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私立职业学校发轫于清末新政之后,至民国时期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近代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办学者教育理念的开放性、教学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和实用性以及生存基础的脆弱性等基本特点.民国时期私立职业学校对于促进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以及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结合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法律教育的定位出发,分析了应用型法学教育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阐述了法律逻辑学在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能力中的基础性作用,并针对目前高校法律逻辑学教学过程中普遍欠缺"法律"特色的问题,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意见,以期使法律逻辑学彰显更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19世纪60年代初,以曾国藩为首的"中兴名臣"集团开展了一场旨在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的"自强"运动。其中一项重要的举措即是创办新式学堂——开启中国近代学校教育之先河,派遣赴欧美官办留学生,发展近代新式教育。作为近代中国与欧美世界交往前沿平台的晚清海关与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发展关系密切,同时,其在客观上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发轫亦产生了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国内学者已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但大多研究以张之洞与洋务新政关系为主,分析张之洞在军事、经济、教育等方面的具体活动较多.实际上,晚清时期张之洞对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非常突出,他对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堪称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本文着重论述张之洞在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的创新贡献张之洞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改革和教育更新有大量的实践,在中国近代社会的重重危机中,始终致力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从西学与中学、学校与科举、新教育与旧教育等诸多矛盾中寻求新的途径、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教育开始于1840年到1919年的“五四”运动,随着封建学校教育体制的崩溃,中国许多教育志士投身于新的学校教育体制的构建活动中。康梁变法失败后,蔡元培也弃官投入了教育救国的思潮中,构筑起了中国资产阶级的教育体制,并对学校教育进行大胆的改造和创建,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和集大成者。一、首次在近代新式学校内举起反封建的伟大旗帜,把教育与革命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近代教育救国思潮有了崭新的内容和形式。二、对北京大学的成功改革,推动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现代化。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营建了中国历史上思想的第二次大繁荣,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蓝,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辟出一片沃土。在中国近代教育中,蔡元培首先在上海南洋公学拉开新式学校反封建的序幕,并始终把教育作为谋求国家富强的关键和一生的追求,他善于吸收借鉴外国教育的精华,从民族的实际出发营建新的学校教育体制,他对北京大学的成功改革,推动了中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称他是近代孔子,中国近代最伟大教育家都是最贴切的、真实的。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著名教育家张伯苓首创了近代中国的体育教育。他创立了南开系列学校,将体育理念贯彻于学校教育并传播给社会。张伯苓的体育理论与实践,对当今学校体育教育和群众体育的开展仍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7.
西方资本主义对华宗教侵略过程中,西方传教士的办学行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对贵州近代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促成了近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形成,传播西学、引进了西方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推动了现代学制的产生,开创了特殊教育的先河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私立法律教育立法与法制变革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私立法律教育在近代中国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转型中,发挥了作为新法律文明强有力杠杆的作用.私立法律教育由于附丽于种种现实的政治功利目的之下,其对近代中国社会政治法律发展的积极效果与负面效应是兼而有之的.  相似文献   

9.
西方古典逻辑学、印度因明学以及中国先秦时期的名学是世界逻辑学的主要来源,这三者在近代中国的交汇时对逻辑学的比较、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说明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教育事业非常重视。他把发展教育事业看成是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中国的需要,是促进中国社会进步、赶超世界先进国家的需要。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他和他领导下的教育部,提出了发展教育事业的一系列措施,诸如:宣布教育宗旨,兴办各类学校,派遣留学生,建立师资队伍,修订和编写新教材,等等,使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教育体系初具规模。为了保护教育,他还对损害教育事业的现象进行了严肃的处理。这一切,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都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