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 毫秒
1.
本文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数据,分城乡计算居家失能老人中存在完全满足、部分未满足以及完全未满足的需求比例与规模;并进一步分社会人口特征(性别、年龄、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安排、经济状况)、失能程度以及地区比较城乡失能老人未满足的需求比例差异.结果表明:10%左右的城乡居家老人失能;城乡分别有37.77%和44.54%的居家失能老人已有人照料且完全满足其需求,分别有59.59%和49.53%的居家失能老人存在部分未满足需求,分别还有2.64%和5.93%的居家失能老人存在完全未满足需求;与城市相比,农村的中低龄、独居以及中部的居家失能老人是无人照料的高风险人群.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国家统计局2000年和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分析年轻老年人、老年人、长寿老人3个年龄阶段老年人口的增长率,年轻老年人口增长率较低,老年人口增长率居中,长寿老人人口增长率最高.分城市、镇、乡村分析全国各地区分年龄老年人口的增长状况,城市的老年人口分年龄增长率均处于较高水平,老龄化速度较快;镇区老年人口各地区发展差异显著;乡村长寿老人人口增长率最高.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数字化和老龄化进程,老年人口的数字失能问题日益显现。老年数字失能是指老年人在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社会变迁中存在突出的数字接入困难、数字使用障碍并最终导致其数字主体性被剥夺的状态,主要表现为经济型数字红利获取难、社会型数字红利共享难、文化型数字红利利用难、健康型数字红利受益难,并源于“经济沟”“技术沟”“心理沟”“社会沟”共同作用。为解决老年数字失能问题,建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行第四次修正,在数字治理过程中落实以人为本发展理念构建分类治理新机制,完善中国老年数字失能治理顶层设计。同时,注重培育适老化数字产品市场,完善老年数字产品行业的国内国际新标准,通过三级管理五方合作联动格局打造中国数字养老服务新模式,从而建立起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数字包容社会。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数据,探讨了失能老人的幸福感状况。研究发现,失能是晚年幸福的核心掣肘,与未失能者相比,失能老人的幸福感偏低。控制部分人口社会学变量之后发现,物质保障、社会隔离和心理贫困对失能老人幸福感影响显著,表现为物质保障越好、社会隔离越小、心理贫困越弱的失能老人幸福感越高。因此,失能老人幸福感劣势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多维贫困导致的需求不足,应从多方面加以干预。  相似文献   

5.
宗占红 《调研世界》2023,(12):55-64
本文利用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追踪调查(CLHLS)数据,采用Kaplan-Meier法、Cox回归等生存分析方法,分析居家照料与失能老年人死亡风险关系,为发展完善我国老年人居家失能照料服务提供实证研究依据。结果显示,追踪期内失能老年人全因死亡率为70.47%,平均生存时长为2.45年,居家照料特征以子女或配偶照料、轻度失能、有偿照料为主,照料需求满足程度低;轻度失能、有偿照料、照料需求满足均对失能老年人死亡风险有抑制作用。建议以满足照料需求为导向,关注弱势失能老年群体,开展照料技能培训,失能预防关口前移,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升失能老年人晚年健康福祉。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关节炎老年患者身体失能状况。方法采用健康自测量表(SRHMS)和抑郁量表(DSI),对207例关节炎老年患者和89例健康老人对照比较。结果①病例组女性、受教育程度≤小学、体力劳动、自养费≤800元/月、无医保、年门诊≥4次和医药费千元以上者分别是对照组的2.1,1.99,2.46,2.91,1.88,2.23和2.26倍;②病例组疼痛、ADL和IADL限显高于对照(P〈0.05),生活满意和充实感分别较对照组低16%和47%(P〈0.01)。③负性情绪、多病共患、鳏寡独居与机体失能密切相关。结论广泛社会支持下的自我管理是预防老年关节炎机体失能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根据ADLS量表中"吃饭、穿衣、上下床、上厕所、室内走动、洗澡"六项指标,任何一项回答"做不了",即为失能,本文介绍了失能老人的概念、心理特点、心理需求及相关研究,探讨了失能老人心理需求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失能老人长照服务体系构建与政策精准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老龄化和高龄化速度加快,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构建成为民生重要议题。尤其在健康老龄化战略推动下,更成为照料模式变革的难点。从人口结构危机、家庭照护功能弱化的客观现实出发,通过生存脆弱性和制度适从度,分析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的供需失衡困境,以及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并基于老年照护与医疗服务关系重构视角,提出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包容性发展路径以及养老政策精准衔接、服务管理精细化等具体机制设计,以提升失能老人的生存质量和健康福利。  相似文献   

9.
医疗服务会通过影响农村老人的健康水平而对其失能状况产生影响。基于2011—2012年全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调查数据(CLHLS),将农村老人失能状况分解为自理能力丧失、生活能力受限以及认知能力障碍,利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研究了医疗服务对农村老人失能状况的影响,并对相应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是否参加新农合、距医疗点距离、医疗费用分担方式、生病能否得到及时救治以及社区医疗服务会显著影响农村老人失能状况的发生。总体上,样本地区农村老人失能状况较为严峻,并呈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建立完善的长期护理体系并通过优化医疗服务供给来增强农村老人对医疗服务的可得性与可及性,成为解决农村老年失能问题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社会工作服务在为老服务领域的重要性得以体现。半失能老人作为老年群体中的特殊存在更需要得到社会工作服务。然而,社会工作服务中的伦理困境对其服务成效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社会工作服务存在着案主自决与干预限度的冲突造成的伦理困境、价值抉择冲突所产生的伦理困境、资源的限制导致的伦理困境、隐私权与保密限度的冲突造成的伦理困境、社会工作者与半失能老人双重关系造成的伦理困境。可以通过社会工作者行动及社会工作行业建设角度来解决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社会工作服务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1.
在快速老龄化背景下,慢性病并发症使得残障失能老人数量快速增加,而从事长期照护养老服务的专业人员十分短缺,老年人长期照护问题亦将愈加突出。运用年龄移算法预测未来老年人口规模结构,并通过年龄别残障率测算未来失能老年人口变动状况,进而得到全国未来长期照护养老服务需求量。测算结果表明:2016~2050年,中国失能老年人口将从652.02万人增至1 643.43万人,年均增加29.16万人;如果采取专业机构进行长期照护,2050年所需长期照护养老服务人员150万人;在劳动年龄人口下降过程中,大幅增加养老服务人员配置量将给未来劳动力供给带来严峻挑战,并将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经济增长。针对长期照护养老服务供需失衡问题,有必要采取如下4个方面措施:一是坚持长期照护服务社会化,体现长期照护服务规模效应;二是提高服务人员素质,有效提升长期照护服务效率;三是鼓励低龄老人从事长期照护服务,有效开拓养老服务渠道;四是加强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从根本上减少长期照护服务需求,实现长期照护服务资源供需动态平衡。  相似文献   

12.
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目前在我国保险实务中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有必要以美国保险实务为例,简要分析失能收入损失保险中的“判断被保险人是否罹患残疾”、“是否有义务接受治疗”、“事实上失能与法律上失能的区分”等主要疑难问题,为我国开展此种保险业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在空间布局方面,青海城市(镇)发展的重点区域为河湟谷地和青藏铁路、公路沿线的海西地区,其他区域城市(镇)发展的重点在于增加人口规模,提高城镇的辐射功能和对区域发展的带动功能;在规模结构方面,应充分挖掘和发挥现有城市特别是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积极培育中等城市,加大特色小城镇建设力度,优化城市规模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  相似文献   

14.
利用人口预测方法估算中国"十四五"期间的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动,并总结了其中的四大重要"转变".人口规模变动呈现"四降三升"态势,人口总量保持增长,老年人口增速加快,年均死亡人口规模继续提升,但劳动年龄人口、少儿人口、育龄期女性人口、年均出生人口继续下降;从人口结构变动来说,少儿人口和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双双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不断提升,人口老龄化由"底部"驱动转为"顶部"驱动主导,人口抚养比保持低位,但性别比失衡的问题正向适婚年龄段传导.人口结构出现的重大"转变"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包括即将到来的人口负增长、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婚育观念的交织、劳动力的"质""量"转变.为应对中国人口变动,提出必须从生育权利、养老保障、经济转型、社会体制等方面进行战略储备.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1-2018年中国老年健康影响因素跟踪调查数据,构建Logistic混合回归分析模型,分析我国城乡居家失能老人未满足照料需求的影响因素差异。结果显示,城镇居家失能老人部分未满足和完全未满足照料需求比例低于农村,且影响因素体现出异质性。经济状况、照护者照料意愿、独居、孤独感、失能程度、婚姻状况是城乡居家失能老人未满足照料需求的共同影响因素;不孤独、社区提供生活服务是城镇居家失能老人部分未满足照料需求的特有影响因素;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居家失能老人部分未满足和完全未满足照料需求均显著高于东部地区。居家失能老人未满足照料需求的影响因素存在城乡差异,应对城乡居家失能老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6.
城市增长和城市收缩是一枚银币的两面,以人口流失为核心特征的城市收缩现象在中国普遍存在。本文利用两次人口普查数据,从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和县市(区)两种空间尺度,识别中国的城市收缩格局,分别从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和社会状况三个维度考察收缩县市(区)的发展状态。两次普查年间频繁的区划调整将对本文的识别结果产生重大影响,利用乡、镇、街道数据,对2865个县市(区)中涉及到行政区划变动的样本进行调整。结论显示,中国26.71%地级及以上行政单元、37.16%县市(区)发生收缩,以中国东北地区和长江经济带的收缩最为严重,且集中出现了"市区—市辖区"双收缩的现象。通过分析,与非收缩县市(区)相比,收缩县市(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集中体现为:较高的人口抚养比、单一的行业结构、较低的城市化率,以及较低的人力资本存量。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养老中最大的难题在失能、半失能老人的照护,需要积极探索农村失能老人养老新路径。以江西省X贫困县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为案例,研究政府、养老机构和社会组织协同治理下农村失能老人养老工作的推进,结果表明:协同治理是农村失能老人养老服务供给的有效路径,其关键在于各治理主体在政府引导下进行资源、技术及制度的协同协作,从而提高治理能力,最终实现经济、健康和社会三方面赋能。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形势十分严峻,中央高度重视老年人长期照护问题并进行积极的社会政策设计。考虑当前总体现实国情以及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差异,"就地老化"是当前我国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社会政策的总体目标;基于社会政策的设计理念,应该构建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社会政策的基本框架:采用合理的长期照护模式、培育长期照护机构和人才、构建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制定长期照护津贴政策。老龄化背景下失能老人长期照护社会政策设计既要坚持制度取向的应然,也要兼顾政策效果的实然。  相似文献   

19.
伴随人口老龄化与高龄化趋势加快,我国农村地区失能老人照护体系建设滞 后于老龄化进程的矛盾愈发凸显.以甘肃省宁县 A 村为田野点,将福利多元主义理论框架 与社会福利政策框架结合,研究发现,在人口外流和照护服务供给缺失条件下,农村地区失 能老人的照护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从而陷入“自我维持型”照护困境.基于对福利多元主义 运用本土福利实践的理论反思,以照护困境为切入点,构建政府引领,家庭、农村社区、市 场、社会力量等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农村社区照护体系,是解决失能老人照护问题的根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利用湖北潜江的调查样本,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与最优尺度回归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农村失能老人家庭照护者的照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仅10.6%的照护行为是"消极照护";照护者的人力资源、失能等级以及生计压力对照护者的照护行为的影响作用力较大,而老人其他子女资源、社区资源与经济资源对照护行为的影响作用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