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诗经·小雅》与《周易·卦爻辞》的忧患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小雅》与《周易·卦爻辞》的忧患意识张崇琛《诗经·小雅》与《周易·卦爻辞》之间有着某些相似。而从思想内容上来说,这种相似主要表现为强烈的忧患意识。《三百篇》中,反映忧患意识最多、最充分的要数《小雅》了。象《小雅》中的《节南山之什》、《谷风之什》...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学术界进一步展开了《周易》经传的讨论,不少同志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意见,看来,讨论还将继续下去。高亨先生是这次讨论的积极参加者之一,1961年以来,他先后在《文汇报》、《学术月刊》上发表了四篇论文:《周易卦象所反映的辩证观点》、《周易卦爻辞的哲学思想》、《周易大传的哲学思想》以及《周易卦爻辞的文学价值》。今年三月,山东人民出版社把这四篇论文加以编集,又收入高先生未经发表的《左传国语的周易说通解》一文,汇成一册出版,就是这本《周易杂论》。下面试将本书各篇的主要内容作简略的介绍。  相似文献   

3.
<正> 《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过去人们只认为它是一部哲理著作,但我认为其卦爻辞中也有许多是具有文学价值的作品,呈现着中国早期的文学特色。 《周易》卦爻辞是殷周时代的产物。因为卦爻辞中有关于“丧羊于易’’(《大壮》六五)、“丧牛于易”(《旅》上九)的记载,这是殷商祖先王亥的故事。又有关于“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用伐鬼方,三年有享于大国”(《未济》九四)的记载,《正义》云:“高宗者,殷王武丁之号也。”据此,这当是指公元之前一二二八年殷高对外的武功。还有关于“帝乙归妹”(《泰》六五、《归妹》六五)的记载,这是殷商末年帝乙嫁妹给周文王父亲王季的故事。还有关于“康侯用锡马蕃庶”(《晋》卦)的记载,这是说康侯用成王赐给他的马进行蕃殖,等等。这些史实证明:《周易》卦爻辞当是殷周时代的作品。《系辞下》所谓  相似文献   

4.
《周易》卦爻辞中之贞悔考(续篇)李西兴陕西历史博物馆四、贞吉悔亡通释1.《成九四》:“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咸》九四爻变生《蹇》卦。其辞曰:“利西南,不利东北。”按:《周易》卦爻辞多取材于殷周之际的筮辞。当时殷周对峙,周在殷之西南,殷在周...  相似文献   

5.
从《周易》和《日书》的比较看卦爻辞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周易》和《日书》用语的比较,重新考释了《周易》卦爻辞“利见大人”、“中行”、“子克家”、“亨”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马是《周易》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意象。《周易》虽然不是文学作品 ,但是 ,卦爻辞对马的描述颇具文学色彩。它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历史生活镜头 ,还包括人类对马的某些基本认识和特殊的感情。考察马意象的内蕴演变 ,有助于认识文学发生与发展的某些规律。1  《周易》本经涉及马的卦爻辞共有十一条 ,包含多重文化意蕴。马意象烙刻着原始抢婚习俗的印迹。《屯》六二云 :“屯如 ,乘马班如 ,匪寇 ,婚媾。”六四 :“乘马班如 ,求婚媾。往吉 ,无不利。”上六 :“乘马班如 ,泣血涟如。”乘马之人成群结队地前来 ,乍一看 ,以为是抢掠的敌人。仔细辨…  相似文献   

7.
《周易》卦爻辞与《诗经》的比兴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卦爻辞与《诗经》的比兴方法刘鹤文《周易》最初作为一部卜筮书,广泛应用于释疑解难的占筮需求,故卦交辞产生伊始,便尽可能地选取为人们熟知的生活(或自然)现象,来暗示所占结果的吉凶祸福。这种摄取物象而言物理的方式,不仅使卜人在解释卜辞时有较为宽绰的...  相似文献   

8.
文学与图像关系是当前的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现有语图关系理论是立足于西方文化,并不适合解释中国文化中的文学与图像关系.作为中国群经之首的《周易》由卦象决定了卦爻辞,并且决定了卦爻辞再阐释的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中国文学也是由图像产生语言文辞,并且决定文辞意义的再生和接受过程.  相似文献   

9.
张荣贵  丁伟 《船山学刊》2019,(4):107-112
从两性关系变迁的角度看《周易》,其六十四卦体和卦爻辞至少在两性关系上呈分离状态:《周易》六十四卦体是从《连山》《归藏》发展过来的,也许早在母系氏族,最迟肯定不晚于尧舜禹时代的产物,这个时期产生的阴阳观念只能跟平等、和合等理念相关,体现人类早期的社会关系和两性关系;而卦爻辞则是父系社会体制较为完备下的产物,与当时社会尊男贱女的等级制相适应,其阴阳观只能是崇阳抑阴,但受卦体思想和母系社会遗风影响,仍然坚持阴阳和合。显然,卦体与卦爻辞虽有联系,但在对待两性问题上,由于各自产生的时代不同,决定了二者不同的观念,《周易》阴阳和合观从阴阳共尊到崇阳抑阴的转变,既取决于又反映了社会关系尤其是两性关系的变迁。  相似文献   

10.
<正> 《周易》卦爻辞中有一些商末周初的历史故事,这已为顾颉刚先生所揭发。他在《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一文中考订出其中存在的五件殷末周初的历史事实,从而确定了《周易》的著作年代。这也为我们在《周易》中进一步探求早周民族的史实指明了方向。一、太王(古公亶父)时期有关太王东迁的事迹,除《孟子》和《史记》的一些记载外,从《周易》中也可找到一  相似文献   

11.
《周易》古歌研究目前已成为《易》学研究的一个独立分支和先秦诗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周易》古歌研究的一种基本方法 "以《诗》观《易》"逐渐树立。对象与方法相互依存,《周易》卦爻辞文本结构与审美特征的把握,是《周易》古歌研究的基础。从一爻之内歌谣的解读到一卦整体上诗歌特征的发现,是《周易》古歌研究史上的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2.
《周易》卦爻辞中的天人关系是尊神尚天的。在这种天人关系背景下,卦爻辞的作者对"人力"进行多方面的开掘,反映了主体精神和理性意识的自觉,人的地位开始有所提升。这对现代人塑造自己的理想人生当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闻一多的《周易》研究。起于1937年下半年的长沙临时大学,止于1941年以后陆续完成的《周易义证类纂》、《周易新论》等著述(均为未刊稿)。其主要的内容,是以训诂学为基础,对《周易》的卦爻辞进行社会学还原,并运用西方文化人类学的观点和方法,对这些史料的文化价值进行分析,从而重新梳理和认识殷周时代的社会历史,开启了20世纪《周易》研究的“人文-社会学转向”路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马王堆汉墓出土之帛书《周易》与通行本《周易》的卦名用字相异这一现象进行考释,说明帛书《易》成书时日较早,当不晚于战国,且其卦爻辞用字各有特点,多异体而假借(通假),战国时各国文字多异,繁杂不一,所以编撰于此时的文献,在用字上也不可能求同而划一了。  相似文献   

15.
“利涉大川”是《周易》卦爻辞中的常用语,它在《需》、铜人》、《蛊》、《大畜》、《益》、《涣》、仲手》卦的卦辞与《颐》卦上九交辞、《未济})卦六三交辞中出现,共九处;《谦》卦初六交辞的“用沙大川,吉”,取智与“利涉大川”亦同。而《讼》卦辞“不利涉大川”及颁协六五交辞“不可涉大川”这二则反面训诫之语,则与“利沙大川”形成对照。“利涉大川”在“系辞焉而明吉凶”(《系辞上传》)的卦爻辞中于不同的“卦时”“变位”多次出现,其取象设备的象征意蕴、具体内涵及其所体现的哲理启示,值得深入探析。一、“利沙大川”的…  相似文献   

16.
周山 《社会科学》2012,(1):131-135
《周易》卦爻辞曾一度被认为是占筮的记录,然而对此书需要作三点思考:一,具有明象功能的卦辞爻辞,在《周易》推理系统中作为类比的譬喻例子具有由此及彼的逻辑功能;二,爻辞"或跃在渊"长期以来存在误读,需要重新解读;三,吉凶断语是一种价值评判标准,对几千年来人们的思考与实践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比较今本、帛书本、楚简本与《楚辞》所及《周易.蹇卦》的"经文",可以发现诸本中该卦卦名、卦爻辞及卦义均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应该说明了以上诸本作者在该卦命名、拟辞及卦义理解上的某种不同。屈原《离骚》所及该卦卦名及卦爻辞,既与《离骚》的主题密切相关,也反映出屈原既熟悉易学,但却不拘泥于《周易》,而是根据自己的现实境况对之创造性地加以运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试论《周易》复卦的返璞归真智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望书  王宏 《云梦学刊》2011,32(3):77-79
《周易》复卦中蕴含着返璞归真智慧,描绘了不同形式的回复自然本真之态,并试着通过对其卦爻象、卦爻辞的解释,探讨复卦叫人信守自然之道的哲理,以便人们能效法复卦,顺道而为,远离胡作非为,增进天人和谐。  相似文献   

19.
《周易》是一部古老的筮书,然而它更是一部系统的人格理论著作,因为该书在向问卦者预示吉凶祸福的同时,还告诫他们在立身处世、待人接物、解决问题方面应取何种人格、应遵循何种行为方式,《周易》的这个性质,《周易大传·系辞下》曾以“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的精要论说加以归纳,即认为只要按《周易》卦爻辞的旨意去行事,去调节自己的言行,就能事事如意,无不符合人生的准则,就能成为他人仿效的榜样.《周易》的人格理论是极其丰富的,它是众多的作《易》者对自己、他人及华夏先辈处世准则、人生经验的系统总结.本文所论,仅是这些丰富内容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20.
春秋时期,随着神灵信仰的淡化,开始出现了"吉凶由人"的思想。在这种背景下,人们在用《周易》进行占筮的过程中,对卦爻辞和卦象作出带有明显道德色彩或自然主义的解说,使《周易》的宗教神学色彩不断弱化,哲理成分进一步增强。甚至有人脱离开卜筮,把《周易》当做道德说教或证明某种哲理的材料直接引用。春秋时期是《周易》由卜筮之书转变为哲理之书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