝、辨别,以及由此而来的评价。“滋味”一词与“神”、“气”、“意境”这些古代文论中的术语一样,它贯穿于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始终,它是古代文学批评家们论文艺的一个重要美学标准。探讨古代文论中的“滋味”说,不但对于了解中国文学批评的民族特点很有必要,而且有助于我们今天建设具有民族特点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