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认识的主体性不等于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历史认识主体既具有主观性的一面,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并且是以客观性为前提的主客观统一。弘扬历史认识的主体性,就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决定历史认识者主观认识水平的自身客观基础条件的建设,从而使认识者的主观能够最大程度地反映历史客体的客观属性和本来面目,不断地接近历史真理。  相似文献   

2.
封来贵 《东岳论丛》2000,21(2):87-90
真理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本质或规律的正确认识 ;真理具有客观性和主观性双重基本属性 ,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 ,而这种统一是实践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双向转化、互相作用所遵循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之统一的凝结和体现 ;并据此对“客观真理”、“主观真理”提出了质疑 ,主张放弃这两种提法  相似文献   

3.
胡塞尔的现象学把意识发生的原因归结为意向活动的意向构造,这一理论具有单维度、单极化的简单性特征。关于人的认识作为宇宙进化的最高产物的复杂性"涌现"现象,对其所发生原因的解读理应在多维度、多极化的综合建构中进行,这些维度最起码应包括五个方面:客体对象与主体相互作用的维度,主体生理结构的维度,主体认识结构的维度,社会实践物化工具的维度,历史发生学的维度。胡塞尔晚年所提出的"主观间性"与"生活世界"的理论仍然是单维度、简单性的,其关键在于,人际之间的关系并非仅只是主观性的,人际间的主观交流必须通过客观的载体物和自在信息的中介,人们也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纯粹的、绝对封闭的主观化场域之中。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哲学认识论思想发展史中,庄子曾作过重大贡献。他较为系统地阐明了认识主体的主观性对认识活动的影响,较深入地揭示了认识主体和客体间的内在矛盾,并强调直觉的认识方法。尽管这些思想的立足点是相对主义,但它对古代哲学的影响是深远的,对现代认识论的研究也有积极的作用。一、庄子系统阐明了认识主体的主观性对认识活动的影响庄子将认识主体的主观性称为“成心”。庄子指出:由于认识主体在社会地位、阶级归属、生理特征、活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了主体各自的主观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们各自具有的一定的立场、观点、方…  相似文献   

5.
所谓思维方式,是指主体在认识客体、改造客体的活动中进行思考的模式,是主体认识对象世界的工具,是思想得以实现和完成的手段、样式。思维方式不仅具有主观性的一面,同时也具有客观性的一面,它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思维方式这一根本特性使它成了联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中间环节。只有通过它,主体方能有意识、有目的地去认识和改造客体。  相似文献   

6.
随着商品经济社会形态的出现,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作为历史主体的现实的人的能动创造性作用日益增强,其主体地位与日俱增。不少学者对此发表了有创见、有现实意义的见解;但还有一些论者提出的理论观点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有些论点甚至有向唯心主义的主观能动论倒退的端倪。有感于此,特撰此文。1.主体与客体的科学含义主体不等于主观,客体也不完全等同于客观。主观与客观属于认识论范畴。而主体与客体,虽然也可以作为认识论范畴来研究,但它们首先是  相似文献   

7.
人力资源开发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摆脱经济社会发展困境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但不应把人力资源作为客观资源去对待,而应针对人力资源的主观性特点和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观性障碍,提升基层群众对自身人力资源的主体意识,促进感性人力资源理性化、市场化和资本化,进而实现资源枯竭型城市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语料考察基础上,以认知语言学的主观性和主观化为理论工具对"起来"与"起去"的不对称分布进行对比分析,指出"起去"的消隐现象与"起来"的概念包容性相关;"起来"经历了一个主观性不断增强的主观化过程,而"起去"没有获得主观性表达功能因而走向消隐.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哲学主体化潮流的出现,随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作为主体的人的研究的深入,作为主体对客体之正确反映的真理所固有的主观性,倾向性,愈益被人们所确认和肯定。现代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所提供的各种图景,更加促使人们把视线移向真理的这种主观性,倾向性。认识和把握真理的主观性、倾向性的方法论意义,就在于作为主体的人,在观察和处理作为自己的活动对象的客体时,可以依据一定的需要和目的,来科学地设定相应的参考系。共产党人在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中所遵循的党性原则,广大群众在现代化建没中  相似文献   

10.
主观性是隐喻的重要特征。《围城》的作者从体现个人情感、独特视角和主观认识三方面创造了大量隐喻以表明个人立场、观点,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在发现和创造隐喻的相似性、借助特定认知模型建构隐喻等方面,也显示出非凡的洞察力、联想力,其隐喻理论体现了汉语的主观化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