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所从事的语源学研究是汉语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系联同源词的过程中 ,首先就上古音总结出同源词之间的语音转移规则 ,确定了“大”、“小”、“乱”三个义类 (即语源义 ) ,然后就上古文献钩稽有关词汇 ,以同义词互训同训为经 ,以同源词音转可通为纬 ,归纳出“博”、“小~”、“悖”三个同源词词群。研究结果表明 ,汉语词汇并非散沙一盘 ,汉语的词汇系统就是由一个一个同源词词群组成的。本文还利用亲属语言同源词进行词汇和语音的历史比较研究 ,文中推求的语根表明 :汉语前上古音存在 smp_、 tsl_、 mp_等复辅音声母。  相似文献   

2.
敦煌歌辞、敦煌词、民间词与文人词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敦煌写卷歌辞称呼的不一致,反映了学术界和词学界对这一研究对象的概念及内涵的体认与界定上的分歧与模糊。本文对敦煌写卷歌辞从名称、概念、内涵到作者及作品重新进行了一番梳理、界定和考辨,认为“敦煌歌辞”、“敦煌曲”与“敦煌词”或“敦煌曲子词”有别,“敦煌词”也不能等同于“民间词”,“民间词”与“文人词”既有区别又相联系,并就敦煌歌辞中的文人作品进行了更全面更明确的清理、推断与考辨。  相似文献   

3.
江顺诒《词学集成》经由宗山校雠,首次将词境单列一卷汇集诸家词论,并以案语加以评论,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词境”观。江顺诒“词境”观的构建主要分为三个层面:一是“词境”初始阶段,以“情”胜,表现为情物共感;二是“词境”的外化,语意高妙,以“气”胜,指出向上一路;三是词之至境,以“格”胜,达到无迹可求的最高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4.
用旧词音来称说新概念从而创造出新的音义结合体(新词)时,有些是对旧词音的“借用”,有些则是对旧词音的“沿用”。由于文字的历史远远晚于语言的历史,很多词音借用发生时,其实并没有相应的字形借用立即伴随发生,而是要等到文字诞生之后才会发生“跨时”的伴随性文字借用。正如文字系统中有字形的借用、分化、合并,语言系统中也有词音的借用、分化和合并。  相似文献   

5.
《马氏文通》“断词”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断词”是《马氏文通》句法体系中的一个术语。本文全面检查了《马氏文通》有关“断词”的内容,分三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重在领会作者本意,理清它的头绪和体系,揭示“断词”所指三方面涵义。第二部分通过对“为”“有”“犹”“必”“尔”等具体字的剖析,指出《马氏文通》诸多矛盾之处。第三部分讨论了与“断词”相关的几个问题,并对《马氏文通读本》“词语索引”中几处“是”归于“决词”的处理进行了商榷。  相似文献   

6.
“以诗为词”是人们对苏轼词创作的基本认识 ,但“以诗为词”与词体文学的发展及其与“雅词”的关系怎样尚需深入讨论。苏轼以写诗的态度进行词体文学的创作 ,从内容上将当时尚属俗文学的词体文学纳入传统雅文学的范畴 ,以词来写士大夫文人在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情感、交游、应酬、雅集等官场及日常生活的情事。同时 ,苏轼并没有忽视词体文学自身的艺术特征 ,他并未完全将诗歌的题材用于词体文学的写作 ,而是在表现士大夫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情感的基础上 ,有选择的将诗歌的部分题材用于词中 ,既突破了词尚俗的传统 ,在内容上使之归雅 ,为南宋以后的雅词提供了借鉴 ,又使诗词各自的表现特征得以保持。因此 ,苏轼的“以诗为词” ,对词体文学的贡献 ,应该是使词的归雅 ,并且具备了雅俗共赏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汉语研究领域,“同源字”与“同源词”两个概念确切的内含和外延,目前并没有明确的界定。人们为同源词或同源字所下的定义,往往字、词不分,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本文认为,讨论同源词。应该从词的音与义出发,而讨论同源字,则必须从汉字的本体——字形出发;同源字与同源词尽管有时候在字形上具有重合关系,但是,却是两个性质根本不同的概念,不应该混而不别。本文从汉语与汉字的关系、从汉字的构意性质、汉字的孳乳过程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汉语同源字与同源词之间的本质上的区别,从而对这两个概念进行了界定,并进一步分析了同源字与同源词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词史上,相隔600余年,均以小令独擅胜场的晏几道与纳兰性德相似多于相异。他们性格一致,多情而笃于友谊,真挚而忠于爱情,词作凄清委婉,“绮梦”含蓄。《小山词》和《饮水词》好象两个才华横溢、多愁善感的灵魂。本文试从作家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生平、思想以及作品的实际出发,对两位词人加以比较。  相似文献   

9.
张炎的清雅词论包括“雅正说”、“清空说”和“师途说”。“雅正说”主张脱俗倡雅 ,认为康柳的艳词和辛刘的豪气词都不是雅词。张炎所倡导的雅词 ,实质上是雅化了的婉约词。“清空说”强调“词要清空 ,不要质实”,这导致了张炎的“清空说”虽有独见 ,却有偏见。“清空”和“质实”各有长短 ,因此 ,创作清空词要先质实后清空。张炎的“师途说”,包括师从对象和作词途径两个方面。张炎认为 ,师从对象不应仅以周清真为师 ,应由数人组成一个词人系统 ;作词的途径是 :以周、姜、史、吴为则 ,立意追求典丽、骚雅 ,用笔追求句法、字面  相似文献   

10.
词体是中国古代各种文体形式中最具特色,也是最为复杂和精巧的.词的体式,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问题,而是涉及到词的创制、功能、艺术风格以及内在艺术特质的重大理论问题,故对词体的探讨和研究,应该是词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就词学研究中的词体问题作了初步的探讨,对词体的概念进行了较为细致和认真的梳理,提出了"原词"与"变词"两个重要的词体概念,进而提出建立词体学的理论任务,并对词体学的理论框架进行了初步的构拟.  相似文献   

11.
词的分类和定类是词类问题的两个方面 ,两者密切相关 ,相辅相成。现代汉语词的定类方法有 :形态标志法 ;语素扩展法 ;同类比较法 ;结构变换法 ;逻辑判断法  相似文献   

12.
宋代诗论和词论中的雅俗观之异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就发展趋势而言,偏重于“会通雅俗”与“重构雅俗”之别。二是就内在结构而言,是“文”“质”之异。三是就情感倾向而言,侧重于“褒扬”与“贬抑”之不同。四是就审美理想而言,主要是“枯澹”与“清空”之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在传承中呈现出不同的特质。辨析宋代诗论与词论雅俗观,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加清晰地厘清宋代诗论与词论雅俗观中的复杂内涵和其内在要素之间的复杂关系,还有助于重构雅词词统。对“永依声”和“声依永”的探讨有利于我们恢复传统的歌诗传统,为中国文学理论的建构提供有益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13.
《马氏文通》转词节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词是《马氏文通》中句读成分之一,是动字的一种连带成分。《马氏文通》卷十彖四是论述转词的专节。转词节论述了转词的三种类型、两种位置,讨论了转词“有介字为介”和“无介字为介”两种情况,还归M出转词所表示的几种意义,对汉语句法进行了可贵的探索。但是,转词节却始终未给转词下明确的定义,在给转词划分类型和归纳意义时也有所遗漏,有些分析与前文矛盾,有些提法不够准确,还有明显的笔误。  相似文献   

14.
夏敬观是晚近词坛著名的词学活动家,其词学活动及词学著述对晚近词坛影响甚大。夏氏词学理论及时总结了他和当时同仁词创作的经验,又是晚近词坛继承王鹏运、朱祖谋等人应用小学方法研究词学整理词籍开创词学研究新格局的重要创获。夏氏词论不仅深化了清代以来对词格律韵调的研究,而且深化了对唐五代北宋词的研究,还总结和深化了历代关于“词”“学”关系命题的思考和探讨,在词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龙氏的词史思想是近代史学与传统词学相结合的产物。在“一代有一代之音乐制度”、“一代有一代之社会风尚”两大词史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上,龙榆生更为客观、理性地阐释了“词”的发展历程,突破了传统词学中“空言标榜”的习气和拘于“四声清浊”的“图谱之学”,为中国近代词学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6.
词是我国独有的文学样式,随之伴生的理论自成体系。本文认为,李清照的《词论》是词的独立宣言;《花间集序》划清了词与宫体诗的界线;辛弃疾对词学有贡献;针对着词作堆积材料的弊病,张炎在《词源》中提出了“清空”说和词创作的系统理论。  相似文献   

17.
传统的汉语词源学囿于拟定的古音系统,在同族词构组时往往是原子式的两两构组,肢解词族关系。构组同族词应在词族系统性的理念下,从两个方面进行:一、语音方面,利用谐声偏旁和其它古代的语音材料,发现并证明词语的语音流转关系,同时参照已构拟的古音系统;二、语义即词源义方面,利用谐声寓意特点及训诂材料,努力透过词汇意义探求隐含的词源意义。这些在不同意义层次上类聚的同族词群,按照彼此的联系,汇总成词族。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词学“格”范畴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批评层面对“格”的承传运用;二是理论层面对“格”的承传阐说。在第一个维面,“格”最早在北宋中期进入到词学批评中,至清代,成为人们品评词人词作的主要审美范畴;在第二个维面,古典词学对“格”的阐说集中在清代,其内容主要体现为从创作主体人品才性学力角度探讨词格,从诗词体制上立论格调之别,对词格审美特征与要求予以论说,并对词格创造予以考察。上述两个维面,将“格”作为古典词学审美范畴的内涵充分展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兼类词很早就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所谓兼类词就是经常具备两类或两类以上词的主要语法功能,而且在意义上有联系的词。通过兼类词与同音词、多义词、词的活用等语言现象之间区别的浅析,便可以初步确定兼类词的判定标准。  相似文献   

20.
一千多年的中国词史发展历程所展示,作为古典的词不仅是一门词学,而是从时空横宽到纵深的一种“词文化”。当这种文化行进到晚清民国时代,已然发生了各方面的诸多新变,表现出纷繁的复杂性。新世纪传承上世纪最后十余年对于民国词文化的研究,在多个领域都有很大的扩展和提升之处,于此就近年来该种研究状况作一些简要的综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