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9 毫秒
1.
论中国近代女学的产生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中国近代女学的产生和发展高华德,崔薇圃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三从四德”、“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对中国女子危害尤深,在这种“妇德”观的束缚下,中国女子被牢牢地禁锢在家庭之中,“上焉者,男子之玩物耳;中焉者,男子之仆耳;下焉者,恣睢折磨,凌虐...  相似文献   

2.
从“女子无才便是德”到“女总理”──家庭中女子政治地位的变迁与发展周文在婚姻和政治发展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主体是女人。女人既是家庭中的重要角色,也是政治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妇女在政治生活中地位的变迁与发展,体现了政治和文明的发展。当代,女子在政治生活...  相似文献   

3.
近代华北妇女的婚姻心态 ,呈现出了进退维谷的境地。而“新旧杂揉”的社会因素的制约 ,广泛存在的、传统社会中形成的“嫁汉嫁汉 ,穿衣吃饭”的经济依赖 ,以及“事贵因循”的传统区域心理的影响和长期奉行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 ,则是造成这种矛盾婚姻心态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孔丘的反动思想中,轻视劳动妇女占着重要地位。他胡说什么:只有女子和劳动人民最难对付。你对他亲近点,他就对你很不礼貌;你对他疏远了,他们又怨恨你。后世一些孔孟之道的卫道士们更把这一反动思想发挥成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等等,把广大妇女压在社会的最底层。有压迫必有反抗。几千年来受压迫最重的广大劳动妇女不断对“吃人”的旧礼教进行种种形式的反抗斗争,甚至参加农民起义,用暴力革命的方  相似文献   

5.
两千多年前,没落奴隶主阶级的代言人孔老二、孟轲之流,为了维护和恢复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统治,从历史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出发,大肆贩卖“男尊女卑”的反动思想。宣扬“妇道”的“启蒙教科书”《女儿经》,就充满了这种反动思想的毒汁。它遵循孔孟之道的“男女有别,国之大节”的禁令,兜售“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黑货,宣扬什么“妇女第一是安贞”,“织纺裁剪皆须会,馍面席桌都要  相似文献   

6.
中国女性道德观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女性道德观源远流长,它经历了古代、近现代和当代漫长的历史演变,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历史图卷。中国传统女性道德观是建立在“男尊女卑”基础之上;近现代中国女性在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中受到前所未有的洗礼,踏上了反对封建礼教的解放道路,由“女子无才便是德”到兴办女学,从女主内到参与社会事务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当代中国女性道德观已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其主旋律仍是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倡导的“四自”精神。  相似文献   

7.
清代闺秀的诗论,是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一个盲点。而女性诗论和论女性诗,是清代文学批评富有特色的新内容。此期女性在明清思潮的影响下,采用重释儒家文化的策略,突破女子无才便是德观念的束缚,确证闺秀诗歌的合法性,张扬女子创作的积极意义。而我们也应看到,清代女性诗论的一个独特现象,是依然羁縻于四德之下,以德正才,敛才以合德;论诗高标合乎风人之旨、温柔敦厚等原则,尊奉儒家诗教,体现出比男性论者更为严格的道德自律性。尽管一些女性论者参与了清代主流诗学关于性灵和学问等核心问题的讨论,但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对脂粉气的有意规避,体现出在主流诗学中,女性的身份特征是遭否定的,女性论者的意识中也存在自我身份否定的现象。在晚近时期,这一现象出现转机。  相似文献   

8.
纳兰性德与“入宫女子”之谜释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兰性德与“入宫女子”之谜释真刘德鸿清代诗词大家纳兰性德的婚恋问题,是纳兰研究者与其诗词爱好者共同关心的焦点之一,尤其是相传他所恋之女入宫为嫔妃,其事有耶无耶?其人身份经历若何?成为一桩迷案。本文试分人宫之说的由来、《赁笔记》所载不可信、性德所恋之女...  相似文献   

9.
论唐群英的女子解放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群英是民国初年最具影响的女权运动领袖。她的妇女解放思想具有爱国性、民主性的特征:首先,她认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妇女也应争取民族解放,“国强家不危”;女子所负“国家之责任”,比男子更重要。其次,她的女子解放思想更多的表现为反封建的民主性。第三,其女子解放思想不仅仅是要实现在政治上的平等,而且要求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及家庭生活中取得与男子完全一样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世人大都知晓陈望道是《共产党宣言》全文的最早汉译者,对他在现代中国语言科学体系建立过程中的作用也不陌生。然而极少有人了解陈望道一生中曾为妇女解放做过不懈的努力。在新文化运动中,他高举妇女解放大旗,发出了来自男性世界的妇女解放的呼声,在二十年代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二十年代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倡导妇女解放,陈望道恰逢此时在《民国日报》主编《妇女评论》专栏,工作上的便利为他抒发妇女解放之声,提供了机会。陈氏之关于妇女解放问题,实自切身蒙受旧式婚姻之苦而起,所以他一向认为妇女问题“不单是女子…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中国谈论儒家伦理,一是不能忽视儒家伦理曾长期与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结合在一起,其中确实包含着许多为封建专制政治制度服务的规范和不再适合时代潮流的内容,前者如“三纲”等,后者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二是不能无视近百年来对传统伦理严厉批判的事实,因为这一历史的批判是有其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的,是有其历史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三是在当今世界文化日益趋向多元综合的整体环境下,必需打破儒家思想文化和伦理统一或独尊的传统思维模式。因此,在现代中国提复兴儒学或儒家伦理,乃至于笼统地提复兴传统文化都是不适宜的。60年代初,港…  相似文献   

12.
几千年来 ,中国民众视公门为畏途 ,一旦发生纠纷讼事 ,不是依靠体现国家王权的法律 ,而是依靠持续稳定的乡规民约调整解决 ,这种心理状态便是“无讼意识”。无讼意识作为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价值取向和传统 ,有它的社会、文化、经济根源。1.社会根源。这可以追溯到儒家的治国方略。儒家强调等级伦常 ,重视道德教化 ,通过确立名分 ,以使社会尊卑有序。即所谓“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兄兄 ,弟弟 ,夫夫 ,妇妇”;认为“道之以政 ,齐之以刑 ,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 ,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如果有人为了一己之私利而去打官司 ,那便是道德教化不…  相似文献   

13.
《菜根谭》系明人隐士洪应明所作,它以格言形式指出人性善恶和教导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几年前,就听说日本企业界掀起争读《菜根谭》的热潮,近两年才得以阅读.笔者从事管理学的教学工作,所以从管理学角度来阅读这本书,觉得其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给我教益匪浅.体会最深的有两点,这就是以德为本的管理素质思想和管理方法思想.一对于管理者来说,德的素质是相当重要的.在这里洪应明不是纯粹地讲德,而是通过德与才、功业利禄的关系来进行阐述的.他借用主与奴的关系,说明德与才的关系.他认为,“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几何不魍魉猖狂”.这些比喻确实非常精彩,论述也很深刻.“德在人先,利居人后”,是洪应明对德的进一步论述.他认为,人才应该“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只有这样,“才可以任天下之负担,亦可脱世间之缰锁”;相反,过分贪恋名利,“不是个好臣士”,“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士夫徒贪权市宠,竞成有爵的乞人”,重者,“便坠危机”.所以,就一般情况而言,君子立德,小人图利,“立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习称女子为色始于先秦。女子称色的历程是与其从广泛活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到退缩于家庭狭小圈子的过程相一致的。女性由商代及西周初年以德、才见称退落到春秋时期以“妇德”和“色”分称,再到战国时期终至以“色”为称的次第变化,曲折地反映了男性逐步压迫、奴役女性的社会现实,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女性社会地位的早期变迁。  相似文献   

15.
<正> 有文明古国之称的中国,却有一个极不文明的现象:除极个别特例,广大妇女一直屈居于“第二性”地位。因为孔子说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论语·阳货》,下引《论语》只注篇名)所以有人便将责任完全委之于他。虽也有人著文证明孔子说“女子难养”非但不是轻视妇女而是歌颂妇女,但该说势力相当单薄。笔者不赞同轻视说和歌颂说,而认为孔子说“女子难养”仅是发泄对女性的抱怨。仔细分析一下孔子此说的产生因缘,便会发现孔子作如是之说是相当自然且情有可原的。  相似文献   

16.
武昌起义后,革命妇女为了在政治上实现“男女平权”,纷纷设团组会,掀起了一个积极要求参政的热潮。“女子参政同盟会”是这场颇有声势的斗争中最有生气的一个组织,它不仅在当时产生较广泛的影响,而且为尔后的妇女运动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一“女子参政同盟会”,为“女子参政同志会”、“女子后援会”、“女子尚武会”、“女子同盟会”和“女国民会”联合组成,是当时最大的一个女子参政团体。“女子参政同志会”等五团体,是武昌起义后相继建立起来的。其中,“女子参政同志会”出现最早,它由中国社会党女党员在上海组成,举同盟会员林宗素为会长。武昌起义后不久,中国社会党女党员就以“普及女子之政治学识,养成女子之政治能力,期得国民完全参政权”为宗旨,从改良女子教育方法、加入各种政治结社等方面入手而开展活动。后正式以“女子参政同志会”为名宣告成立,具体提出临时政府准其会员国会开会出席旁听,国会成立后允许女界团体选举议员等项要求。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为取得孙中山的支持,林宗素专程到南京报告本会组织缘由。同时针对“中华民国联合  相似文献   

17.
论章太炎的儒家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伦理道德是反映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的重要方面,在儒家思想中尤其占有重要地位。如,孔子讲“践仁”,便是实现道德之仁,孟子的“道性善”、陆象山的“尊德性”、王阳明的“致良知”,其所“道”、所“尊”、所“致”者,即道德之性、道德之知。宋儒所推崇的《大学》所谓“大学之道”,以“明明德”为起点,以“止于至善”为终点,其所“明”所“止”的过程,就是道德从启发到圆满的过程。儒学讲“内圣”讲“修己”,都是强调道德理性的价值。不可否认,儒家道德对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和稳定曾经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伴随…  相似文献   

18.
杨有山 《中州学刊》2002,6(4):78-80
李清照的前期词表现出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女性的觉醒意识。这种觉醒意识体现在两个方面 :女性意识的觉醒 ,表现女子的爱欲恋情 ,追求妇女的爱情权利 ;表现女子的自由意识 ,追求妇女的社会价值 ,体现出妇女作为社会的“人”的觉醒。她的前期词在中国文学史和中国妇女解放史上都占有特殊地位 ,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19.
《论语》君子观及其现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士京  孔读云 《学术界》2006,(1):114-118
目前学界对古来“君子形象”的描述较多抽象与笼统,论文从德、才、学三个角度分别阐释和综合概括出现代人、现代社会可资借鉴的“君子之义”,力求回答德、才、学的相互关系,即德统率才、学,才的发挥表现德的品位和境界,学使德、才得以完美结合;以此回归君子形象的一般形貌,从而充分张扬《论语》君子观的现代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中国传统法律中的人情观(一)人情观的内涵“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犤1犦法律服务于礼治,屈从于人情,这便是中国古代统治者以情破法,行“法外之仁”的发端。《清史稿.刑法志》中有:“中国自书契以来,以礼教治天下。劳之来之而政生焉,匡之直之而刑生焉。正也,刑也,凡皆以维护礼教于勿潜。”这时候,德主刑辅、礼主法辅已成为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体系中的主要内容,而这一价值体系的建立,肯定了人情在法律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尚礼教,便要重人情。与人情有些不太协调的法律不仅被人们视为“不得已而用之”犤2犦的手段,而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