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我国高校俄语教学中仍存在"重知识、轻交际"及"中国文化失语"的问题,文化自信不足。一些高校的俄语教学模式片面、教学理念固化、教材内容单薄,学生不能准确地用俄语表达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为此,要将中国优秀文化融入俄语教学,通过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选取兼具传统与现代的中国文化内容,培养学生用俄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向世界宣传优秀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2.
文化自信是基于对一种文化的了解而形成的内在认同,是解决人们精神寄托与安放问题的必然要求。一个对自身文化有充足自信心和自豪感的民族能在各种思想大洪流中保持自身定力,坚持特色,做到行有所依。当前树立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心,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对发展中国文化和增强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中国文化的悠久历史和知行合一传统都为文化自信提供了基础,以客观的态度对待中国文化是认识中国文化和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一幢建筑物是建筑,而两幢建筑物则是城市景观”,建筑是硕大的户外博物馆,反映了城市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物质文明和文化内涵:一方面,建筑技术和建筑材料受到特定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建筑的类型、风格等又必然会受到时代内容和建筑师个人因素的影响。城市建筑与其他历史文物一样,甚至比它们更直观地记录了社会发展和文明进化的轨迹,因而理所当然地成为城市演进的里程碑。基于此,本文拟从芝加哥市的建筑人手,来考察美国多元文化的形成与成熟。  相似文献   

4.
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中国传统的思想道德规范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作用。时代在发展,历史在进步,进入21世纪的今天,孝道文化在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价值和和积极意义。本文认为,孝道文化构成了中国社会独特的伦理文化,长期以来对中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并对今天的中国人,包括世界华人仍具有强大的影响魅力,但是,由于传统孝道文化的复杂性、多元性,其精华与糟粕并存,因此,现代社会对传统孝道文化应是判断地继承,而且,更重要是取传统孝道文化精华的基础上,重建起一种与现代文明社会相适应的新孝道文化。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在平面设计不断发展的今天,设计师们将中国传统元素融入其中。一方面迎合了广大群众对传统文化的"回归情结";一方面也挖掘出传统文化中潜在的思想和理念,发扬了中华文化的魅力。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要培养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做到不忘本。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所在。在全球化浪潮之下,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不仅对大学生人格特点形成有借鉴价值,而且对于大学生坚定中国道路、传播中国声音、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随着时间而不断变化发展,它蕴含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优秀成果与文化精髓。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是推动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若要在中国的大地上扎根结果,就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不断地碰撞交流的同时也相互地融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文化共通性,中国传统文化通过马克思主义来重新组织内部结构,而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传统文化实现理论"本土化"并形成中国风格,二者相互融合的意义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8.
《安家》2009,(7X):170-177
<正>引言:有人说建筑是批判的历史。的确,关于中国当代建筑我们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探讨。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建筑走过了一段怎样的路程?中国建筑创作在借鉴西方的道路上如何实现融合与创新?现代与传统如何调和?保护与重建孰轻孰重?中国建筑的个性在那里?……诸多问题需要求解。房子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在汹涌的房地产开发浪潮中,我们对建筑文化的思考,建筑设计的自主创新,却是如此微乎其微。作为专业地产媒体,《安家》一直密切关注着这一领域,我们希望推动中国地产建筑文化的健康发展,亦期待更多的人来关注中国建筑——这一十分重要的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表征。本文集中了十几位中国当代建筑界的翘楚人士,他们中间,既有在建筑业实战多年的著名建筑师,也有知名的建筑理论家、评论家,还有建筑教育界的教授学者。老辈与新辈的专家们或批判或褒扬、或激昂或淡定,无一例外都流露出对中国当代建筑艺术与文化发展的深刻体味与执着热情。  相似文献   

9.
在日本的传统建筑中,其建筑理念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被体现出来.例如寺庙、古城建筑、宫殿建筑等.而在日本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属庭园建筑文化.在具有日本古典文学代表性的《源氏物语》中也曾有记载,主人公光源氏在建造六条院时也曾多次询问建庭师的意见.庭园建筑的地位以及特性不容忽视.它既有别于中国的庭园,也与欧美的庭园大为不同.在研究分析中发现,日本庭园的每一个部分都蕴含着文化的气息.而人们往往只看重它的型,却忽视庭园所承载的精神文化世界.本稿结合《源氏物语》中的庭园,浅析文学中的庭院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10.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文化的创造、发展及传承离不开语言,同时语言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而大学英语是一门既传授语言知识,又传播文化知识的课程。鉴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缺失导致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本文通过对"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其产生原因的分析,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的必要性及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途径,旨在让大学生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五周年重要讲话中,概括了文化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关系。那就是"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导引,它源自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红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文化自信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和动力,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交相辉映,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时代体现,在当代具有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佛三家之思想融合而形成的文化三极,内涵丰富,具有"和而不同"的和谐精神,形成了以"和谐"为特质的中国和谐思想文化传统。与当代社会推崇的和谐社会相映生辉,和谐社会之理论对传统文化的和谐思想进行与时俱进的承继与弘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回归本土化设计观"其本质是唤醒大众对"本土文化"的意识,是让建筑回归当地文化精神的一种设计观念。其实对于这个观念在有些建筑上得到了完美的呈现,比如说贝聿铭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和王澍的宁波博物馆,本文就是通过对以上两馆的分析来进一步了解和认识建筑回归本土的内涵。贝老的新馆是苏州传统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风格的融合,是从风格、装饰上回归本土化的建筑。王澍的宁波博物馆是从材料、意韵上体现本土化设计观念,瓦爿墙是其建筑一大特色,材料来自周边地区的旧砖瓦、陶片等,利用这一系列旧材料的意义在于他们有着对时间保存的价值,他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这正符合博物馆"收集历史"的文化理念,从这个建筑上我们可以体会到记忆和延续的情怀。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经济的崛起,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被世界所瞩目,随之掀起了"中国风"。传统图形元素作为传统文化的标志已经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中广为利用了,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继承的作用,而且从时代的角度出发对这些图形元素灵活运用而使得现代平面设计散发出时代生命力。本论文针对中国传统图形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自身的包容性、开放性以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内容的相通,使二者有了契合的可能。另外,马克思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二者的紧密联系,有利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民族形式,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价值观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侯叶  王少斌 《城市观察》2021,74(4):87-94
在消费文化中,消费的符号化是最重要的特征.消费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和认知方式的影响也反映在了城市空间形象和城市建筑形象中.结合体育建筑的自身特性,提出城市体育建筑的符号化主要集中在类似于城市摩天轮的结构符号化、类似于商业建筑媒介界面的表皮符号化以及类似消费品品牌价值的明星建筑师三方面.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身国情以及中国体育建筑在消费文化影响下的片面追求符号化现象,进行"适宜的结构表达""理性的表皮设计""正确理解国外明星建筑师"的中国城市体育建筑发展理性思辨.  相似文献   

17.
李霞 《老年世界》2011,(1):44-44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国学兴起于20世纪初,而鼎盛于20年代,80年代又有“寻根”热,90年代国学热再次掀起直至今日。这种现象反映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正视。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民俗学、伦理学、考据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他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今天,随着国势的上升,我们自然要大力弘扬国学,向世界推介国学。成为文化大国才是真正的强国。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涵养丰厚、博大精深,如何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公共图书馆需要思索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在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吉林省图书馆推出了"传承传统文化乐享传统节日"系列少儿活动,让孩子们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少年儿童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9.
"一带一路"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有利于扩大文化交流,沿线各国共享文明成果;有利于加深沿线国家人民的理解和沟通,奠定群众基础;有利于发挥中华文化品牌效应,促进我国各项产业发展;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扩展合作空间。要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汲取各方文化交流主体的力量等路径彰显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林耿  马璐  陈洁 《城市观察》2014,(5):28-37
以北京路传统商业街区为案例,分析其建筑文化在街区发展中的角色和影响。指出由标志性建筑景观、建筑肌理、建筑与文化事件等构成的建筑文化是北京路商业街区竞争力的核心。与其当下繁荣的商贸文化相比,前者更是展现整个街区文化气质的核心和灵魂。当经济职能发展趋同时,应该全面焕发传统商业街区整个建筑文化体系的魅力,以激发其更强大的发展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