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5 毫秒
1.
五四时期,女性文学生命意识的萌生和觉醒使得她们开始了对"人生究竟是什么"的追问,无论庐隐们的"哲学病",还是冯沅君们的"不自由宁可死"的抗争都是五四女作家对人生真实的体验,第一次全面展示了现代女性初步走出男性藩篱时的独特心声,尽管在此过程她们历尽艰辛,但是她们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寻求自由和解放的生命之路。  相似文献   

2.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毫不顾忌地用"爱"这种欲望形式表现对自由和解放的不懈追求的作家.他的思想、创作虽然比鲁迅稍逊,但在"五四"文坛上,也是一位公认的大家.在"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特定历史背景下,他本身所具有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使他能用人文主义的严肃态度探讨人的情欲和生存问题,从个体的本能欲望切人到所处的时代、社会;借欲望的外貌.灌注启蒙的理性,把人的解放和民族的解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从而使他的文本成为一面以独特视角反映"五四"时代人性觉醒历史的镜子.  相似文献   

3.
妇女解放是"五四 "时期民主知识分子备加关注的一个问题.伴随着"人"的意识的觉醒,追求人格独立、个性自由、婚恋自主已成为"五四"时代广大知识女性的自觉要求,"五四"时代女作家本身就是这样一些知识女性.文章从分析她们的作品入手,论述了女性自身对"自由"平等"的不懈探寻.  相似文献   

4.
20世纪30年代初的女作家沉樱从自身的婚恋生活经验出发,对五四时期现代家庭生活作出新的体察和揭示,客观地描摹出一些新女性在满怀希望走进婚恋生活后内心所感受的空寂与焦虑,同时也大胆地表现出这些女性对于自我欲望的发现与表述。  相似文献   

5.
冯沅君、庐隐、苏雪林等等"五四"女作家的婚恋小说常常被认为是"五四"爱情神话的范本。学界大都放大了它们与"五四"的紧密关系,而忽略了对文本中女性自身内在经验的细读,从而将文本所表现"自由恋爱"解读为"女性解放",然后再把"女性解放"拔高成"个性解放"。学界做出如此演绎的依据可以说是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婚制的变革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然而,婚制的变革不仅没有使"新女性"因此而欢欣鼓舞,相反却使她们全部都陷入了精神苦闷。"新女性"们以血泪般的亲身经历意识到了这种以"自由恋爱"为核心的新知识的冷酷以及男权社会启蒙话语的自我性质。"五四"女作家以她们特殊历史位置和敏感天赋展示了"新女性"在"可见"的婚制变革与"不可见"的女性解放之间的尴尬处境。  相似文献   

6.
魏晋六朝志怪中人鬼婚恋故事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鬼婚恋是魏晋六朝志怪中常见的题材。这类故事的产生和流传有悠久的鬼魂崇拜和生殖崇拜的遗迹,古老的冥婚习俗也为其提供直接来源。人鬼婚恋故事是男性话语权下文人内心痛苦的表白与消解,更是他们对男性个体人格与伦理道德的完善和实现的渴求,而鬼魅的人化为女性追求理想爱情和人性的自由解放提供了展现空间。  相似文献   

7.
丁玲的前期小说通过对男女两性人物关系的颠覆性设置(男性成为女性的审美对象、欲望对象、价值评判对象),女性欲望(性自由取向、性与爱相统一的情爱追求)的激越性表达,女性情谊的抗议性诉求,建构了与"五四"时期寻求与男性结盟以反抗父权文化的女性文本截然不同的话语形态。  相似文献   

8.
五四时期,女性解放因被统一到"人的解放"议题而得到前所未有的推进.而同时,五四新文化"新/旧"、"个人/家族"及"传统/现代"的文化批判模式,使易卜生<娜拉>一剧旅行到中国之后,其冲突核心的性别等级问题,演变为青年个人自由与家长专制之间的代际冲突,以及迷信与科学之新旧文化矛盾.胡适戏仿易卜生<娜拉>而写的<终身大事>,作为五四女性解放叙述的始作俑者,极富象征性地体现了五四文学个性解放叙述的特征及盲点.鲁迅的<伤逝>,以对五四主流论述的质疑,叙述女性"出走之后"的困境,揭示了五四个人主义价值论中隐含的性别权力,以及新文化启蒙话语中的父权意识,表现出对五四新文化"进化"与"二元"思想模式的警惕与自省.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是五四时期女性解放的重要倡导者之一。他写了许多探索女性解放的文章 ,小说《伤逝》体现了作者在女性解放问题上思考的冷静和深刻 ;同时 ,由于种种因素 ,它也流露了作者的男性本位意识。本文拟从女性视角出发 ,分析其在形象构设、与同期的女性文本比较及在叙述话语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所显示出的男性意识及所隐藏的女性话语心声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社会人们的择偶观念一向表现较为含蓄,"五四"新文化运动不仅开启了思想启蒙之牖,而且也打开了自由恋爱之闸。其时的报刊杂志是知识男女青年获取新婚恋观的渠道,也是他们表达自己择偶心声的场所。《大公报》、《中外日报》、《东方杂志》、《妇女杂志》、《女子月刊》等都十分关注两性话题,反映出男性在接受新婚恋观时,渴盼与一位学识相当的女性,共同结成具备知己与爱情的婚姻关系;而经自由平等理念影响的知识女性,则在抗命挣脱传统婚姻枷锁后,更难抵御恋爱至上的浪漫诱惑。其时的婚恋自由开始成为青年知识男女的共同诉求。然而,由于新旧观念的冲突与杂糅,男性在婚恋中期盼的实际上是同时具备新知识和旧道德的女性;而女性在爱情理想中既追求人格平等,又仍然执着于寻求男性的庇护。  相似文献   

11.
《简·爱》:维多利亚时代女性文学的范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性文学是女作家写女性而又具有女性意识的文学。《简·爱》就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部女性文学的范本,是女作家站在女性立场上对女性整体命运的关怀,具有鲜明的女性意识。首先,它揭示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生存困境,控诉了男性中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压迫。其次,它塑造了追求自立平等,维护女性尊严的新型女性的形象,较早地表现了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女性的抗争。最后,它把两性之爱升华为两性的心灵契合和精神交融,表现了维多利亚时代女性对爱情的深刻理解和对两性平等的渴望。  相似文献   

12.
《废都》中的女性人物身上表现出一种复杂矛盾的女性意识:一方面她们在与庄之蝶的性爱关系中追求女性补益策略丧失了主体性,另一方面她们又主动追求性爱、迎合男性欲望,这既显示出其革命性的一面,又显示出女性解放所陷入的尴尬境地,揭示出在市场经济下女性以身体叙事进行的革命由于失去现实的依托而陷入悖谬,最终成为男性叙事的虚构。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学早期,大量的青年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关注爱情主题,试图探索爱情中情感与欲望的新关系,主要的区别在于对欲望的态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无助的精神逃避,扭曲的欲望表达和真实的欲望书写.文章阐述这三种思考与表达,分析这三种表达所内蕴的作家的思想意识,并由此指出作家们的总体追求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4.
发表于1847年的《简·爱》以主人公追求独立、平等的新知识女性形象而备受女性主义者的青睐。但是,对于作品中梅森·伯莎的死,以及小说完美结局的“败笔论”,历来众说纷纭。从自由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这些争议进行了探究,揭示了《简·爱》女性主义爱情观的合理内核及彻底性,同时也分析了自由女性主义的伤痕——女性解放力量、解放道路、女性命运归宿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挪威作家西格丽德·温塞特的《新娘·主人·十字架》中,女性不再是传统父权文化中男性的附庸、家庭的奴隶,作者在作品中从三个方面呈现了双性和谐的理想态势:其一,以男性为客体,男性气质不再是父权文化下的“硬汉形象”,而是从女性视角去刻画;其二,追求爱情和谐,在爱情中淡化女性贞洁观念,认为两性真诚相爱的爱情是至高无上的,能冲破重重障碍,并获得圆满的结局;其三,追求生活和谐,打破父权文化的禁锢,使男性可以在生活中依附于女性,将二者置于平等的位置,既能各司其职,又不互相干涉。双性和谐是两性解放的最终目的,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6.
赵冬梅 《南都学坛》2012,32(3):57-61
在现代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留学生曾经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文学的人物谱系中,自然也有着诸多的归国留学生形象。他们或者是怀着满腔热情却所学无用、报国无门;或者是在个人的婚恋生活中,遭遇到个性解放不彻底所带来的痛苦、东西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问题;或者仅仅是为了日后的飞黄腾达而出国"镀金",并以中西"融合"而自居。在这些归国留学生形象中,无论是涉及知识分子问题还是婚恋问题,大多并未脱离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创作潮流,即便与时代主潮有距离的,也只是作家个人风格的展现,并不因留学生形象而有所不同。我们当下所关注的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等问题,在那些涉及的作品中,也大都是一带而过,或许是因为在民族生死存亡、动荡不安的年代,这些都还没有进入被忧患意识所包围的现代作家的视野,或者尚没有余暇去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17.
受时代风潮的影响,中国现当代作家在过去的一百年里创作了五先十色的爱情小说.中国现当代爱情小说在价值观念、主题形态、表现手法等方面形成了同中国古代爱情小说的明显差异.以家族为本位的爱的观念转变为以个性解放和个人幸福为目的的爱的观念,人成为思考一切问题的中心和判断一切问题的标准.爱的道德标准发生了显著变化,男权中心意识形态受到冲击和动摇.爱情小说开始由古典的故事情节型向现代的人物塑造型转变.作家们开始更加关注人物性格的塑造以及对人物婚恋心理和动机的发掘.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当一群跨界男作家还在城乡之间进行文学往还时,张爱玲实质上已经悄悄步入后来称为"流散写作"的行列。以香港为背景的流散元素,深刻影响着张爱玲的巅峰创作,即通过宗主国边缘男性对中国封建边缘女性的拯救母题,成功摹写了那时代"女/男"、"弱/强"、"中/西"等一系列内在同构关系的剧烈共振下,女性生存的"丛林规则"。张爱玲一贯的爱情悲剧在流散元素之直接影响下,形成"反向对位",增加了新的维度与深度,达到文化人类学与文化社会学叠合的真实。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 40年代 ,男、女作家的小说创作在塑造现代女性形象时是两种文本、两种声音。同是女性对个人的坚执 ,男作家看来是自私、残忍 ,女作家看来则为对自我的尊重 ,对自由的尊重 ;同是女性对欲望的狂炽 ,男作家看来是淫荡 ,女作家看来则是自我生命成熟的标志 ,自我生命意识的张扬。男作家看来 ,如此 ,女性解放走上了反面 ,女作家看来 ,如此仍不够 ,仍不足以撼动男性中心世界的根基 ;男作家的创作有一股郁结之气 ,女作家创作则让人感到世界荒凉。对于人们进一步思考男权社会里女性处境、地位和命运不无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0.
新时期颓废文学中的非理性主义神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颓废主义思潮裹挟中的作家以自己的需要为出发点,他们把个人生命的感性自由看做人的解放的尺度,又把自由与放弃道德、责任的为所欲为等同起来。张扬欲望化写作的那些作品之所以受一些读者的欢迎,之所以有一定的消费市场,源于人们对社会践踏人权、漠视人性行径的深恶痛绝。同时也在于它们迎合了人的感性生命中的那份自在的生理欲求。但并不意味着今天的人们就可以忘情于非理性主义的舞蹈,就可以无端地拒绝理性、伦理、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