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阜新市的调查看城市居民对农民工信任缺失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民工虽然进城,但是却没有取得城市居民的信任,这就使得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进而影响了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城市化的进程。本文以阜新市为例分析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所表现出的信任缺失,又从农民工的社会名声污名化、流动性、社群隔离、城市居民自身处境的忧虑、传统文化的影响五个方面分析了城市居民对农民工信任缺失的原因。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克服城市居民对农民工信任缺失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代际差异视角下农民工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基于CHIP数据,从身心健康、家庭状况、经济状况、工作状况、保障状况等方面选取健康水平、子女个数、个人月收入、每周工作时间、是否有保险和公积金等13个指标,对农民工主观幸福感进行研究。本文从代际差异的视角考察并证实新老两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在新老两代农民工间存在显著差异。具体体现为: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是否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以及享有充分权益和保障对其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身心健康因素均对新老两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老一代农民工与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主观幸福感更容易受到身心健康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生代农民工身份认同的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岳中志  彭程  徐磊 《西北人口》2011,(6):96-100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以及半结构化访谈法,从新生代农民工的主体视角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务农经验、自我认知和未来发展、对城市生活的认同度及生活消费方式等方面考察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有非制度化的市民身份认同心理,而该认同心理受个人收入与家庭背景、社会保障权益以及社会接纳氛围等现实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西安市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剑  刘佳 《西北人口》2008,29(3):101-105
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西安市市内六区农民工的社会养老保险状况进行了调查评析,发现由于权益意识、收入水平及工作岗位流动性的限制.农民工对社会养老保险并无太大需求等问题。并建议从加快制度改革、加强宣传教育、规范企业用工制度等方面构建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进城农民工状况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兰  高剑宁 《西北人口》2007,28(3):117-118,122
本文从性别的角度出发,对男、女两性进城务工农民的基本状况、就业、收入、社会关系网、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试图为农民工问题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做出尝试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福州、厦门两地农民工问卷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从个体特征、就业状况和工作满意度三个方面对农民工是否参加社会保险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教育程度、外出务工年限年限及是否拖欠工资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具有显著的影响。年龄、工作性质、是否签订劳动合同、有无技能培训、更换工作次数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作用显著且系数为正。性别、家庭外出务工人数、职业类型、月平均收入及对当前工作是否满意的影响并不显著。最后根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7.
马凤鸣  陈玲 《西北人口》2012,33(1):61-64,74
论文通过问卷调查数据,采用定量研究方法,对重庆市农民工城市和农村社会适应状况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影响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的因素。农民工城乡社会适应水平都不高,城市职业适应和生活适应高于农村,农村文化适应比城市文化适应更好。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教育程度、收入、打工时间、和配偶一起打工、社会剥夺感、政府帮助等对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的不同方面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背景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本文综合了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成果,从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意义,当前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状况及困境,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构思与建议等方面对其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介绍,并作了简要评析,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互动论视角下的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国珍  雷洪 《南方人口》2011,26(3):25-34
本文利用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在武汉市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1200个城市农民工,主要从符号化和典型化互动、日常生活规范互动、权力结构互动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农民工的生活满意度,最后得出前两种互动影响着农民工生活满意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是国家发展的宏观战略,农村人口在进城过程中是否携带子女,关涉儿童健康成长、 农民工家庭幸福以及社会的和谐安定.基于对全国范围农民工的问卷调查发现,五分之二以上的农民工有携带子女进城的行为,并且不同特征的农民工在携带子女进城状况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进一步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民工基本状况、 工作状况和未来打算等因素对农民工携带子女决策的影响,结果显示,农民工的家庭年收入、 务工地类型、 所从事的行业以及关于未来打算是影响农民工携带子女进城的重要因素.这对于理解农民工携带子女进城原因、 研判随迁子女未来走势等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雍岚  孙博  张冬敏 《西北人口》2007,28(6):25-28,33
本文从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两个层次,提出西部地区从业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假设,并以西安市农民工实际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logistic模型对假设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性别、子女数量、年龄、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收入水平、支出水平在一定范围内对其支付能力有显著影响。总体上,西部地区从业农民工对社会养老保险的支付意愿与支付能力并不强烈,社会养老保险的有效需求尚未形成。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242份样本数据,从资本和认知的视角出发,使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对务工动机、农村生活、社会身份和城市生活境遇的认知显著影响其市民化意愿;同时,家庭非农劳动力个数、家乡和家庭的经济水平也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显著影响。因此,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家庭资本水平和追求个体发展的意识,改善其在城市的生存状况,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意愿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利用浙江省904个农民工数据样本,本文试图从婚姻满意度和夫妻感情两个维度考察农民工外出务工对其婚姻关系的影响.研究表明,农民工的务工经历对婚姻关系具有显著影响,男性对婚姻关系的评价要高于女性;农民工的工作特征如月收入、每日工作时间及个人特征如健康状况、心理状况对婚姻关系也具有显著影响;结婚年数与农民工的婚姻满意度具有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甘肃省兰州市的调研数据,从农民工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态度、参加社会保险和接受社会援助情况等方面分析了甘肃省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发现农民工在失业保险和生育保险方面存在短板,农民工并未纳入城市救助体系,政府在调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不足。从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农民工自身素质和社会福利多元参与等方面探讨了甘肃省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存在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浙江省2513个进城农民工样本,应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和社会保障进行分析,并建立有序Probit模型对新老两代农民工及不同性别农民工的城市间再流动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就业状况、社会保障对农民工的城市间再流动意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此外,家庭结构、流动状况、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也是影响农民工的城市间再流动意愿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性别差异与代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吴敏  段成荣  朱晓 《人口学刊》2016,(4):93-102
农民工因迁移造成的空间场域转换、社会适应难、经济地位低等是影响其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高龄农民工是农民工中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社会支持已被证实对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据此,本文研究社会支持对高龄农民工心理健康的作用。结果发现,社会支持"量"的特征对心理健康不存在显著影响,而社会支持"质"的特征则显著促进心理健康并有明显的调节作用,高龄农民工心理健康差于中青年农民工,但感知城市户籍人口支持减缓了高龄农民工在城市生活中的心理负担;此外,在高龄农民工内部,跨省农民工心理状况劣于省内流动者,而感知城市户籍人口支持减缓了跨省流动者的心理压力。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劳动权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南京市为例,在描述外来农民工劳动权益现状的基础上,采用相关的微观计量经济学方法,从劳动合同的签订、工资是否拖欠、劳动安全的状况及日工作时间的长短4个方面对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人力资本状况与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农民工的个体特征、就业的行业和单位的所有制性质,对于劳动权益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工会会员身份、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程度等制度性因素对农民工的劳动权益没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日常生活中的家庭结构及其与父母的居住模式是流动和留守儿童各种问题的根源。本文利用2006年的珠三角农民工抽样调查原始数据,从农民工子女流动或留守的两种生存状况出发,探索了决定这两种生存状态的各种因素。结果发现,农民工子女的流动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自己的年龄、农村社会支持、迁移距离和父(母)在城市生存状态,他们的流动与否不仅是作为农民工父(母)理性选择的结果,还与国家、地方、生产等方面的制度有关。也就是说,与人口迁移中推拉理论的论述一样,农民工子女的流动与否也是由农村社会和城市社会各自的推拉合力作用的结果,也是作为父母的农民工经过利弊权衡后的理性选择结果。  相似文献   

19.
“落地未生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许传新 《南方人口》2007,22(4):52-59
本文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状况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工作适应、人际适应都处于中等水平,而生活适应处于较低水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自评家庭阶层地位、媒介接触、城市经历、相对剥夺感、社区参与、组织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社会适应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0.
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实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文根据抽样调查的结果,探讨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社会距离状况及影响因素。本研究发现,新生代农民工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居民的生活圈,存在着一定的社会隔离。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城市生活体验、社区参与程度、相对剥夺感对其与城市居民的社会距离感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