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藏传佛教对蒙古族家庭伦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过程中 ,佛教的伦理道德思想与蒙古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相结合 ,使自身适合于蒙古社会 ,适合于蒙古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 ,从而成为蒙古族民众能够接受的佛教伦理思想。本文对蒙古族传统的“孝亲”观与佛教的“孝道”思想、传统的家庭夫妻伦理与佛教提倡的家庭夫妻伦理的关系等方面作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2.
二、明清时期蒙古人的摩诃葛剌神崇拜及相关文学作品随着元朝在内地的统治被推翻,藏传佛教与蒙古统治阶层之间的关系中断,风靡一时的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从此逐渐削弱,摩诃葛剌神的崇高地位也随之下降,人们对它的记忆也逐渐淡化,但还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完全消失。自16世纪中叶藏传佛教再度在蒙古地区传播,摩诃葛剌神又被奉为保护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与藏族在历史上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西藏在蒙古统治时期正式纳入中央管理,而蒙古统治阶层也对藏传佛教的发扬光大贡献颇多。因此,研究蒙藏民族关系可以了解到许多有关两个民族的历史事件,具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仰华寺与蒙藏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6世纪中叶开始,蒙古人的历史就围绕着阿勒坦汗(即俺答汗)的地方政权而演变,这个政权非常迅速地攻破了明朝对河西走廊的封锁,敲开了自元朝覆灭后一直向蒙古人关闭的佛教法门,把藏传佛教格鲁派引进蒙古高原,并逐步改变了蒙古人传统的宗教信仰。从这时起,蒙古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同藏传佛教格鲁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仰华寺的建造就是这种关系的象征,是这种关系的起点和里程碑。  相似文献   

5.
《蒙古佛教史》是蒙古族学者固始噶居巴·洛桑泽培用蒙藏两种文字撰写的一部蒙古佛教史.自藏文本以《霍尔却穹》为名刊行后,先后有德文译本、日文译本问世,国内则有陈庆英、乌力吉的汉译本.《蒙古佛教史》是记述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传播的早期著作,其史学价值:一是开启了蒙古族学者以藏文撰写蒙古族史的先河;二是承袭了藏族史学传统,以藏传佛教史为主线记录蒙古族历史,续补部分增入的则是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业绩及蒙古高僧大德的弘法活动,由此可见蒙藏文化交流的基础在于共同信仰.  相似文献   

6.
一般论者将蒙古历史分为前期与后期的两个时代.本文所阐述的,是指蒙古时代的前期,即从蒙古部势力上升的十二世纪中叶开始,中经十三世纪,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形成以至扩展到世界范围,地跨欧亚的一个多世纪蒙古族的统治时代.这是蒙古族发展的主要时代.它包括成吉思汗蒙古汗国成立前蒙古部族勃兴时期与蒙古汗国成立后发展的两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7世纪中叶,佛教从南北两路传入吐蕃,从此便与藏族人民结下了不解之缘。佛教在藏区传播过程中,逐渐吸收了藏区本土文化,于10世纪后半叶,形成了颇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仅在藏区确立了统治地位,而且成为西藏地方统治阶级唯一的正统思想。它的弘扬与兴盛,造就了一批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他们作为传播佛教的载体,不仅为发展佛教事业作出了贡献,而且在协调民族关系、调解地方与中央间的矛盾、稳固中央王朝的统治、维系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促进各民族间文化的交流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为后世留下了诸多宝贵的财富,著述甚丰。对他们及其著作进行深入研究,无疑会推动藏学向更深层次发展。但他们的功德事迹除  相似文献   

8.
藏传佛教呼图克图职衔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世纪黄教(藏传佛教格鲁派)开始传入蒙古地区。长期以来,黄教在与蒙古族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出被蒙藏民族佛教界所共同采用的新的佛教名词术语。这些新的名词术语既有梵语、藏语,也有蒙语和汉语,有些名词甚至由两种乃至三种民族语言混合构成。如人们熟悉的黄教两大领袖人物“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称号中,“达赖”是蒙语,意为“海”,“喇嘛”为  相似文献   

9.
13世纪初,蒙古族的势力在我国北方大漠南北广大地区崛起。蒙古乞颜氏贵族铁木真兼并群雄,统一诸部,完成了蒙古高原的统一。当时的漠北各部(除极少数外)都信仰萨满教。随着军事占领和向外扩张,被征服民族的各种宗教与蒙古民族发生了接触。蒙古统治者为着征服和占领的需要,对各种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明智政策。外来宗教为赢得统治者的独崇,彼此间展开了激烈角逐,最终佛教取得了胜利。忽必烈即汗位  相似文献   

10.
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但是有一小部分蒙古族信仰伊斯兰教,被学术界称之为"蒙古族穆斯林".其法定民族成分是蒙古族,在日常生活中,讲蒙古语,使用蒙古文,主要从事牧业生产活动.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省份,现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道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五种宗教。伊斯兰教在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中几乎为全民信仰;藏传佛教在藏族、蒙古族、裕固族、土族等少数民族中几乎为全民信仰;汉传佛教和道教主要为汉族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信仰者主要是汉族,有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少数人信仰。截止1995年底,全省信教人数约为210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7%,其中信仰伊斯兰教和藏传佛教的人数约为202万人,占全省信教总人口的96%。  相似文献   

12.
1240年用回纥蒙古文撰写的蒙古族历史文献、文学巨著《蒙古秘史》,不仅记载了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元太宗窝阔台汗的伟大业迹,而且还记述了蒙古民族的起源传说及8—13世纪蒙古社会政治、经济民俗状况。苏联蒙古学家符拉基米尔佐夫说“任何一个游牧民族都未能留存下如《蒙古秘史》那样生动而详细的记述自己历史生活的伟大作品。”的确,《蒙古  相似文献   

13.
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历史悠久的传承和民族特色浓郁的人生礼仪。卫拉特是蒙古族的一部分,元代称为斡亦剌惕,明代称为瓦剌,清代则称为厄鲁特,在清朝文献中泛指瓦剌,同时也可指代属于瓦剌中的额鲁特部,我们通常所说的西蒙古主要指卫拉特蒙古。历史上,卫拉特蒙古曾从事狩猎经济,信仰原始的萨满教,活动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至13、14世纪,才逐渐迁徙到阿尔泰山及整个北疆草原地区,社会经济也由狩猎转变为畜牧,宗教信仰也逐渐改为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但萨满教在人们的生活中仍具有较大的影响。自二十世纪以来,众多专家就蒙古族婚礼仪式中的象征意义以及歌曲中存在的文化现象进行了研究,产生了不少与之相关的研究论文。本人搜集了卫拉特婚礼与仪式歌的相关研究文献,以达成研究综述。  相似文献   

14.
公元十世纪前,蒙古族是处在原始社会,而十三世纪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国家以后,即步入了早期的封建社会,这在蒙古史的研究者当中是没有异议的。但在其间的十至十二世纪,蒙古族是在原始社会的末期抑或曾形成了奴隶制,目前却还没有一致的结论。我个人初步认为,当时蒙古族是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氏族公社制度下,下面略述一点粗浅的看法,求正于蒙古史学界。当时,蒙古社会的生产力,无论在游牧的草原部落或狩猎的森林部落,都有所提高,但还是很低下的。作为蒙古社会生产力发展象征之一的畜牧业,还没有在经济部门中居绝对统  相似文献   

15.
王力 《西藏研究》2007,(4):23-29
文章结合各种文献探讨了17~18世纪藏传佛教在伏尔加河流域土尔扈特蒙古中的发展情况,认为藏传佛教在当地蒙古社会中的持续发展和整饬,不仅维护了蒙古统治者的自身利益,也有力地抵制了俄国政府的宗教分化政策,捍卫了民族独立,更为土尔扈特蒙古东返中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敦煌石窟西夏洞窟壁画中的藏传佛教图像是受11—13世纪新译密续经典影响下的题材,在艺术风格和表现形式上与敦煌本地传统壁画有明显的区别。此类壁画图像在洞窟中往往是汉藏共存、显密共融,集中体现出西夏佛教"圆融"的特点,无疑是理解西夏佛教的重要内容。借助西夏藏传佛教的大背景和黑水城藏传文献,判断敦煌西夏藏传佛教洞窟及其图像的"官方佛教"系统属性,或许对我们理解敦煌西夏洞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元明时期,镇守于河西西部和西域东部的蒙古豳王家族与河西回鹘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蒙古豳王家族对藏传佛教的推崇与支持,受到了回鹘僧徒的欢迎,纷纷皈依藏传佛教;该家族尽管在政治上处于支配地位,但在文化上却颇受回鹘影响并逐步回鹘化。藏传佛教如同粘合剂,将二者紧密联系在一起,进而促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裕固族的诞生。这个新民族一方面以藏传佛教为共同信仰,从而有别于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新疆维吾尔族,另一方面又以回鹘文化为基石,也与今天的蒙古族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18.
本文在阿拉善地区的社会文化脉络中探析阿拉善信仰的根源。阿拉善蒙古人是卫拉特蒙古诸部离开故土迁徙到阿拉善地区后逐渐融合形成的,阿拉善信仰是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通过追溯阿拉善信仰的形成以及分析阿拉善祭祀表现形式中的特点,呈现了阿拉善蒙古人精神世界的根底。阿拉善信仰中融入了两种信仰文化,即萨满教和藏传佛教。换言之,阿拉善信仰传承了先祖的知性,保留着萨满教崇拜的自然神灵和祖先神灵等信仰的中心思想,同时结合了藏传佛教的表现形式。阿拉善信仰继承了蒙古乃至阿尔泰诸族信仰的内涵;佛教在阿拉善信仰中作为中介联系了信仰对象和民众,接茬发挥了原有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特色,进而在祭祀中起到沟通神界与凡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佛教分大乘和小乘,大乘佛教中又分显宗和密宗。由印度传人西藏并广为传播的是大乘佛教,其中密宗较为兴盛,提倡显密共修,先显后密。藏语称密宗作“桑俄”,意为“秘密真言”。密宗的发达是藏传佛教重要特点之一。十三世纪初,佛教在印度泯灭后,唯有藏传佛教保留了密宗四部修习的完整形态。藏传佛教密宗有自己的传承,在所重经典、修习次第、仪轨、制度等方面也有其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20.
王磊义 《中国藏学》2016,(1):185-190
本文以元代遗存的一幅唐卡为引入点,阐述藏传佛教绘画融入的蒙古元素。明末格鲁派再次传入漠南蒙古土默特部地区,在内蒙古掀起了建寺高潮,清代藏传佛教格鲁派在内蒙古的发展达到鼎盛。从内蒙古地区遗存的明清壁画、唐卡中可以看到逐步融入佛寺绘画的内蒙古地域特色。文章列举了内蒙古佛寺壁画中的蒙古元素,以及在佛寺发现的有蒙文题记的唐卡和博物馆收藏的多幅反映蒙古族民俗风情、偶像崇拜的唐卡,以此证实,这些画作为蒙古族在吸收藏文化中出现的本民族绘画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