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杰  杨会全 《社科纵横》2012,27(12):34-37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产业转型问题是困扰该类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障碍.本文以湖南资源枯竭型城市为例,探讨了湖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基本情况、转型面临的问题,借鉴国际经验,提出湖南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多数资源型城市都面临资源濒临枯竭等问题,如何使资源型城市摆脱困境并推动其经济转型是一个非常紧迫的课题。目前理论界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这一热点问题的研究有一般化和庸俗化以及“泛化”的倾向。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国际经验的借鉴、政府在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中的作用以及资源型城市发展主导产业问题等相关研究领域也需要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3.
《今日辽宁》2012,(1):56-57
阜新曾是全国著名的“煤电之城”,因为煤炭资源枯竭导致这座单一煤电产业的城市濒临绝境,国务院于2001年将阜新市列为全国第一个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阜新煤炭资源枯竭了,但地热资源富集。  相似文献   

4.
保持经济增长和实现产业转型是当前中国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双重难题,黑龙江省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也同样面临着资源日益枯竭的现实挑战。资源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不仅危及当代,也直接关系到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抓住机遇,在新形势下迎接新挑战,通过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实现持续快速发展和经济增长,是资源型城市必须要面对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我国城市转型的思路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的城市发展中存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垃圾围城、房价暴涨等问题;片面追求经济量的增长而忽视质的提升。我国城市发展正面临着全面转型,转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城市转型有六种思路:三个北京、后世博上海、创意城市、总部经济、浐灞范式和资源型城市。在城市转型过程中要注意复古与创新、转型与遗留、城市化与人口膨胀的三个关系。城市转型实施路径有:城镇化;分流需求;健康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沈阳经济区重要成员、辽宁"突破辽西北"战略的重点地区,阜新将大力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突破阜新",加快转型振兴。  相似文献   

7.
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出路就是经济转型,阜新自转型以来面临着产业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改变,经济总量小,就业形势依然严峻,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应该通过抓住机遇、培育接续替代产业、凸显以人为本、改善生态环境等方式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翟彬  杨向飞 《创新》2010,4(5):80-83,88
在我国,资源型城市为地区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伴随着资源枯竭,这些城市将普遍面临着转型的问题。作为城市经济主体的企业如何改革改制焕发活力,成为决定资源型城市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以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甘肃省白银市为例,从其发展现实入手,有针对性地就加快企业改革改制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提出了几点思路与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加大对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支持力度,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援助机制,既是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对阜新今后的发展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今后五年,阜新要基本完成经济转型的任务。”辽宁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姚志平这样表示。经过几年的努力,阜新市经济转型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其中,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农产品加工业经济总量达到2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12.7%上升到22.4%;煤炭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由35%下降到26%;食品、电力、新型建材、精细化工初步形成产业优势;县区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总量增长6倍,…  相似文献   

10.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资源型城市的资源枯竭包括物理意义和经济意义两种方式.在判定资源枯竭的类型以后,应在政策上区别对待处于不同发展时期的资源型城市,着力解决接续产业的选择与发展问题.应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进行分类研究,科学地判定并实施不同的转型策略,发展不同的接续产业.  相似文献   

11.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及其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是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行为的有效性,包括转型的效率及其对城市发展的贡献能力。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对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的评价要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复合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调状态。当前对转型绩效评价的研究主要从生态学、经济学、社会政治学不同的角度对资源型城市转型进行了探讨和论述,提出了不同的转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但对指标体系的理论框架设计仍处在探索阶段,指标选择上缺乏一致性以及对转型绩效评估缺乏动态的模拟和监测。分析法、频度统计法及综合评价方法是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理论框架、指标理论预选及优化与完善指标的有效方法,从而建立的指标体系可以动态地考察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绩效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田原  孙慧 《求是学刊》2016,(4):58-64
研究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对于推动我国实现2030年碳减排行动目标以及积极应对中国经济新常态、加快产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探究了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的驱动因素和阻碍因素,并构建了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驱动—阻碍"作用机制模型,最后提出促进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以煤为依托的资源型城市发展特征是因煤而生,因煤而兴。煤资源的不可再生属性,造成煤城资源枯竭、非煤产业薄弱的隐忧,煤城应以科学发展观确定发展战略。煤城经济转型的路径应是以自我完善为主,实现区域联合,国家“扶上马,送一程”。  相似文献   

14.
资源型城市加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资源型城市的兴衰与资源型产业的发展态势息息相关,资源型城市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再造自己的优势产业。资源型城市应立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尤其是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黑龙江省是典型的资源大省,该资源型城市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坚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方向,提出促进资源型城市发展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思路与对策,在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中起到示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不仅成为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而且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在借鉴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对黑龙江省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进行剖析.研究结果表明:资源型城市向外界输出正熵(发展接续产业)或者引入负熵(发展替代产业),才能确保产业顺利转型,资源型城市应立足于自身的优势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同时,资源型城市发展接替产业必须保持资源型城市的开放性、产业结构远离平衡态、区域创新的非线性以及各级政府宏观调控确保涨落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的理论认识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宋冬林 《求是学刊》2004,31(4):50-54
我国在对老工业基地改造中面临着三重制约 ,即资金短缺、工业化和所有制结构不合理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 ,需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但又不能照搬国外的做法。东北老工业基地资源型城市转型问题必须纳入区域经济振兴视野 ,并从制度创新、区域资源整合、人力资源开发和产业调整等多角度全方位考虑 ,多管齐下 ,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一个重大而又特殊的问题。促进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是适时选择和发展替代产业,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治理和保护环境以及争取政府的支持与援助等。  相似文献   

18.
2001年12月,阜新市被国务院确定为中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七年来,阜新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各种困难,积极进行尝试和探索,推动转型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近日,本刊记者专程采访阜新市长潘利国,以期了解阜新的最新动向.  相似文献   

19.
谷雨 《今日辽宁》2005,(4):56-59
身为阜新市比牛哥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李勇,现在最关心的就是如何扩大原料牛奶的供应能力。因为,这不仅关系企业的发展目标、产品的市场份额及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也事关不断增加就业机会,给下岗职工带来更多工作岗位的大事。“位卑未敢忘忧国”,“作为阜新市的企业家,首先应该为阜新城市经济转型多做点贡献。”李勇如是说。阜新因其煤炭和电力资源的丰富而被誉为“煤电之城”。然而,经历了近百年的开采,这里的煤炭资源几近枯竭,成为中国第一个经济转型试点城市。阜新不得不面对转型带来的巨大压力。在城市原有优势资源枯竭后,如何发掘其潜…  相似文献   

20.
谷雨 《今日辽宁》2004,(4):46-48
辽宁省的西部,有一座美丽的城市,以其特有的“八大美景”、“八大美食”而闻名。这座昔日的“煤电之城”阜新,已成为中国惟一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在阜新喧闹的市中心,有一片掩映于参天大树中的校园,那就是已有55年历史的国家重点大学——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今天的辽工大已突破了原有的以矿业为主的学科框架, 发展成为工、理、文、管,经、法、农等多学科的著名高等学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