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20世纪中国文化与异质文化碰撞、交融的语境中,凉山彝族画家同其他地区的画家一样,开始自觉地对艺术的"民族化"与"现代化"进行可贵的探索.受彝族毕摩画、漆器、服饰、民居建筑、银饰等民间美术的影响,他们在造型、构图和空间结构的处理、色彩运用以及材质肌理等形式语言上进行了承传与转换,创造形成了独特民族风格的现代彝族画.  相似文献   

2.
黄河流域的民间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广泛的民众心理认可和审美感知基础。在造型关学特征上,主要体现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滑稽审美共性。道家的摆脱功名利禄、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形成了黄河流域民间美术的造型理念基础。  相似文献   

3.
一清代八旗的产生时间和旗帜颜色,中外史学家,历来因袭:《清太祖武皇帝弩儿哈奇实录》、《八旗通志》……等官书所载:产生于1615年(乙卯)的建州汗国努尔哈赤时代。颜色是正黄、镶黄、正红、镶红、正白、镶白、正兰、镶兰的正(整)、镶(厢)八旗。可是,据一些文献资料记载,并对之分析证明;上述八旗产生的时间和旗色,是在清太宗皇太极时代。八旗制度是建于建州汗国努尔哈赤时期,但努尔哈赤时的八旗旗色,是黄、红、白、青(蓝)色画龙的四旗和黄、红、白、青(蓝)色无画龙的四旗。由这样的八旗变为皇太极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本土民间美术造型是以黑龙江少数民族民间美术为主要研究对象,从题材上分为:为神造像、自然摹写、吉庆呈祥、生活起居、民间传说等.黑龙江本土民间美术造型以神秘崇拜为主,反映了北方地域文化特色的风俗内容.  相似文献   

5.
契丹绘画     
在历史上,曾有过许许多多游牧民族,生活在祖国当今美丽、辽阔的内蒙古草原上,他们在我国古典绘画中留下了契丹人的绘画,在这方面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他们所描写北方草原游牧民族的狩猎骑射生活,创北方草原画派,在我们美术史上占有特殊地位。本文的目的,意在介绍契丹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和画蹟,在此基础上探讨北方草原画派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6.
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园地中一朵美丽的奇葩。文章从图腾崇拜和自然崇拜的角度论述了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的源流,并从线造型、平面造型和立体造型三个方面分析了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的种类和艺术特色,探讨了赫哲族民间美术造型艺术的保护与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7.
泰山民间美术是泰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创意的象征性、造型的主观表现性和取材的多样性等审美特点。泰山民间美术目前主要有原生态和市场态两种存在形式,前者面临逐步衰退、消亡的危险,而后者正陷入缺乏艺术个性、市场化泛滥的困境。泰山民间美术受现代文化的冲击是不可避免的,要有选择的加以保护,新产品开发应在创意中寻求、保留其意象美学结构的传统特征,要将混沌造型规范的研究与时代审美观念、新材料技术以及精湛的科学加工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健康的肤色,应该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明代表“明亮”;润代表“润泽”;含蓄就是“夹有血色”。人在健康状况不佳时,会面露病色。而病色中的白、黄、红、黑、青五色,都对应着不同的身体疾患。  相似文献   

9.
在民族审美趣味自然外化的范畴内 ,注重真切质朴的表现生活、着意抒情写意的表达理想、运用符号象征寓意现实是草原画派的基本民族特色。以意象语言的形式风格阐述油画的民族色彩、追求诗意化韵味、探索平面程式化风格是当代草原画派的突出民族特质。草原画派的审美趣味、语言形式的发展变革必然会凸现出草原文化的内在精神特质 ,随着时代变迁和草原文化的发展 ,草原画派也在发展  相似文献   

10.
许林涛  李貌 《天府新论》2005,(Z1):310-311
油画离不开油色,但不是单纯意义上用油色画的.油画离不开素描,但油画也不等于素描加上颜色.五百年来的油画历史,展现出它在色彩上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条件色的规律.这是传统油画色彩技巧的精华和特征.而条件色规律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色调问题.色调的提炼取舍,不是主观编造.正确的提炼取舍,必须能传达物象色调的精神.这就要做到准确、鲜明、生动、自然.  相似文献   

11.
李占卿 《云梦学刊》2010,31(5):115-117
中国民间美术元素在油画创作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从形式上,借用代表我国民族文化标识的瓷器的碎片、皮影等作为油画创作的语言元素,加以重新组合构成,赋予新的时代意义。从精神内涵上,从油画创作中去找寻文化之源,去追寻文化的历史,通过对历史寻源,找寻到艺术创作的立足点,用今天的、现代的、原生态的观点和思想对艺术传统和历史进行新的诠释与解读。  相似文献   

12.
李树榕 《阴山学刊》2008,21(5):43-46
蒙古族画家王延青主创515平方米的《蒙古历史油画长卷》可谓油画艺术“中国化”的一次关学尝试。要对蒙古历史、成吉思汗进行史学文本的造型转换,掌握并研究史料是价值立场的前提,价值立场是审美创造的前提,审美创造又是通过想象与结构来完成的。今天,在物质文化逐渐全球化的同时,怎样坚守“本土”精神文化的合理内核并兼容并蓄,显然是《长卷》美学探索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13.
具象或抽象艺术风格的油画作品可以采用不同的肌理效果来表现,同一类的画面肌理也可能表现具象或抽象风格的作品。文章从西方油画艺术演变的史学角度来进行分析,将具象写实油画、抽象表现性油画与笔触、材料所产生的肌理美相结合来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4.
齐鲁文化崇尚礼治、崇尚学术、开放包容和改革创新的独特性,对山东民间美术造型的内容、艺术表现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古齐国、鲁国的瓦当、纺织品、壁画、器物等无疑都注入了齐鲁文化的特征元素。  相似文献   

15.
出土于江陵雨台山的彩绘香盒为木胎雕制。器身近圆形,小口,子口承盖、鼓腹、平底、下附三个兽足。盖上雕刻陶纹,器身雕成三面形纹。通体髹黑漆,并用红、黄二色涂绘雕刻的图案。此器造型美观,纹饰别致。长江流域上古美术欣赏(八)@周小林  相似文献   

16.
杨洁梅 《江汉论坛》2015,(3):101-105
20世纪末的山乡古镇高老庄,由于省城、县城甚至外商的商业力量、政治力量、文化力量及现代价值观、生态观的介入,逐渐成为黑、红、白三色力量从隐蔽的存在、小范围的角力交锋到发生大规模群体性冲突事件的特定地域。三色文化携带着各自的能量,在高老庄展开了一场没有胜者完胜、败者全汰的文化大角逐。贾平凹这种以色分群、用色互斗、借色写变、诸色互渗的艺术实践,超越了脸谱化、程式化的善恶两极对立统一之类的传统叙事法则,鲜明深刻而又细腻丰富地表现了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外来与本土、当下与未来、金钱与权力、官场与民间、情欲与情感、利润与责任等等重要主题的叙事张力。  相似文献   

17.
民间美术是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以丰富民间活动为媒介,以美化生活和表达美好愿望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和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作为民俗文化的视觉形象载体,它的内容和形式大多受民俗心理和民俗活动的制约,使民间美术具有鲜明的民俗性特征。民俗性是民间美术的本质特征,是民间美术有别于其他美术形式的重要标志,亦是民间美术产生其他特征的根源。  相似文献   

18.
丑角脸谱没有净行脸谱变化多,一般特征可概括为眉间两颊三片红,一块粉白七笔黑,即在眼、鼻部位涂一块白色豆腐块,表现人物诙谐滑稽的形象特征,用色通常为黑、白、粉三色,故也称为白块脸。根据白块形状的不同可分为豆腐块脸(方形脸)、腰子脸、  相似文献   

19.
杨洁梅 《江汉论坛》2012,(5):116-120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高老庄》,以"黑"、"红"、"白"作为叙事色线、色块与色带,勾画出世纪之交中国内陆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的整体形貌与色彩。"黑"代表以蔡老黑为核心的本土底层民间势力,"红"代表以苏红为枢纽的基层政权与外来的官商势力,"白"代表蕴藏并弥漫于本土的自然与文化的神秘力量。"黑"叙事与"红"叙事的抗衡冲突是小说时空铺展的主色调,"白"叙事或游移于"黑"、"红"的色块之间,或分化为两条"白"线,分别交织进"黑"与"红"之中,在叙事结构的谋篇布局上形成连接、绾合与推动。三色力量在高老庄的纠缠与角力,尤其是各色主角亦正亦邪、亦善亦恶、亦悲亦喜的复杂命运,为《高老庄》直击社会巨变时期底层民众生存原态的平实书写,涂抹了一层厚重而斑驳的文化色彩。  相似文献   

20.
油画民族化问题,是艺术民族化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一提法的最早记载,见于董希文在《美术》1957年1月号上发表的文章《从中国绘画的毒现方法谈到油画的中国风格》。“油画民族化”的提出,一开始是画家们从实践的角库提的。人们只着眼了民族形式与民族风格的探索,比如在油画习作和创作中,注意采用中国绘画的形式,不重可变的光,而重不变的形,以线为核心,表现固有色等等,后来又进入到了一个多方面的理论探讨阶段,人们开始研讨民族化的可能性和关于具体方法的设想。 建国后至“文革’前关于“油画民族化”问题的讨论有三个方面的特点:1、坚持油画民族化的创作方向是大家的一致倾向。2、反对油画简单的中国画化。3、就如何理解和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