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清末民初,在黑龙江讷漠尔河地区,由政府主持,曾有过两次迁移关内难民移垦的现象,两次难民移垦之结局迥然不同,为今后难民移垦提供了引以为戒的教训和可资借鉴的经验。关内难民移垦定居于东北地区,既可以安置难民以解决这一社会问题,又可以充实边疆而成为移民实边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东北边疆之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直到“九·一八”事变之前,来自关内的难民大量涌入东北,民国中央和东北地方政府出于安置难民及巩固东北边疆安全之双重考量,引导难民在关东大地定居垦植,开发荒地、发展农业,改变当地地广人稀的空虚局面,成为当时东北移民实边政策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巩固东北边疆之安全,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难民移垦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日战争时期的难民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国民政府以“寓救济于生产”为目的,于1938年至1939年,先后颁布《难民垦殖实施办法大纲》、《非常时期难民移垦规则》和《非常时期难民移垦条例》,制定了难民移垦政策,力图通过建立垦区、垦社,将难民移送到后方开垦荒地的方式来实现救济,增加生产。总体看来,抗日战争时期的难民移垦政策是国民政府救济制度的一大改进,体现了社会救济主体的转变和国民政府救难重心的转移,也为战时西部地区的生产建设作了贡献。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面对大量移难民迁移到边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想法设法救济安置,在财政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实行以工代赈,组织移难民参加生产运动。此举不仅救济了边区内外的移、难民,还增加了整个边区的劳动力,大大促进了边区经济建设的发展,尤为重要的是中共在救济优待移难民过程中赢得了民心,为最终争取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5.
近代以后,东北解除封禁,关内人民为了求食谋生大批迁居东北,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移民大潮。关内移民使东北的无垠的荒原沃野得到了开发和利用,粮食产量迅猛提高,使东北迅速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和商品粮基地,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落后面貌,促进了东北边疆的全面繁荣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新疆屯垦史是新疆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屯垦自西汉开始迄今两千余年,分为军垦与民垦两种类型。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屯垦对于维护祖国统一,稳定新疆社会,开发建设边疆,加强内地与新疆的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7.
满蒙联姻是清朝统治者怀柔蒙古、巩固自身统治的重要边疆民族政策之一,其目的在于以联姻促进满蒙联盟,用“姻好”巩固“盟好”,使蒙古王公成为为清朝直接服务的力量,这对清朝统一全国、巩固政权及治理边疆都起到了颇为重要的作用。赤峰的喀喇沁旗在清代既是关内通向关外的交通要道之一,又是满蒙交界的军政要地,故清朝对之非常重视。清代满蒙...  相似文献   

8.
1916年俄国中亚起义导致了大批俄国哈萨克族、布鲁特族等大批难民逃入新疆。通过对俄属中亚难民逃入新疆的背景、进入新疆的原因以及新疆地方政府处理难民的措施的分析,可知民国时期俄属中亚大批难民涌入新疆,直接影响到新疆的社会稳定和边疆的安全,引起新疆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以杨增新为首的新疆地方政府,对涌入新疆的俄属中亚难民进行比较稳妥的安置和遣返,维护了当时新疆的边境安全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9.
清代禁垦蒙地是其对蒙汉两族实行民族隔绝政策的主要内容。然而,由于国内形势和国际风云的变化,禁垦蒙地政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这些变化对缩小蒙汉两族的经济文化差距、开发边疆、巩固国防具有客观上的积极意义。但却在清朝统治者意料之外。总之,蒙地全面开垦,是清朝当轴者在内外双重压力下的被动选择。  相似文献   

10.
东汉明帝时就设立了"四姓小侯学",但人们对小侯之所指颇不一致。综合相关史料,小侯是一种对外戚所封的关内侯,也可以说是对外戚关内侯的一种习惯性称呼。  相似文献   

11.
清宣统年间,朝廷曾拨款在青海境内进行垦荒。清廷在青海举办垦务之动议与筹划青海建省有关,光绪皇帝否定了在青海即行设省的建议,采纳了朝臣中暂缓设省、先行试垦的意见,于是就有了大规模举办垦务的举措。民国时期,政局多变,但青海垦务仍在断断续续地进行,只是成效不大,垦务机构逐步变为地政机构。20世纪30~40年代,国民政府曾两次作出决定,拟在柴达木大兴兵屯,以为开发西部的标志性行动,但因种种原因均未获成功。  相似文献   

12.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已形成了新的边疆治理体系;认为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体系的特点是一个核心,两大目标和三大格局:一个核心——"治国必治边"的重要思想;两大目标——维护边疆地区的发展与稳定;三大格局——边内治理、边疆治理与边外治理的结合;新时代的中国边疆治理体系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体系的指导下,党中央在边疆治理实践方面开创进取,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相关边疆区域发展战略;重塑了中国边疆的历史社会地位,使之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区""枢纽""窗口"和"支点".  相似文献   

13.
近代国人对边疆问题广为关注,边疆研究有从边缘走向中心之趋向.近代边疆研究虽然未能发展成为独立之学科,却是近代学术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面.边疆研究的这一面相,实与近代民族国家构筑之历史相关.民族国家要求稳固的统一疆域,促进了国人对边疆之重视,推动了边疆研究的科学化与现代转型;边疆研究之发展,可深化对边疆的认识,有利于巩固边陲,对民族国家之构筑具有支撑作用.二者关系,是近代民族国家构筑进程中复杂关系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难民数量之大、涉及范围之广、难民的生存境遇之惨,胜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的难民现象,“紊乱、惊惶、骚乱”可谓是抗战时期逃难民众的基本写照。即使在如此悲惨的境状下,广大的难民尤其是其中的内迁文化人士仍以坚强的毅力从事着文化建设,传播着先进的思想与观念,推动着后方文化事业的发展,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内迁文化”。    相似文献   

15.
异质性作为边疆治理的重要情境构成,关乎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无疑是边疆治理取得成效的关键。从异质性为视角切入,分析异质性调适与边疆治理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边疆异质性形成的复杂治理情境是边疆治理行为产生及复杂性的重要原因:异质性越大,边疆治理难度越大,边疆治理越难取得成效;减小异质性可以增加边疆与国家整体治理体系的吻合度。但是,减小异质性受到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异质性减小不是简单粗暴地消除边疆特征、按照腹地统一标准进行同化,而是有选择地对异质性因势利导,坚持以"合为纲、异而治"的治理方略,对异质性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进行调适以优化边疆治理。  相似文献   

16.
难民危机是欧盟面临的多重危机中最为复杂却难以治理的危机之一。欧洲当前出现的难民危机是"阿拉伯之春"以及叙利亚战争以来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的余波,也是西方长期介入该地区事务的必然结果。面对难民危机,欧盟及其成员国疲于应对,欧盟制度的脆弱性不断暴露,具体表现在对难民的收容和治理、对难民分摊制度的回应以及应对难民危机的资金提供等方面,欧盟各成员国在道义和国家现实利益之间的矛盾突出。在多重危机作用下,欧盟成员国的民粹主义思潮抬头,民众的疑欧、脱欧倾向日益增强,这些现象最终成为影响英国脱欧以及欧盟成员国内部传统政党式微和极右翼民粹主义势力抬头的重要因素。难民危机暴露出欧盟内部运转机制出现问题,欧盟制度改革迫在眉睫。欧洲一体化进程在难民危机冲击下受到新的挑战,虽然2017年以来难民规模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控制,难民危机逐步缓解,但随着欧洲政治版图的新变化,欧盟的难民政策走向及对欧洲一体化的影响仍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7.
在国家发展战略中,边疆的经济发展成为当务之息,从而探索边疆发展的新路径显得光为重要.旅游作为当代人的主要休闲方式,已经成为一种产业而纳入国家的政策选择.旅游业不仅是边疆的一种经济发展手段,而且是使其融入中心、"去边缘化"的重要动力.边疆地区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现,对于外来旅游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与全球化相伴而行的旅游业在提高其经济收益的同时,还可以和缓地改变着边疆族群的自我认知.旅游所带来的边疆与内地主体之间的互动有助于实现边疆地区的"去边缘化".  相似文献   

18.
边疆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活在古代两河流域的人们很早就从“自我”和“中心主义”概念中发展出边疆意识,并清晰地表现在其语言中。此外具象的边疆也经常出现在各个时期的文献中,更说明两河流域文明对边疆有清晰的认识。两河流域文明始终与边疆密切联系,但在不同时期,其边疆政策有较大差别,这不仅与两河流域王朝的政治体制有关联,也与边疆地区的发展水平相关。两河流域的边疆具有开放性的特点,重点表现在经贸活动和人口流动方面,使边疆成为两河流域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9.
以色列建国与希伯来语复兴、大屠杀一样,在民族构建进程中占据着制高点之位。对于以色列人来说,1948年第一次中东战争是一场保家卫国的生死存亡之战;而对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来说,这场战争无异于“大灾难”。作为战争的亲历者,第一位以色列本土作家伊兹哈尔面对大批流离失所的阿拉伯难民,不免遭受良知拷问。在其发人深省的中篇小说《黑泽废墟》中,他描写了以色列士兵对阿拉伯村民的驱逐,以及叙述人在驱逐阿拉伯人的过程中产生的内在冲突,且在巴勒斯坦难民的苦境与历史上犹太人的流亡经历之间建构关联,对塑造以色列人的集体记忆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试论乾隆朝东北禁边与八旗生计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对东北的封禁因移旗屯田 ,从而体现其解决八旗生计的意图 ,由于移旗屯田因八旗人丁日沉靡风多告失败。严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北地区的开发 ,为以后朝鲜半岛人民的大量越垦和俄国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