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个体创造力与动机有着密切的关系。动机可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不同类型的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不同。内部动机对创造力有着积极的影响,而个体外部动机在一定条件下也对创造力起着促进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幸福观是个体对"幸福"概念的一般理解及由此产生的实践行为取向,其实质是个体在特定社会制度场域中与他者互动生成的认知偏好与惯习。转型时期受集体记忆与现实场域双重作用,返乡青年农民工幸福观的生成为前现实域、想象域、镜像域和后现实域四个不同阶段的场域所型塑与重构。青年农民游走于城乡两个不同社会之间,乡土性与现代性此消彼长、交织存在于返乡青年幸福观的生成场域中。不同场域的复合叠加、乡土性与现代性在各场域的交互作用、自我与他者的内外互动,三者持续的互联耦合,最终促成了返乡青年幸福观的形成与重塑。分析农村返乡青年幸福观的生成机制,有利于我们在推进城乡一体化中更好地引导其发挥主力作用,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顺利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基层维度。  相似文献   

3.
社会流动的影响与后果这一主题关注流动经历对个体的行为模式、态度认知所产生的显在或潜在的影响。西方社会流动研究学者对这一主题有着广泛而持续的关注,国内则缺乏相关研究。文章基于2003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使用在西方流动研究中较为成熟的分析模型———对角线参照模型,对代际流动与个体的主观阶层地位认同、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之间的关联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有着不同代际流动经历的个体在上述认知评价与行为方式上均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出身阶级(origin class)对流动者生活方式的影响权重大于当前所处阶级(destinationclass),而在主观阶层地位和社会交往上,当前所处阶级的影响权重大于出身阶级;控制了出身和现处阶级地位之后,代际流动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依然显著。  相似文献   

4.
个体的学习风格以认知方式为基础,可划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类,通过介绍英语学习中的各种学习策略以及场独立/场依存这两种类型学习风格的概念特点,阐述场独立/场依存学习风格对英语学习策略的影响,指出在英语学习与教学过程中应该指导学习者根据其学习风格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5.
地理环境与英汉语言思维顺序差异考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不同的个体思维过程。个体思维过程通过语言体现出来,慢慢形成民族的集体无意识。这种集体无意识具有传承性,又反过来决定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思维过程,最后演变成民族思维过程,因此生活环境不同的民族就会有不同的思维过程。英国的地理气候条件远不如中国,他们对自然的关注要多于中国,这样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就有别于中国,也就形成了不同的思维过程,表现在语言形式上,英语是形合语言,汉语是意合语言。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基于认知语言学原理来探讨英汉无标记被动句存在的理据。无标记被动句产生是人类在认识事件过程中突出受事者的结果,也是为了满足表达事件不同变化过程的需要,不同的思维过程对无标记被动句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杜国伟 《兰州学刊》2014,(4):180-184
从司法意义上来说,犯罪构成是一种定罪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体系。不同法系的刑法理论即便具备基本相同的犯罪构成要素,但不同体系结构决定了犯罪构成建构及构建方式的差异,从而最终决定了刑事思维方式的不同。司法意义上的犯罪构成,反映审判的思维过程,最终需完成防卫社会和保障人权的双重使命;其并不排斥犯罪构成在立法意义上指导刑事立法、构建刑事法律科学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赵冰 《齐鲁学刊》2023,(6):56-64
道德个体功能与道德社会功能相对,是指道德对个体所产生的作用或影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发展阶段,道德个体功能的性质和发挥的程度亦有所不同。随着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道德个体功能在日益凸显的同时,也因对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助力的目标、内容、方式的不同,而内含导向功能、咨商功能、享用功能。导向功能表现为对个体道德行为的引导和指向,咨商功能表现为对个体道德困惑的开悟和化解,享用功能表现为对个体道德境界的指引和提升。三种功能虽各有相对独立的场域,但亦相互交错、并行不悖,共同构成道德个体的整体功能,助力新时代个体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  相似文献   

9.
价值认知影响行为表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中西方民众具有截然不同的价值认知,西方民众信奉个人主义的价值认知,疫情防控整体表现为个体与国家的撕裂;中国民众秉承家国一体的价值认知,疫情防控整体体现为个体与国家的协调统一。追问其根源,建立在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上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西方民众秉持个人主义的价值认知,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式造就了我国民众家国一体的价值认知。新时代要实现民众与国家的共同发展,需坚持党领导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方式,弘扬家国一体的传统文化,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培育。  相似文献   

10.
个体不良道德态度的转变是道德治理的落脚点。在道德态度转变过程中,人际交往中的参考者作为客观因素起重要作用。个体态度实际上受到参考者对道德事件的态度和个体对参考者态度的影响,道德态度转变是个体寻求三者态度综合平衡的过程。教育者、道德榜样、反面典型都是个体道德态度转变的参考者,同时,各级各类社会群体是大的参考者。个体在群体中的道德态度是群体成员相互作用的产物,其改变受多种心理效应的复杂影响,形成一种"群体场压力"。从个体所在群体本身的特征入手促进个体道德态度的转变是道德治理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罗玲玲 《理论界》2007,(4):151-152
个体创造力与团体创造力相互转化的形式就是知识转换的四种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个体不成熟的意会知识的显化;而显化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团体内有分享知识的动机形成,以及团体中良好的氛围能产生解压效应。本文讨论了团体目标认同、认识团体创造价值的重要性与分离知识的动机形成的关系,论述了自由是创造的首要因素,团体创造需要宽松的氛围.  相似文献   

12.
“道德归类”,直接源自生命体认的主体,因为只有在活生生的生命体验之中,我们才能真正建构个体与他者、个体与自身以及超越个体之上的普适性伦理规则。“美德伦理”奠基于日常生活实践或人类生命实践活动的情感丰富性、认知丰富性乃至幸福体验的丰富性。“规范伦理”的特性在于它的强制性,即通过理性的立法自身立定规则,规定行为的目标和行为的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以来,以中国城市为关注对象的"他者"纪录片不断涌现,这些纪录片呈现了丰富多元的"他者"视域,也折射了世界认知中国的不同逻辑.重庆,作为中国内陆对外开放的前沿,不仅成为国外媒体机构的纪实对象,也吸引了国外独立制作人和民间个体的纪实镜头.不同的拍摄制作方采用不同的"视域"呈现了不一样的重庆城市面向,既有快速发展中矛盾尖锐的"畸形"重庆,也有日趋国际化的"机遇"重庆,还有神秘又亲切的"人文"重庆.以这些重庆题材纪录片为例,从文化、经济和个体认知多方面探究多元"他者"视域对重庆城市形象进行不同呈现的动因,可为中国城市的未来"自塑"与对外传播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4.
审美认知不必经过抽象的理性思维过程也能获得认知成果 ,其中“潜在的心理模式”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认为 ,审美认知的全过程是这样完成的 :情感体验经由“模式”产生直觉 ,由直觉而达到认知成果。这和理性认知过程是完全不同的 ;关键在于理解“模式”的内涵与其通达直觉的心理中介作用 ,这是一个完整的心理活动结构 ,一个独特的审美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15.
道德认知的默会维度——基于认知结构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道德认知的研究中,对认知结构、道德判断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方式存在不同见解,需要一种新的认识进路来诠释。采用默会知识论的一些观点来分析道德认知,可以发现,默会认识的结构与道德认知结构都从格式塔学派的观点发展而来,在发展方向上也都强调认识者主动的整合能力和结构的动态平衡。道德认知的结构与内容之间的关系,与默会知识论中知道怎样(knowhow)和知道那个事实(knowthat)之间的关系表述在方式上基本一致,并强调道德判断的产生须借助于道德主体的情感和价值取向在具体特定条件下完成。因此,道德认知具备人类认识的默会维度,道德认知的发展需要两个必不可少的条件: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以及个体在道德认知结构中的身体在位。道德认知的默会维度支持一种实践性的教育方法,强调通过生活实践来促进道德认知结构的发展,从而最终促进道德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由教育以培养智识之士为目的,以个体灵魂的博大与人格的健全与独立为旨归,以现时代的基本精神状态为思考语境,努力发掘文化经典之真正智慧与内在生命力,以期使古典文本的内在价值能够参与现时代个体的精神建构。而对经典文本的精微阅读即是达成这一目的的基本方式,并且必然涉及到对传统的文本解释学范式的转换。对古代哲人的隐微写作方式的发现能够为解释者提供一种足以与写作者心灵交流的方式,从而为新的理解提供一种途径,使得经典文本成为个体与写作者精神交流的思想场域。  相似文献   

17.
本文所论之“教学场”,指教学的特定环境和教、学主体的心境,一种个体间不断传递着信息流(含认知流、情意流和道德流等)的时空,是教师的教学能和学生的学习能所辐射的时空,是一种群体意识圈。物理现象中的四种基本力分别形成了引力场、电磁场、强力场和弱力场。笔者把场论借用来描述“教学情境”。从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学生的心理活动与他学习的环境相关联。在一定的时空中,师生教与学的存在及其存在方式,会引起教学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教学效果,这样一个教学动态系统,我们便称为教学场。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审视“教学场…  相似文献   

18.
郭媛媛 《理论界》2007,19(4):153-154
创造力的研究主要有三种取向:个性特质的研究、认知心理学的研究、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本文从创造力研究方法、创造力的科学思维的发展以及创造力的认知、社会心理三个方面讨论创造力研究的取向转化问题。  相似文献   

19.
隐喻的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是一种人类认知现象,有其心理学背景,它属于文学语言的原发思维,有三种方式。隐喻中含有人类全部创造力的缩影。  相似文献   

20.
生活世界是行为者在实践中感知、察觉与领会到的有机体系。行为者要获得稳定德性品质必须基于生活世界的完整性来协调自身理性与情感的张力。生活世界中的德性培育重视行为者的理性自由与意志尊严,有利于行为者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合情、合意、合理的选择,有利于行为者道德德性的养成。在具体实践中,共同体应该重视个体的情感与认知现状,重视多元主体的共在现象,积极引导个体进行理性反思与道德判断,使之自觉承担行为相应的道德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