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我在《辩证法体系的雏形》(见《中国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一文中,曾提出“三要素、七要素、十六要素实际上是列宁在分解辩证法内容时画了三个‘圆圈’”的想法,当时限于文章的篇幅,这个观点未能充分展开。看来,这个问题还有进一步论述的必要,因为三要素、七要素、十六要素的相互关系问题与如何理解辩证法要素中所体现出来的体系雏形是密切相关的。出于这样的想法,现在再试对辩证法要素中的三个“圆圈”作较为详细的论证与阐述,以加深对列宁辩证法思想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辩证法的三个要素是列宁首先提出的,它概括了列宁对辩证法理论的主要贡献,可以说是列宁辩证法思想的精华。列宁的这一思想无疑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可是,长期以来,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黑格尔“逻辑学”一书摘要》中,列宁总结了自己对黑格尔辩证法的研究工作,提出了辩证法的十六要素。对这十六要素,大家都很熟悉,它是列宁所拟的唯物辩证法纲要,是列宁的珍贵哲学遗产。但是,就在这十六要素前面,列宁先提出了三个有关辩证法的理论问题,并且就这三个问题明确指出:“大概这些就是辩证法的要素”,接下去说:“或者可以较详细地把这些要素表述如下”,然后,才谈到十六要素。显然,在列宁看来,三要素是辩证法最一般的  相似文献   

3.
辩证法、认识论、逻辑的三者同一,是列宁《哲学笔记》中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思想。关于这个思想的最明确、最著名的提法是如下的一段话:“虽说马克思没有遗留下 ‘逻辑’(大写字母的),但他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应当充分地利用这种逻辑来解决当前的问题。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都应用于同一门科学,而唯物主义则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全部有价值的东西,并且向前推进了这些有价值的东西。”(《哲学笔记》第357页。以下凡引自此书,只注页码)当然,列宁“三者同一”、的思想,不只是体现在这…  相似文献   

4.
一、问题的历史 列宁关于辩证法的笔记的起点是什么?他是从什么时间开始集中研究辩证法、写作关于辩证法的笔记的?这个问题和《哲学笔记本》的研究起点和写作时间并不是一回事。认为黑格尔《逻辑学》摘要是《哲学笔记本》的起点、因而也是列宁开始系统研究辩证法的起点的传统见解,是不正确的,应当根据新发表的历史文献纠正这种看法。列宁关于辩证法笔记的集中写作的起点,应当上溯到1913年9月开始的《〈马恩通信集〉提要》。 构成这一时期列宁系统研究辩证法的第一阶段的三个基本文献是:1913年和1914年之交所做的以《〈马克思通信集〉提要》;…  相似文献   

5.
“不是心理学,不是精神现象学, 而是逻辑学=关于真理的问题。” ──《哲学笔记》第186页 真理问题是认识论的中心问题,是黑格尔《逻辑学》的主题。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真理不仅应是哲学所追求的目标,而且应是哲学研究的绝对对象。”(《小逻辑》第 93页)列宁在对《哲学史讲演录  相似文献   

6.
易杰雄 《浙江学刊》2007,2(3):35-40
在列宁看来,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新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世界观,这种唯物主义既是实践的又是辩证的同时也是历史的,即他所指的“现代唯物主义”。发展观是否科学,关键看承认不承认事物的内在矛盾是事物运动、发展的源泉;承认不承认事物的运动、发展不仅有量变,而且有渐进过程的中断、飞跃、质变;科学发展观的规律不仅适用于人类社会,同时适用于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思维。列宁关于作为科学发展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于1914—1915年在瑞士伯尔尼期间集中时间和精力研究哲学所留下的八个笔记本中,特别是其中比较完整的《辩证法的要素》、《谈谈辩证法问题》、《黑格尔辩证法(逻辑学)的纲要》和列宁关于那些应当构造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的原则性指示以及他在《再论工会、目前局势及托洛茨基同志和布哈林同志的错误》一文中提到的辩证逻辑的要求中。  相似文献   

7.
把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下简称《唯批》)和《哲学笔记》等哲学认识论著作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我们就不难发现,在列宁的认识论体系中,核心范畴是主体和客体,基本矛盾是主体与客体的矛盾。列宁的认识论就是以主客体及其关系为中心而展开的科学的理论体系。 一、主体和客体的界说 对主体和客体这对范畴的界说,列宁不仅坚持了马克思提出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8页)等光辉思想,而且作了许多新的阐释。关于主体范畴,列宁提出了“具体的主体(=人的生命)”(《列宁全集》第38卷第…  相似文献   

8.
作为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一位“引人注目”的理论家,伊里因科夫在辩证法和认识论研究上提供了创造性的成果.但因其“在列宁《哲学笔记》指导下”开展的研究工作包含着对于传统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挑战,在苏联国内和西方学界都引发了广泛的关注甚至是争论.回到伊里因科夫关于马克思《资本论》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观念东西”的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讨论,我们不难发现这位苏联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复杂而可贵的理论创新,及其对于当代西方激进哲学的奠基性作用.得益于三十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反思和深化,伊里因科夫的理论研究也构成了今天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研究的重要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9.
张一兵 《求是学刊》2008,35(1):27-35
所谓"辩证法十六要素"并不是列宁有意识地主动建构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成果,而是对其哲学研读的收获所进行的归纳.并且仅仅是对关于主观辩证法(认识论)理论所得的一些小结.离开这个特定语境而人为地将其抽象拔高,特别是把"十六要素"直接作为客观辩证法的结构,并不符合列宁的初衷.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所注页码均见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本)中提出了关于“人化的自然”的思想,这不仅一直为美学研究者所重视,而且也开始为哲学研究者所重视。但是,现在有一种看法,比如赖金良同志在《哲学研究》1982年第1期发表的《试论认识对象的生成和发展》和《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2期发表的《“人化的自然”是认识的最终源泉》这两篇文章(以下简称赖文)中提出,认识对象只能是现实的感性世界,即“人化的自然”,而不是独立于意识之外的整个外部自然界,并且似乎认为这是马克思在《手稿》中的观点。这种看法是值得商榷的。究竟什么叫“人化的自然”?翻开《手稿》,我们可以读到:“因为不仅是五官感  相似文献   

11.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理论来源。《逻辑学》是黑格尔辩证法的代表作,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达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辩证法发展史上的最高水平。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十分重视研究《逻辑学》。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写作中曾成功地运用了《逻辑学》的辩证方法。恩格斯在研究《逻辑学》之后,深刻地指出:“事实上,一切真实的、详尽无遗的认识都只在于:我们在思想中把个别的东西从个别性提高到特殊性,然后再从特殊性提高到普遍性”(《自然辩证法》第212页)。列宁则认为:“在《资本论》中,逻辑、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认…  相似文献   

12.
去年《文学评论》第二期发表了刘梦溪同志的《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的几点意见》一文。这篇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没有建立起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完整的理论体系的问题,作了否定的回答。魏理同志在这个刊物同年第五期上发表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理论体系和文艺学的发展》一文。对刘梦溪同志的观点进行了批评。指出不应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文艺理论遗产(原著)和文艺科学的体系(原理)相比较,否则就是“用我们设计好的文艺理论体系去要求马列主义所没有的东西”。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理论遗产有自己的体系,进而断言马克思主  相似文献   

13.
列宁在《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一文中指出:应该“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黑格尔的辩证法组织系统的研究,即研究马克思在他所写的《资本论》及各种历史和政治著作中实际运用的辩证法。”(《列宁选集》,人民出版社版,第4卷,第609页)。  相似文献   

14.
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对马赫主义的批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用辩证法的宇宙观分析一种反动哲学的典范。认真研究和把握列宁的批判方式,对我们科学地考察当代各种哲学流派和思潮,端正我们的思想路线,有着重大的意义。 恩格斯指出:“辩证法在考察事物及其在头脑中的反映时,本质上是从它们的联系、它们的连结、它们的运动、它们的产生和消失方面去考察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8卷第419—420页)列宁考察马赫主义的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创造性地运用辩证法的“自己的运动”和相互联系的基本原则,揭示了马赫主义产生和消灭的历…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唯物辩证法体系的产生经历了曲折的过程,现在通行的体系的模式是在苏联三十年代初特殊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作者认为苏联哲学家在制订体系时,把恩格斯提出的辩证法第二规律——“对立的相互渗透的规律”混同于列宁提出的“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是一个根本的错误。文章根据黑格尔、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有关论述,论证了“对立面统一”与“否定之否定”是一个意思,否定之否定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最后,文章尝试突破苏联的传统模式,按照辩证法的本来面目,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础上重建作为“发展哲学”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把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构筑成为一个历史发展的有机整体。  相似文献   

16.
李恒瑞 《探求》2011,(4):62-68
在上一个“世纪之交”的时代转换之际,列宁集中精力研究和阐发辩证法学说,提出了辩证法学说体系的新构思,主要体现在关于辩证法的“三个定位”:一是关于辩证法的性质的定位,辩证法是全面、深刻的发展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实质上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二是关于辩证法的核心的定位,即把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作为辩证法的核心;三是关于辩证法的功能的定位,提出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恩主义的认识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要以列宁为榜样,善于客观地、全面地把握和运用辩证法,充分发挥辩证法的认识功能,进一步增强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提高全党全民的辩证思维的素质和水平。  相似文献   

17.
刘敏中同志在《论人的本质和文学》(见本刊一九七九年第五期)一文中对毛星同志发表于一九七九年第二期《文学评论》上的《关于文学的阶级性》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毛星同志读了刘文并写信给他,对一些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和探讨,我们认为这是有利于百家争鸣的。经征得毛星同志和刘敏中同志的同意,将毛星同志的信发表在这里。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苏联学者发表许多论著,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传统范畴的发展和新范畴的形成问题.有的学者在引证了列宁《哲学笔记》中关于范畴及其体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的论述后,写道:"所有马克思主义者都赞同这点,但是当出现有关论述马克思列宁主义哲学新范畴的形成、概念的新分类体系等问题的著作时,却往往遭到异议和抨击".这表明关于哲学的新范畴的形成问题的争论是尖锐而激烈的.我们先从争论较少的传统的范畴谈起.  相似文献   

19.
从1978年以来,杨献珍同志在思维和存在同一性问题上,对艾思奇、王若水等同志的观点进行了批评。在1981年第4期《社会科学战线》上,王若水同志发表了《辩证法的命运》一文以后,杨献珍同志紧接着在今年第1期上发表了《唯物论的命运》一文,对王若水同志的观点提出了反批评。这种批评和反批评,是学术发展的必要条件。杨献珍同志在《唯物论的命运》一文中说:“王若水、艾思奇同志多年坚持说恩格斯肯定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我们说,这  相似文献   

20.
最近几年,苏联正在陆续出版三部关于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多卷本著作。一部是以Φ.康斯坦丁诺夫为首的写作集体编著的,书名为《唯物辩证法》,共5卷;另一部是由M.米丁主持编写的,书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辩证法》,共8卷:第三部是由Л.伊利切夫主编的,书名为《唯物辩证法是发展的一般理论》,共4卷。关于唯物辩证法理论的对象、结构和叙述方法等问题,苏联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一直进行着激烈的争论。一部分哲学家根据恩格斯给唯物辩证法下的一个定义:“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恩格斯:《反杜林论》,第139页),认为唯物辩证法论述的是有关实在客观世界的辩证法,其研究的出发点应该是对物质概念的分析。这种观点被称为“本体论主义”,康斯坦丁诺夫主编的和米丁主编的两部多卷本唯物辩证法专著都属于这一派。另一部分哲学家根据恩格斯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定义:“在以往的全部哲学中还仍旧独立存在的,就只有思维及其规律的学说——形式逻辑和辩证法”(恩格斯:《反杜林论》,第23页),主张从认识论方面说明哲学的对象。这种观点被称作“认识论主义”,以Б.凯德洛夫、П.科普宁、З.伊里因科夫等为代表。其他许多哲学家站在较为折衷的立场上持综合的观点。伊利切夫主编的4卷本专著可以说是这种观点的具体体现。这部专著根据列宁关于唯物辩证法的定义:辩证法是“最完整深刻而无片面性弊病的关于发展的学说”,认为只要从这个角度出发,辩证法的所有其他方面和特点就都可以正确理解和认识。本文作者阿列克谢耶夫是米丁主持的编写集体的成员,但他不同意把唯物辩证法定义为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认为这个定义是不够完善的,在本文中提出和论证了自己的定义。关于唯物辩证法的职能问题,他也不同意那种有多少组成部分就有多少职能的观点,认为唯物辩证法只有世界观和方法论两种职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